怀念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
——记东北抗联十四年历史的亲历者
2020-11-17李春华
李春华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1)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2015 年,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有幸结识了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到2018 年老人去世前的三年时间里,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23 号她的住所共进行了4 次访谈,让我对她的身世和经历有了深刻了解,更为她作为一名东北抗联的老战士,投身抗战的事迹而感动和敬佩。
一、李敏及其家世
李敏,女,朝鲜族,祖籍朝鲜黄海北道凤山郡(今银波郡)。1924 年11 月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梧桐河村河东屯,原名李小凤,曾用名李明顺。家境贫寒。
1931 年在松东模范小学校读书时加入列宁主义儿童团。1936 年冬,由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同志接收,正式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师三团,安排在被服厂工作,此后随部队转战于深山密林中,艰苦备尝。1937 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 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医疗和无线电专业技术,1942 年8 月被编入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东北抗联教导旅),成为由苏联严格培训出的我国第一代女伞兵。回国前,改名为李敏。1945 年8 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参加绥化建政、建军、妇女群众工作。后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党委书记、道外区委书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黑龙江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曾当选为省第一届党代会代表、四届省委候补委员、五届省委委员,黑龙江省三、四届总工会副主席,全总九届代表,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 年被萝北县委、县政府授予“建县百年功臣”荣誉称号,2010 年获哈尔滨市“百年风采女性”荣誉称号。1995 年,俄罗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勋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纪念章。
李敏的父亲李石远(原名李命进)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在20 世纪20 年代初流亡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在抗联六军一师任后勤处长,1938 年牺牲。母亲崔仙曼1933 年病逝。姐姐李凤女、弟弟李学凤,幼年夭折。哥哥李允凤,又名李云峰,1918 年出生,在抗联六军一师六团任政治部主任。据李敏讲述,他和哥哥不在一个部队,见面很难。但1940 年李敏被派往苏联学习,却巧遇他的哥哥。那时李云峰是苏联侦察员,以位于道里地段街上的一个洋服店为掩护搜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经常被派回中国,1942 年失踪。据苏联情报机关透露,日本关东军将抓到的苏联谍报人员用两种方式处死,一是在哈尔滨太平区有一家水泥厂,他们把这些人扔到巨大的搅拌机里,二是送到平房的731细菌部队作细菌试验,但是都不登记名字。著名抗联将领张寿篯(李兆麟)将李云峰牺牲的消息告诉李敏时也说不知道她的哥哥在哪里。此后多年李敏一直抱着“哥哥还能回来”的幻想,直到1988 年收到组织为哥哥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虽然李敏无法知道哥哥的下落,但她对哥哥的思念直到晚年也不曾减弱。2012 年在她出版的回忆录《风雪征程》中,以《我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为题专门记述了这段经历。
二、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奔走呼号
1993 年李敏离休后,把研究东北抗联历史,传播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种情怀和追求。
从她给我的资料中发现这样一段文字: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地区出现了一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抗日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从1931年到1945 年的十四年里,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最多时的3 万多人战斗到最后只剩千余人。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军以上的干部牺牲了30 余名,师以上干部牺牲了一百余名,而牺牲的战士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的。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约10 余万次。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4 年间,被东北抗日联军毙、伤、俘的日军达18 万人。
李敏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就开始了,历经十四年。笼统的概括为抗战八年,很不准确。如果抗战始于1937 年,就是把东北民众从1931 年九一八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六年抗日斗争的地位抹杀了,应该正本清源。
在抗联队伍中,李敏当时是年纪最小的女兵,参加过无数次惨烈的战斗,多次和死亡擦肩而过。眼看着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个倒下,但活下来的仍无所畏惧坚持抗战。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传扬出去,就成了她心里最重要的使命。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将十四年抗战写入教科书是李敏有生之年要完成的两个重要任务。为此,她把整个退休时光全部用在了为两个目标的实现奔走呼号上。
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东北抗联历史的关注,2002 年8 月15 日,已经78 岁的李敏号召成立了由40 名抗联老战士和抗联、烈士子女组成的抗联精神宣传队。队员中有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的侄女赵战利,陈雷、李敏的儿媳王亦男,王明贵的儿子王小江等人。李敏确定抗联精神宣传队的宗旨是:通过学习抗联历史,唱抗联歌曲,发掘和书写抗联历史,描画抗联历史,讲述抗联历史,把抗联战士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光辉历史和“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团结御侮的国际精神”传给今人。每逢清明节,由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热心市民组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都会到兆麟公园李兆麟将军墓前,在道外区长青公园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前,在靖宇公园的杨靖宇塑像前,一曼公园的赵一曼塑像前,在清滨公园的金剑啸烈士塑像前,在尚志公园的赵尚志塑像前以及苏军解放东北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李敏还带领大家重走抗联路,寻找抗联遗址和烈士殉难地,宣传、重访、考证、书写抗联历史。2006 年2 月,李敏率领宣传队回访了当年抗日杀敌重要战场和后方根据地、北满临时省委诞生地、东北抗联总司令部和抗联六军诞生地、东北抗联培训军政干部基地、苏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联系的红色国际通道等地。参观了乌马河“锅盔顶”中共北满省委遗址、上甘岭“老钱柜”战斗遗址和溪水的“将军亭”、抗联五营仓库。2011年1 月12 日, 88 岁高龄的李敏和抗联后代王小江等抗联老战士、抗联老战士后代走进武警黑龙江总队第三支队新训大队,演出了介绍抗联历史、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使年轻的战士们近距离接触东北抗联14 年艰苦抗日历程,深受鼓舞。
李敏还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宣传抗联历史的阵地。在李敏住的四合院里,到处竖着很多石碑,雕刻着与抗联有关的故事,在室内几乎每个屋子里都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纸板,上面有抗联歌曲、抗联各军领导的照片、事迹,国家领导有关抗联的讲话等等。她把家里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到她家来的人络绎不绝,有媒体的,有抗联的后代,我这个搜集资料的也加入了进来。每每有人到家来,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穿好军装,带领来者参观,并以饱满的热情亲自讲解,还给参观的人唱抗联歌曲,声音优美,铿锵有力,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位90 岁高龄的老人。
为了将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写进教科书,作为省政协委员,她不停地写提案、写建议,甚至给总书记写信。从20 世纪80、90 年代开始,李敏开始呼吁将“东北抗联十四年历史”写进教科书,还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当时提案得到了省领导的支持,也受到了很多研究东北抗联历史专家、学者们的支持。1995 年、2002 年、2011 年李敏通过省政协三次将《关于抗联十四年应载入中国抗战史》的文字材料呈报给全国政协。2002 年,胡锦涛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视察,还专门到李敏家中慰问、看望李敏,李敏特意把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资料和《东北抗联歌曲选》宣传材料呈递胡锦涛转交给有关部门供参考。
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让李敏非常振奋。
2009 年11 月,李敏向全国政协报送了《关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历史纳入大中小学教材》的提案,全国政协将其作为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223 号提案转给了教育部,教育部对政协提案做了答复“转给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教材编写单位,请他们在即将启动的教材修订中予以关注”。在2015 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洪袁舒再次代表李敏提出了“关于尽快将我国十四年抗战历史写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2016 年6 月,教育部向洪袁舒委员作了回复,表示将会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17 年1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2 月27 日中小学生拿到新教材,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
2015 年8 月23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开端》的文章。9月3 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听到这个讲话,李敏老人无比激动,彻夜不眠。因为在她和一批抗联老人的不懈努力下,将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载入抗战史。
李敏老人的两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三、应该被后人铭记
2017 年李敏老人了却了心头最大的夙愿。多年来,她寻找烈士遗骸、组建抗联精神宣传队、写书、筹建抗联纪念馆,现在她终于可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了。而就在大家都以为她可以歇一歇的时候,她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要把抗联烈士们的名字、事迹刻成石碑,因为在她心里,只有石碑能够历经风雨、不怕侵蚀,她希望先烈们的精神也像石碑一样能够风雨不侵、经久流传。但是时间老人这次没有再给她实现新目标的机会,2018 年7 月21日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葬礼当天,很多人如我一样排着长队等着看她最后一眼,送她最后一程。抗联精神宣传队在天河园广场上一刻不停地演唱着抗联歌曲,为她送行。没有悲伤,只有悲壮。
2015 年8 月,我第一次走进李敏的家。我深刻地感受到有执着的信念的人是强大的。她建议在教科书中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将中国——这个二战东方主战场的抗战时间定格为十四年。如果说她十几岁参加抗联,是抗联中最小的女兵,经历血雨腥风,是个勇敢的战士,那么耄耋之年她仍然是一个战士,带着病痛她不停地冲锋,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老人,受人敬重!
90 多岁了,有人请她去作报告,她欣然前往,没有任何要求。去工厂、去学校、去军营,一遍遍吟唱抗联歌曲、讲述抗联故事。重访山上的抗联遗址时她不让任何人照顾,坚持自己走上去。我向她索要回忆录,她不仅不拒绝,还为我签名,赠我用于宣传的抗联娃娃。为了千千万万牺牲的抗联战士,其中也包括她的父亲和哥哥,她饱含情感、不知疲倦地将抗联精神传播下去,这样的老人,令人 敬佩!
李敏离休后,把自己大部分离休金用在了宣传抗联精神的活动上,自己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吃着粗茶淡饭,穿着普通衣服。一次我去看她,想请她出去吃点饭,她坚决反对。说现在的生活多好,吃得饱,穿得暖。我看到,晚餐就是一碗稀粥、几块咸菜。她室内的陈设也再简单不过了,木头桌椅都是老式的旧家具。她给我展示自己保存的抗联时期用过的靰鞡草鞋和存水用的牛肾时,我发现裤脚露出的线裤已经很旧了。这样的老人,让人感动。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应该有她的名字,她应该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