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20-11-16张锦华

读写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张锦华

摘 要 思维导图,即是将思维以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优化传统的“点、线”授课模式,从简到繁。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原先死板的课程转化为思维树训练;还能根据每个学生思维差异化、个性化的不同,对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课文为例,浅析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思维导图;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099-02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新兴的互联网在线教育、个性化教育模式冲击,小学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也在其范围之中。新的教学理念是打破原先传统的教师——学生、点对面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素质,教师据此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能动学习,进行交流提高的新教学模式,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模式。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笔者查阅了各种文献,总结“思维导图”内涵解释如下:所谓思维导图,是“以全脑为基础,按照人体大脑自身运转规律进行思考,全方位调动大脑右脑在空间、图像、颜色、整体思维、想象等方面潜在能力,以及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数字、条例等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让人类整个大脑在创造、记忆、精神、语言、动作等各个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挖掘。”思维导图,出自英语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表现思维的发散性,通过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把核心词汇的各层主题关系用相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从基础到细节,将问题的核心词语主题用关键词串联,把抽象思考与可见的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既然思维导图是学生思维的具体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制作知识网络图进行教学应用。教师可以从思维导图的发明者和运用者东尼·博赞的理论出发,先确定一个核心词汇和主题,借助文字、图表将想法“画”出来。同时确定思考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外发散出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关系,而每一个连接关系又可以单独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继而再次向外发散节点,这样呈现出的放射性立体思维结构即是思维导图的原理。而这些可见的节点仿佛大树的枝干,既诠释了中心词汇,也解释了后续的细节。这些树状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逻辑和主题。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与应用

课文的理解是从字到词,再延伸到句和段,最后汇集成篇。基于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课文的内容、思想进行归纳概括,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明确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到了哪个阶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评价。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扁鹊治病》一文为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扁鹊觐见蔡桓公展开。扁鹊初见蔡桓公就说蔡桓公有病,蔡桓公不信,扁鹊多次觐见说蔡公疾病越发严重,仍然拒绝扁鹊的建议。于是扁鹊离开,不久后蔡桓公病發可为时已晚,不治身亡。该文的作者是战国时代的韩非,由于是古文年代久远,而且本意涉及政治隐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教师在教学应用中可以按以下环节开展课题阅读理解教学:

(一)课前预热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首先提出几个简单问题,如对古文的印象如何,要求背几首唐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围绕文章中心,询问学生对疾病的看法,贴近文章主题。

(二)课堂教学阶段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自主阅读能够增加获取课文信息的途径,并能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同时掌握阅读的能力与技巧;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基本阅读赏析的能力;讨论、交流阅读课文的能力;认识、积累并运用词汇及其他如词汇、句子等的表现手法。

1.运用思维导图讲授课文的主体阅读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文章,厘清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结合扁鹊治病的情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批注,绘制该课文的思维导图。《扁鹊治病》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扁鹊一次又一次建议蔡桓公治病的故事。文章条理清晰,层次递进,借事喻人,借事说理,通过讳疾忌医来比喻拒绝他人建议,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这些在阅读思维导图中都可一目了然。教师书写课题并组织大家齐读课题,并提问通过课题大家联想到了什么方面,引发学生第一次思考。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着重字音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字词和复杂句子反复进行阅读,加强理解。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僻字学习。这样做不仅令学生对学习生字生词有新鲜感,还可以将汉字进行系统的归纳安排。对汉字进行正音、正形、正意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同样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由于汉字的复杂性,传统的学习方法往往依靠死记硬背,这会让学生厌倦。而应用思维导图会借助图片把汉字之间的关系形象化、简明化,可以因此看出文字的对比和演变。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汉字,还能牢牢记住汉字的音、形、义,激发学生去深入了解汉字,深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3.对词语进行讲解

在词语学习环节上,学生习惯就词论词,这样的阅读模式很难积累。而思维导图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用思维导图学习词语时,学生可以采取成语接龙、词语类比等形式,从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爱上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其词语学习的能力。

4.对句子进行讲解

在句子的学习环节上,因为学生对文章的大概内容、字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下一步要对句子进行串联理解,要让学生运用平时知识积累,创造出新成果——句子。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利用可见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到语境中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句与创造,进而完成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学会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教师把画面和出处展现给学生后,让其联系自己生活和学习实际造句。

(三)课后交流阶段

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换分享彼此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模式有更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四)深入体会文章写作的目的和思想

在该阶段教师进一步简约思维导图,通过字、词、句子浓缩文章的主旨。以扁鹊治病为例,本文核心意思是表达蔡桓公因为恐惧生病,讳疾忌医以致耽误病情,不听扁鹊的逆耳忠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导图可以病在纹理、病在肌肉、病在胃肠、病在骨髓等不同阶段递进,分析文章大意。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

通过对蔡桓公这一人物的分析,首先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对照,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自己和家人、朋友等分析是否存在“讳疾忌医”的现象;其次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看法。鼓励学生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对照思维导图对自己个人情况反思学习。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授课之后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研究》191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6(18):74.

[2]张冬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9(17):11.

[3]肖圆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东西南北:教育,2020(1):391.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