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探讨
2020-11-16张静
张静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老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文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朗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文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探究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0-017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老师要教授的内容包含有生字词、阅读技巧以及朗读等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拥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强化对朗读教学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美的陶冶和思想文化熏陶,从而实现自身情感的升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强化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境
学生在阅读语文材料的时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展开赏析,作为感悟教材中的情感表达,形成自己的认知,并且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类文学体裁优美动人,在朗读的时候朗朗上口。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针对于朗读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出合适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朗读环节通过声情并茂的方法感受作者情感,从而形成朗读教材的兴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反复朗读,进行赏析。
比如在学习《春笋》课文时,文章中有对于春笋的描写“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他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老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这篇课文,体会这句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仔细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此外,还需要为学生播放合适的音乐渲染环境。这样,学生在对这篇课文以及段落展开朗读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课文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與课文所营造的环境和思想情感相结合。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但凡是具有审美情趣的作品,都会在文章中营造出美的意境,这种意境只能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而获得,难以通过别人的表述体会得到。语文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文章之中所营造出来的美的享受。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将文章的语句和词语所营造的情境和意境之美深入感受,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立足于语感角度,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实际物品相结合,展开联想,从中获得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想象力越是活跃,就越能够激发出学生在朗读语文课文时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朗读《雨中漫步》时,文章中所描述的是“雨点像小石子一样搭在我的衣服上,像个调皮的孩子,又钻进我的衣服里去了。我使劲抖动我的衣服,想想看雨点除了像小石子,像调皮的孩子之外,还像一些什么事物。”学生在阅读完成这句话以后,将会在脑海中展开对于雨点的想象,更加容易地与文章的意境美感和文章的写作技巧相结合。
三、结合表扬和朗读展开语文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比如《丑小鸭》《小鸟和牵牛花》《玩具柜前的孩子》等等。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而言,老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生动的表演。学生在对课文中的主人公语言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模仿课文中角色的说话语气和动作以及神情,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对课文中的主人公思想情感和性格快速理解。比如在朗读课文《纸船和风筝》的时候,老师刻意安排三个同学展开朗读。一个同学扮演小熊,一个同学扮演松鼠,另一个同学朗读旁白,再为学生寻找到风筝、松果、纸船等表演的道具,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性地增加一些故事情节,为人物设计台词等等。再如学习《三个儿子》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儿子、三个妈妈和一个老大爷,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将故事中的人物台词有感情地阅读完成。
四、结束语
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在学习中的关键是朗读,科学的朗读设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水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性地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开朗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优化探讨[J].明日,2019(33):379-379.
[2]张亚玲.基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小学语文优化教学探讨[J].新课程(上),2018,(04):78-79.
[3]毛伟玲.核心素养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18(6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