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楼募捐,水滴筹如何守住公益本位?
2020-11-16
近日,有媒体曝光知名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筹款顾问,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从中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有人月入过万元。水滴筹采取末位淘汰的管理方式,筹款顾问一个月最少得完成35单,否则就会被淘汰。为“抢占市场”,筹款顾问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据水滴筹官网介绍,自上线以来,水滴筹已为大病患者筹得200多亿元救命钱。哪怕打个对折,也是助人无数,功德无量。如果水滴筹没有采取提成和末位淘汰制,筹款顾问即志愿者挨家挨户查访患者,為需要的病患发起网上募捐,可以说是在做善事。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扫楼募捐,而是出在流程监管,水滴筹应做好真实性审核,确保求助者真的就是需要救助的人。
究其根本,水滴筹的商业逻辑导致了今天的困境。水滴筹不是纯粹的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已经引进C轮融资的商业公司,仅今年上半年,水滴筹融资总额已接近16亿元。这决定了水滴筹不可能单纯从事公益慈善,而需要有清晰的盈利战略和变现能力。求助者和捐助者的公益诉求与普通的商业需求,最终必然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然,商业手段是激发慈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也为传统公益慈善转型提供了广阔前景。只是在商业手段和公益慈善之间,应当建立一道防火墙,确保公益慈善不走形、不变味。要做到这点,负责商业变现的部门与负责公益运作的部门应该区隔开来,不能拿商业逻辑和考核制度管理公益团队。筹款顾问的任务只能是找到适合帮扶的对象,帮助求助者在网上发布募捐信息,而不能把求助者当作潜在商业用户对待。
以商业手段驱动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让商业败坏了公益慈善,这是水滴筹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只有这样,类似互联网筹款平台才能守住公益本位,趟出一条新路。
(摘自《钱江晚报》 本文作者: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