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读写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11-16杨凤秀
杨凤秀
【摘 要】一体化读写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根本路径。一体化读写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一体化读写;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7-0148-02
【Abstract】Integrated reading and writing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rove Chinese literacy. Integrated reading and writ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Keywords】Core literacy; Integrated reading and writ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一、一体化读写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很难做到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究其原因,听读少,说不出;读写少,说不好。实施一体化读写能解决这种问题。笔者两次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第一次采用常规预习法,第二次采用一体化读写,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第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停留在理解层面,说的只是经验性的生活与话语,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提升。而在第二次教学中,由于学生提前有个性化、真实化、深度的学习,课堂上带着课前成长的智慧而来,在交流碰撞中又得到了“互换思想”式的成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负责。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弱化的问题,但是一体化读写才是解决思维能力提升的根本办法。《一花一世界》是笔者创编的一堂语文综合实践课,其目的是让大家在欣赏春日繁花中抽出一条花之轴线,而不简单地停留在花之“繁”而乱上,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我设置了这样的目标:
高度:一人一花,一花一世界。
深度:花是自然之物,也是人们心底之语。
广度:(从古至今)自然花、画中花、文中花、歌中花、生命花。课前让学生广泛走入阅读、走向生活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与花有关的一切内容。
以時间为轴,从《诗经》到今天的“生命是一树花开”再到20岁、40岁、80岁……时,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也真正成了学生生命成长之课。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定“数学清清晰晰一根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学以年年岁岁讲相似排在最低效学科中,而抓准语文材料中的思维特点,通过一体化读写进行语言思维的提升,让语文也具理性,是一条必要之径。
三、一体化读写提升审美情趣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言注定与美有深缘,语文的学习承载着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一体化读写,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教材中的篇目很多是千淘万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采取同作者、同主题的读写活动,学生在文字间创造美就是水到渠成的。
笔者在教学《我想》时,和学生沉浸在文字所描摹的美好童年中,让大家一起写,佳作频出。有学生写道:我想把双眼/安在蓝天上/看万紫千红的大地/看孩童欢乐嬉戏/看啊看/看那五彩缤纷的童年。有学生有这样的畅想:我想把双脚/装在太阳上/让光芒撒遍全星球/让童真布满世界/跑啊跑/跑遍无垠的宇宙。还有的学生写道:我要把耳朵贴在/摇曳的柳条上/听小草微妙的絮语/聆听百灵的交响乐。要闻出甜甜的童真/还要和时光和年华商量商量/把自己种在沙漠/变树木/长得繁茂/变雨水,落得晶莹……很显然,在这样的读写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向优美靠近,心灵也向美好而生,得到言语、心灵的双重美育。
四、一体化读写提升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对人类文化进行了解、研究、分析、掌握并进行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这么多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剖词解句上、条分缕析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把一读就懂的课文进行肢解,学生也只是对内容的“懂”,没有完成借助语文这门美好的学科完成文化修养的责任。一体化读写,因为追求阅读的广度,不是单纯增加狭义广度,而是意义层面的超链接式广泛阅读,形成巨大的网络化结构性阅读体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成为看得见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以“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或是味道呢?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在文章中找到至少一处细述一下?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联系你阅读过的相关内容、生活经历过的感受等)”为前置小研究,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课堂中进行大交流。最后,我们围绕“喜欢一座城,因为城里住着一个人”进行深追深问。
教师:其实,北京,老舍所出生的地方,是这样子的——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后面的一个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狭小的胡同里,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两顿饭,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风的破屋子里。像我家(出示PPT生读)。学生: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教师:前面有同学提前过老舍出生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到九岁的时候,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去上的学。可是这篇课文中的北京,有这辛酸的味道吗?学生:没有。只有甜蜜的、热闹的。教师:我们来看梁实秋笔下的《过年》——学生:(读PPT)“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教师:同样的过年守岁,同样的过年放鞭炮,为什么在不同的两个人眼里却相差千里?我们再来看——学生:(读PPT)北京是拥挤和逼仄的,甚至常有压抑的情绪,北京路人,都麻木得“干枯”“没有实质的灵魂”…… 教师: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根据你前期的阅读或生活经验来谈谈吗?
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得出老舍在“忆北京”,在生活颠沛流离之中对家乡的怀念,对伤感文学、怀乡文学有了一次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贴一个标签式的概念或口号。
一体化读写,它让师生从单薄低浅与纷繁冗杂的两种语文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切实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力。
参考文献:
[1]高玉侠.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