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2020-11-16王孙楠陈为亮翁敏杰李欣
王孙楠 陈为亮 翁敏杰 李欣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与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某种程度来看,促进了公共事业的蓬勃发展。公共事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既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保证我国公共事业的持续发展,应采取实效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本文首先分析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策略,对于提高社会价值起到積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
从某种程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含有经济活动的事物,例如科学技术、医疗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与基层建设与社会利益等有着直接关联。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公共事业主要包含具有公共性的相关事物与间接公共事物。因此,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公共事物十分常见,在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利益关联,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二、 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组织结构较差
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时间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改变,管理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民间公共事业管理速度不断加快。因各项制度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受相关政府部门的影响,为公共事业管理带来广阔空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深远影响。但因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单一化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甚至起到阻碍作用。
(二)缺乏约束性管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更新,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逐渐向着网络化方向过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各个领域当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下的发展主流。因互联网具有公开性与广泛性特点,应保证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逐渐公开且透明,借助网络手段采取管理实效管理措施,与传统的社会组织管理有着明显区别。但是受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在网络监管方面依旧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影响公共事业向着网络化管理方向发展。
三、 新时期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创新策略
(一)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提高公共管理质量与水平,满足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由此得到突显。阶段现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不但需要管理人员丰富自身专业知识,还应对经济运行、文化传播、国情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秉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例如,加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出更多知识性复合型人才与技能性复合型人才。另外,因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大众具有密切关联,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知识能力与高度责任心。
(二)创新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面对全新的任务与全新的局面,为公共管理事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工作内容因此发生较大改变。改革创新公共事业管理内容,应从以下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创新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旧延续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创新,这样的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环境发展的需求,应从以往的“静态管理”向着“动态管理”方向过渡。第二,强化问题意识与时代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改革,应将其作为关键内容,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
(三)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当前的公共管理事业向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过渡,并稳步增长持续提高。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从横向、纵向等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改革,满足公共管理事业稳定发展的需求。对横向管理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结合横向组织框架结构现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并重新划分,加强对市场运作情况的关注。另外,创新横向组织管理结构,明确强化市场机制的意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新构建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重新整合,保证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事业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管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应给予公共事业管理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体系,满足我国公共事业稳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伟.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研究——非政府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功能定位研究[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2]张皓健,刘凤祥,宋建林,等.城市人防公共事业与公共安全工程建设研究基本结论——结合北京市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A].对接京津——时代特色 战略航标论文集[C].2017.
作者简介:
王孙楠,陈为亮,翁敏杰,李欣,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