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评论中的逻辑谬误

2020-11-16叶可心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叶可心

摘 要: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承担着反映和影响社会舆论、帮助受众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作用。然而,新闻评论表达中逻辑谬误的出现,削弱了新闻评论中论证过程的说服力,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学会辨别评论中易出现的逻辑谬误,是媒体评论者的责任所在。本文将对新闻评论中常出现的五类逻辑谬误进行具体分析、解读,旨在为媒体评论者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闻评论;逻辑谬误;类比论证不当;滑坡谬误;句义含糊;虚假两难

中图分类号:G212.2;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33-02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新闻评论”的定义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1]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体裁。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新闻评论体裁被越来越多的媒介所应用,并与各类新闻样式结合,形成了报刊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不同个性特征。[2]但是,它们仍然都具备两个共性,即“新闻体裁”和“论说文体”。“论说文体”的性质代表新闻评论本身需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新闻评论的论证是一个靠逻辑力量说服读者的过程,论证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决定评论成败的关键。[3]然而,在当代新闻媒介的新闻评论语言中,逻辑谬误却时有发生。

新闻评论中的逻辑谬误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类:诉诸权力、诉诸众人、诉诸问题、诉诸怜悯、诉诸不可靠权威、诉诸无知;分解谬误、合成谬误、滑坡谬误、连续体的谬误、复杂用语谬误;人身攻击、虚假原因、虚假两难、句义含糊;比喻论证不当、类比论证不当。本文将对媒体新闻评论中常出现的“类比论证不当”“诉诸怜悯”“滑坡谬误”“句义含糊”“虚假两难”该五类逻辑谬误进行具体解读和案例分析。

一、类比论证不当和诉诸怜悯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A事物与跟它具有部分相同特征的B事物进行比较类推,进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4]该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两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特点”。否则,就无法进行比较类推。类比论证的长处在于,可以引入一个大众熟悉的事物来便于理解,但它并不能用于演绎论证。在新闻评论中,类比论证通常用于道德和法律的推理,评论者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来作为论据,但无力推出结论。“类比论证不当”则会出现于通过类比而得出论点的情况。

我们以手机搜狐网评论《刺死辱母者:如果保护母亲有错,我愿意一错再错》为例,以下为评论中的部分篇章:

很快,两名带着猎刀的匪徒破门而入,年轻母亲扣下扳机,将其中一名匪徒当场击毙。随后到达的警察认定母亲属于正当的自卫行为,地区检察官也没有对她提起任何起诉。

因为,这个母亲只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保护孩子!正如于欢,也只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保护妈妈!

不要说一个儿子看到了母亲受到伤害就要奋起反击,就算是一个陌生人看到别人受到伤害,也会出于恻隐之心,出手相助。

下划线部分的评论存在两个逻辑谬误:(1)类比论证不妥当;(2)诉诸怜悯。

首先,作者将“于欢刺杀辱母者”与“美国年轻母亲击毙匪徒”进行类比用于道德与法律的推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无力推出“于欢也只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保护妈妈!”的结论。因为于欢案本身与美国母亲的案件不同,美国年轻母亲是防卫对方正在实施的侵害,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而于欢是在对方已经停止侮辱的侵害后拿刀捅人,被法院认定为“防卫过当”。所以,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类比后,得出“于欢的行为是正确的”的结论。

另外,最后一段评论中出现了“诉诸怜悯”的逻辑谬误。诉诸怜悯是一种因为认定某人或某事物值得同情、怜悯,就以此作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而引发的逻辑谬误。该篇评论中“就算是一个陌生人看到别人受到伤害,也会出于恻隐之心,出手相助”的表述,是企圖仅仅通过唤起听众的怜悯心来支持“于欢做的没错”的结论,而转移了对逻辑的注意力。这种同情和怜悯无法作为论据,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二、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是一种使用了多个因果推论,但人为夸大了每个因果关系的程度,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的逻辑谬误。[5]即评论者假设连锁作用会发生,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链条中的一个事件会导致其他事件。如“损失一个将军,败了一场仗,亡了一个国”,“损失将军”和“败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可能性,但并不是必然性,同理“败仗”与“亡国”之间也是如此。如果将某个可能性夸大成为必然性,然后将这些不正确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就会推断出一个毫无关联的结果。在新闻评论中,我们以《新周刊》的评论《对不起,我是来看评论的》(作者:曹吉利)为例:

日光之下无新事,越评论就越重复,越重复就越孤独。互联网评论作为一种速食内容,从一开始就不追求永恒的价值。发出声音,排遣孤独,过一把瘾就算,或许就是当下评论区文化的最大特点。

该段评论中下划线部分即犯了“滑坡谬误”。作者假设“越评论就越重复,越重复就越孤独”这个连锁效果会产生,但并没有足够的论据说明链条中的一个事件会导致其他事件的发生。“越评论”为什么就“越重复”?这两者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尽管评论增多也许会导致重复增加,但是也有可能是出现更多全新的观点,“百家争鸣”。而“越重复就越孤独”因果性则更弱。微博中评论重复性的提高,或许会导致评论者们纷纷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从而感到不再孤独。

因此,任何系列事件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独立论证,才更有说服效果。

三、句义含糊

“句义含糊”指当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被有意说得很含糊,以期产生混乱,引导听众听错自己的意思而产生的逻辑谬误。即看似相同的词或短语在不同语境中存在意义上的差异,但评论者在通篇论证时将它们都看作是相同的意义。如:(1)人是代代相传的。(2)苏格拉底是人。(3)所以苏格拉底是代代延续的。由于(1)和(2)中“人”的含义不同,因此无法得出(3)的结论。新闻评论中的“句义含糊”,我们以《凤凰评论家》的评论《罗尔之踵》(作者:西坡)为例: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