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2020-11-16储兆晶王冰洁张晶袁彦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积极心理学高校

储兆晶 王冰洁 张晶 袁彦

【摘 要】 文章通过高校学风建设问卷调查,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自控性等方面展开调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对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建议社会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校加强团队建设,构建积极朋辈关系;家庭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对待成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内在动力,最终实现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5-0039-03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调研采用了自制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类分析。

(一)数据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针对大一至大四学生,调研问卷共17题,涉及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学习自控性、专业发展、影响学风建设因素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81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大四189份、大三188份、大二 217份、大一221份。男生问卷601份,女生214份,比例接近于3∶1。

(二)数据分析

学习目的不明确:问卷题项为“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年级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目的均是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深造做准备的人数随年级变化,逐渐变少。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多证书的变化曲线呈现波浪型,最大值为大二学生。学习无目的学生的曲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其中00后和90后的学习目的整体变化差异不大。女生学习无目的数据明显低于男生外,而其他各项数据均高于男生。学习目的的不断变化也反映出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在影响学风建设因素的多选题中,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不持久:问卷题项为“你觉得促使你学习的最大动机是什么?”不同年级学习动机变化整体趋势稳定,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发展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依次排序为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家人的期待和学校的奖学金。00后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发展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73%。问卷题项为“你对自己专业未来发展充满前景吗?”认为自己未来专业发展充满前景的变化曲线为U型,大二最为悲观,认为专业充满前景的同学占比仅为35%,各年级学生认为未来专业发展暗淡占比均在9%左右。性别对专业发展存在显著不同,女生认为未来专业发展暗淡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学习自主性不强:问卷题项“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会去主动学习?”无人督促下可以主动学习的学生各年级变化差异呈现波浪型,大一和大三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女生能够主动学习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当外界创造新的条件,比如问卷题项为“你的室友或者班级同学叫你一起去看书,你是否会同行?”选择一定去的同学随年级的变化逐渐降低,大一比大四高出17%。作业作为学习检验的重要部分,作业完成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环节。问卷题项为“老师布置的平时作业,你是如何完成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变化曲线呈现V型变化,其中大二是最低点,仅为48%,与大一相比降低了17%。

学习自控性不足:问卷题项为“你有过迟到、旷课和早退情况吗?”从未出现过迟到、旷课和早退的情况随年级变化,不断降低。大一占比为76%,大四占比为24%,大二和大一相比,下降幅度达到34%。问卷题项中“你的业余时间70%以上从事哪一项活动?”学生选择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看书的曲线变化呈现波浪形,大一和大三处于波峰,大二和大四处于波谷。学业考核以及成果反馈是学生自控性的直观呈现。问卷题项为“你是否出现过不及格课程?”从未有过不及格的学生随年级变化,逐渐降低,每学期均有不及格课程呈现倒U型变化,大二占比最大,女生从未出现过不及格课程比例为68%,远高于男生的47%。而出现作弊想法的学生比例则逐渐增多。

二、高校学风建设成因分析

高考扩招使得高校生源质量变差,一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过程不断受挫,出现不及格和留级等问题,也致使高校学风建设非常困难。社会功利性取向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数据显示大一新生的不及格情况普遍偏少,原因为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均为服从调剂,对目前专业不满意,本科生转专业的文件落实是非常强烈的外驱力,经过大一上学期的努力,如果成绩能获得转专业条件,他将获得再次选择的机会,典型的外驱力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调研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动机均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这是典型的近景性动机,让大学生更关注现实的、当前的、个人的和物质上的利益,这些近景性的动机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持久、不稳定,影响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而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这类远景性动机的占比则相对较少。

学校因素:教育管理过程不严,规章制度空转失灵。高校学风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新生入学教育,包括上课、考试、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规定,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接地气的时候少之又少,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调研发现,考试违纪的想法和行为也随着年级的变化,逐渐增多,这和学校在处理学生违纪方面的制度落实不严格以及制度惩罚力度不足有关。很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未来获得一份理想工作,但是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直观反馈出学校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存在困惑。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使得部分教师将工作重心轉移到发论文和争项目上,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数据显示接近1/4的学生反馈教师课堂管理不严格是导致学风变差的的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位,家校共管难以落实。当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00年左右,主要一类群体为留守儿童,自小和父母情感交流非常匮乏,甚至亲子关系十分僵化,进入大学后,父母为了更好地维持亲子关系,很多就变为经济的有求必应,物质的无限满足致使学生无心学习,忙于各类社交。有些家长则因为亲子关系的僵化,完全不管学生,学生为了证实自己能力,通过大量兼职赚取学杂费,无心功课的提升。另一类则是父母为其包办一切,给学生灌输了“学习好不等于就业好、综合素质再高不如关系可靠”等观念,甚至部分女生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花费大量时间在个人装束打扮而无心学习。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学习动机选项中选择家人期待的仅为10%。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过度干预,都使得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度。

学生因素:知行不一,自我管理缺失。大学生个体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自身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控性是反映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层面,调研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控性普遍欠缺,大学生有强烈的价值追求,但是随着年级的变化,因为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使得实际规划难以落到实处,出现课程出勤和作业完成度逐渐变差,进而影响到学风的建设。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持久动力。大学生普遍存在高中遗留的“等和管”学习模式,遇到问题等老师解决,需要教师或者家长的监管才能完成基础学习任务,他们对学习和知识的兴趣度和渴望度不高。外加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提供优渥的物质保证,大学生不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和生活的艰辛,使得他们缺乏学习的持久动力,外力减弱和内力不足均使得学风建设面临困境。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中指出积极学校教育的因素包含四个层级,计划和动机、目标、希望、社会贡献、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的外部环境提供支撑,不断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构建优良的學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社会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促进个体积极品质的构建。社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和谐、温馨、有序的网络环境,宣传青年学生奋发学习实例,破解读书无用论等负面言论,实现以网络和社交平台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积极的社会舆论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希望感,以充满希望的思考方式不断学习,进一步激发积极向上的求学热情,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高校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积极朋辈关系:师资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核心环节,积极心理学指出消极的教师会毁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快乐,而积极的教师能够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乐趣,他们会把教学当作一种使命。积极的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能够注重构建和谐的朋辈关系,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专注学生个体发展,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团队,以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发展赏识教育,注重因材施教: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高校的教育应该着力发挥积极心理学内容和目标、模式和方式、教育评价、教育主体等要素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培养自我欣赏的能力,以赏识的眼光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积极思想品质。

家庭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对待成长:积极心理学中爱和感恩的积极品质以及亲社会行为中着重研究的依恋关系都反馈出家庭是这些积极品质的构建基础。家长应该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采用鼓励、支持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被支持、鼓舞的力量。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生态环境,良性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应对学业困惑和挫折,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个体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要学会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学会时间管理,提升自学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学生要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他们自主性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学习实践和学习评价。学习必须改变为“分数”而战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树立为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努力学习的目标追求,充分利用自我决定论,不断提高自觉能力,提升学习自觉性,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他们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实现的热情。

四、结语

高校学风建设与积极心理学在价值观念与个体发展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二者的有效结合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利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优势,真正以悦纳和赏识的目光发掘学生优势,真正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最终培育出积极向上的高校优良学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6):170-171.

[2]兰淇.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3]魏伟.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教师因素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94-96.

[4]许永华.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19(2):50-52.

[5]赵继红,樊卫华.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2-13.

[6]沈丹,李思婷,肖帅军,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习倦怠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8):765-767.

[7]肖外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究[J].机电教育创新,2018(11):130.

[8]葛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高教论坛,2018(9):24-26.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积极心理学高校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