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乃迭:我与杨宪益中西合璧的婚姻

2020-11-16

现代阅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全本戴乃迭杨宪益

戴乃迭(1919—1999),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杨宪益(1915—2009),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夫妻二人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戴乃迭只是好奇地注意到,面前这个年轻中国学生,眼睛细细的,一脸苍白,举止文绉绉,人显得颇有些拘泥。

不过,戴乃迭说,杨宪益对祖国的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她到杨宪益房间去的时候,看到墙上挂着杨宪益自己画的中国不同朝代区域划分的地图。

戴乃迭结识的这个中国留学生,的确与众不同。他懒散、贪玩、调皮,似乎诸事漫不经心;但他却又绝顶聪明,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他在戴乃迭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中,大概只有他身上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他喜欢收藏字画,喜欢吟诗,喜欢在酒中陶醉。这就难怪戴乃迭爱上了他。

戴乃迭晚年曾在朋友面前开玩笑说,她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虽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在戴乃迭眼里,两者之间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在他们结婚之后的漫长日子里,杨宪益身上的这一特点愈加突出,戴乃迭可以为自己的直觉而满足。

那是值得留恋的日日夜夜。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杨宪益结识了戴乃迭,并且很快爱上了她。

戴乃迭和杨宪益关系一旦确定,阻力首先来自乃迭的母亲。“母亲见到过不少不幸的婚姻,因此她坚决反对我嫁给宪益,尽管我父亲认为,如果我们精神和谐,我们的婚姻就可能美满。”戴乃迭回忆说。

母亲的反对无法动摇戴乃迭的决心。只是在年满21岁可以独立自主的年限之前,她还不能作出决断。她等待着那一天。

杨宪益也有他的顾虑。在他的眼里,美丽的戴乃迭本来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家庭,而战火中的中国,却十分艰苦,如果结婚一同回到中国,根本不可能保证起码的生活水准。他在乃迭面前,提到一首自己喜爱的摇篮曲,说乃迭这样的姑娘,本应过着歌曲中描述的生活:坐在垫子上吃草莓,吃糖,喝牛奶。

所有的顾虑、迟疑、反对都没有改变戴乃迭重返出生地中国的决心。她的心中,不仅仅有记忆中的快乐与多彩,不仅仅有令她神往的悠久文化,更有让她迷恋的杨宪益。

1940年,盼望回国已久的杨宪益,带着同样热切盼望重返中国的戴乃迭,登上前往东方的海轮。

离开英国之前,在申请护照时,戴乃迭遇到了负责颁发护照的官员充满疑虑的询问。谈到关于前往中国的目的,戴乃迭对颁发护照的官员说:“我有一份在中国的大学教书的合同。”

“你不要相信中国的合同。最终我们会不得不花政府的钱去帮你回国。”那个官员说。

“我和一个中国人订了婚,我们会一起去。”

“你会发现他早已有了两个老婆。我们最后还是不得不花政府的钱帮你回国。”

这时,戴乃迭为了让官员相信自己的确有能力在中国生存,只好搬出已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父亲来作后盾。他当时正在中国参与他发起的工业合作社工作。她说:“我父亲现在在工合组织工作。”

“哦,这样情况倒不一样。”

终于说服了護照官员。也许这个官员的忧虑有他的理由,他显然处理过一些棘手的案例。因此,他的担忧和疑虑可能出于善意,是对自己同胞未来命运的关心。但是,他不可能理解戴乃迭,更不可能理解她与杨宪益之间坚实的爱情基础。一旦她作出了选择,她会执着地走下去。

后来的生活道路证实了这一点。哪怕从踏上战争中的中国土地的那天起,她就开始经历种种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但她始终没有怨言。她所追求的、她所满足的是与杨宪益之间的心心相印和相濡以沫。

(摘自九州出版社《旧梦重温时》   作者:李辉)

猜你喜欢

全本戴乃迭杨宪益
礼花与兰花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从全本《牡丹亭》到全本《长生殿》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我要免费!免费电子书大搜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