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真实真诚地表达

2020-11-16钟雪花

速读·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连续性自传传记

钟雪花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当前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大家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必修课程学习要求”指出: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强调“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传记选读》(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中的教材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人物传记类“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的思考。

一、以文体特征为抓手开展专题阅读,品读文本特色,读中学写

在教学自传时,笔者主要选用了定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扩展阅读《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这两篇课文(节选)开展人物自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阅读。理由是这两篇文章存在很多共性:譬如在选材上,善于选取震撼心灵的人生经历;在刻画人物上,善于捕捉真实生动的细节;此外,两文中都有多处直接流露传主真实内心想法,这也是自传的一大特征。在赏读沈从文逃学、谢坤山学画画的相关细节中,学生也深刻地体悟到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写传记必须抓住细节及怎样抓住细节来写。

在教学评传时,笔者选了三篇文章组成人物评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阅读,分别是教材定篇《铁肩担道义》、课外补充的釋证严的《彩绘生命的绚美与丰厚》和曾志朗的《永不放弃》这两篇关于谢坤山的评传。通过专题阅读活动,学生明白了传记写作尤其是写评传,应当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还懂得了写评传要“叙”“议”结合及其写作要领。末了,笔者还让学生运用所学,即时给“李大钊”写一段人物评价。效果可谓令人惊喜,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为革命他四处奔波,事关党的机密他不曾说。那是因为,他要将革命火种保存;面对危险他镇定自若,面对敌人他放手一搏。那是因为,他担心中华儿女惨遭横祸。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生离死别又能奈几何?铁肩担道义,伟人精神应犹在,妙手著文章,巨星遗文永流传。”

二、以同一传主形象为抓手开展专题阅读,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传主,深入探究传主独特品质,以写促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例如研读《遨游建筑天地间》,要理解林徽因求学期间的思想觉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仅依靠课本的节选部分是很难解决的。我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给学生补充林薇因当时的相关资料,如林徽因给朋友费慰梅的书信、林徽因女儿梁再冰的文章《我的妈妈林徽因——梁再冰》,引导学生思考林徽因想要“摆脱家庭和文化的压抑”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探究林徽因个人意识的觉醒与思想的成长。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林杉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节选材料。通过课本和课外资料构成同一传主的“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研读,学生认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传主形象:求学期间活泼、执着的少女林徽因;向往自由民主的时代变革中觉醒的新式女性;回国后执着于中国建筑研究、虽历经苦难却对生活热情不灭的中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学术研究上互为依靠的一代建筑大家背后默默付出的奇女子。

课后,同学们大受启发,跃跃欲试,也想来个小练笔。笔者抓住契机让学生为班上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写他传片段,收效不错。例如一个学生写到:“令人钦佩地是她的谦虚和认真。当我赞美她的画时,她抿着嘴,连连摆手说:“不敢当,不敢当!”有时候要赶着出班级黑板报,她就在放学后留下来,倾泻自己满腔热情展现班级的风采。她画到渐入佳境时,甚至会忘记吃饭。她的眼睛里,闪烁的是艺术之光,这就是我们班的艺术之星。”

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有助于探究传主某方面的独特品质,形成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客观公正地评价传主,汲取人生教益,并内化为自身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以后从事传记写作多方面搜集整理素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完成了自传和评传的“非连续性文本”专题阅读之后,笔者先是选取了一位有一定班级影响力的同学写得还不错的一篇自传,再精选了几个其他同学为她写的传记片段,最后师生一起为她写一段评价性文字,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传记阅读资料。学生惊讶自己不但能读还能写出人物传记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惊喜之余,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是来自人物传记“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初探试的成就感!而这也必将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传记作品。正如叶圣陶所说:“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见深切”。

三、以同一作者的作品为抓手开展专题阅读,扩大阅读视野,形成思考与判断,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

生活是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生多会有意无意地认识到童年生活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但若只读教材的节选部分,那么这点认识是单薄的,对学生的阅读启发是很有限的。不妨就这点开展沈从文相关作品的“非连续性文本”专题阅读。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引导学生细读教材的节选部分,再延伸阅读沈从文的相关作品,如《从文自传》里的《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以及他的小说《边城》。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直观、深刻,了解到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能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与他青少年时期独特的湘西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此外,可以尝试让学生就此专题写一篇小论文,探究沈从文童年生活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加强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这样的专题阅读尝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阅读探究的平台,必然会激发学生对人物传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进而扩大阅读视野,形成思考与判断,提高深层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

通过人物传记类“非连续性文本”专题阅读,学生既可以比较深入地把握传记的文体特征、传记在结构、表达方式、材料来源、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又可以建构传记不同类别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形成写作意识、写作冲动、写作方法,有效实现人物传记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训练,提升学生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1171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连续性自传传记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别把八卦当传记
云的自传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李敖自传》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