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从“华夏复兴”到单纯喜欢,从奇装异服到庞大产业
2020-11-16
16年里,逐渐流行的汉服经过漫长的讨论和争执,从一个小众身份认同的符号发展成了庞大的产业。
审美、生意和身份认同
成都,2019年11月17日下午2点,一群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从4个地点涌入地铁,目的地都是宽窄巷子。开汉服店铺的吕晓玮带了一队人,从文殊坊出发。这个位于宽窄巷子东北方向3公里的地方,是她第一家实体店的诞生地。那是13年前的事了,那时景区里的人来来往往,她的店却无人问津。而这趟活动,每支队伍上百人,加上没有报名又聞风而来的,人数太多了,景区人流监控系统被触动,计划中的快闪和大合影临时取消。
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作为汉服爱好者,第一次穿上汉服走上郑州街头,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这一天后来被圈内定为汉服出行日。各个城市在这一天前后,会举办相关的活动。
穿汉服出行在如今变得越来越常见,传统节日的活动、祭祀、景区里已经随处可见穿汉服拍照的人。超模大赛、汉舞大赛上也有汉服的身影。
在衣服形制上的锱铢必较,让这个群体看上去显得令人不解又苛刻。有人在网上说起这个圈子的可怕,穿着汉服拍视频,一不小心就因为穿着细节的错误受到指责。圈子里的资深玩家也在审视着后来介入汉服圈的人们,鄙夷他们的商业目的,但也不否认这是他们所希望的汉服复兴的可能方向。16年里,汉服运动经过漫长的讨论和争执,从一个小众身份认同的符号发展成了庞大的产业。
当代网红和初代玩家
2016年的时候,吕晓玮开始向全国扩展自己的汉服实体店,那时她发现,1994年出生的连雨馨穿着汉服成为了网红。这是个从来没有在圈里出现过的女孩。
2019年“双十一”,连雨馨店铺的销量一口气冲到了当晚淘宝女装店前100名,数据超过了吕晓玮经营13年的老店。她的身份是时尚达人、微博故事红人。3年之前,她刚毕业,对着手机录历史短视频,也教女孩子如何盘古装发型,微博粉丝突破20万。她认为,自己是杜甫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样子,所以给自己起名“小豆蔻儿”,随之开起汉服淘宝店,叫作“十三余”。
连雨馨把自己对汉服的喜爱,归结为自幼母亲教她背《诗经》。2012年到重庆上学时,她加入了学校的的汉服文化社,开始找渠道买汉服,甚至穿着上课。电视剧《明妃传》火起来的时候,她顺手录了一个自己梳剧中人物发型的视频,发上微博,一下有了上千转发。在那之前,她的微博只有2000多粉丝。这让她开始连续发送汉文化相关的视频,比如《小豆蔻儿聊古代》,一点点积累人气。
连雨馨不愿称自己是网红,觉得自己是在传播汉文化。而在吕晓玮等早年介入汉服圈的人看来,“小豆蔻儿”的出现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商业化产物,这与那些汉服资深玩家当年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2002年,一篇《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的帖子出现在舰船军事论坛上,名为“华夏血脉”的网民在文章里归纳出汉民族服装的主要特点和消失原因,配以大量图片,并提到日本和服的影响。文章被转载到海外的网站,后有汉服网友回溯这段历史时发现,文章在两年内的点击量接近30万。在那之后,一些对“汉民族服饰”的思考开始零星出现,承载这些讨论的平台包括新浪军事论坛、铁血论坛和天涯论坛等——看得出,这些初期的讨论中有很多人是以服饰为依托,做了泛意识形态化的考察。这些社区中对于汉民族服饰感兴趣的网友相继聚集。其中,有学术性的研究者,也有民族主义者。他们的文章诸如,《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汉服重现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
最终,成为汉服运动一个重要节点的,是王乐天。那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着汉服出现在郑州街头,《联合早报》抓住了这条新闻,汉服由此引发了巨大关注。
早期的汉服文化参与者方哲萱在论坛里看见了这些事件的发生,觉得为自己一直以来对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断层的困惑找到了答案。她开始发表文章,也开始行动。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后,她组织了首场北京的线下汉服活动,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33个论坛的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复兴符号
汉服其实是一大类衣饰的统称。目前,汉服的形制被爱好者归类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四大基本类别。汉服的审美和款式随着复兴运动,在近年不断加入时尚花纹元素,在这些基础形制上又有着巨大、丰富的变化。
吕晓玮回忆,2005年的时候,能够在现实里接触到汉服的机会很少,也鲜有人买。很大的原因是成本太高,所谓的商家,基本是私人散做。她当时在电视台做记者,月收入8000元左右,她看中了汉服论坛里商家“阿秋”的一套价格700多元的曲裾。从下订到拿到衣服用了半年多。她没有结伴,让男友孙异穿着普通服装陪着她,去锦里走走,因为那里有着跟她一样身着交领右衽服饰的先辈古人的塑像。
里面是襦裙,外面是曲裾,交领右衽,被厚实的面料裹着。在公交车上,她听到身后的人在讨论,这人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或者在搞cosplay?她又听到,一个女生小声地跟身边的男生说,这肯定是日本人。她看见女孩流露出愤慨的眼神,吕晓玮很生气,转向那个女孩说道:“我是中国人,这是汉服,不是日本的衣服。”
2006年夏天,吕晓玮和男友孙异双双穿着汉服去了民政局,他们把自己和服饰定格在了结婚证上,又穿上了婚礼。
温和复兴
与孙异穿着汉服完成婚礼后,吕晓玮意识到,不管是村子里的村民还是城市里的同事,有无文化,是否了解过汉服,在婚礼上都是支持和赞赏的态度。直到如今,更多的人也觉得汉服可以作为一种礼服出现,但不适宜作为日常穿着的常服。
就在吕晓玮穿着汉服结婚的2006年,“天汉民族文化论坛”成为汉服圈一大聚集网站,提出“始自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并致力于纠正此前激烈的民族主义态度,温和地“复兴汉服”理念慢慢成熟。
各地线下的行动不断崭露头角,传统节日的祭祀、传统婚礼的举行,都让汉服星星点点出现在新闻上。2005年时,福州文庙举行了一次祭孔,几位身穿汉服的爱好者试图参与,但被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不庄重,而被驱逐。此事被当地的都市报刊登,占据了两个版面。在法院工作的郑炜看见了报道,很感慨。由于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按照报纸所提及的“福建汉服天下”名称,搜索到这个论坛,找到了几位参与者。因为他的组织能力,这个松散的协会将他推為会长。郑炜意识到,必须依靠官方的认可,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活动。
就在2006年,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郑炜有模有样地提出了“五年计划”——从节庆和礼仪入手,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传统文化。
各地活动的需求增大,但可以购买汉服的渠道并不多。吕晓玮察觉,很多人想要的,是一件能穿出来的礼服,要的是质感。开店的想法诞生后,是多方的反对。家人觉得,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在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工作是体面又稳定的,而经商并不保险。更重要的反对来自同袍,“他们认为,提出汉服复兴是精神层面的,非常高尚,而让它沾上铜臭味,用它赚钱,这做法带有‘原罪。”吕晓玮告诉记者,如今看来,这想法单纯得近乎幼稚。
吕晓玮还是下定了决心辞职,在文殊坊旁边的一个仿古建筑群租下30多平方米的空间,把仅有的17套汉服依次挂在墙上。
她并不清楚顾客和货源,所以就去找阿秋——那个她第一次去买汉服的商家,她想让阿秋成为自己的货源。拿到成品之后,吕晓玮给它们贴上自己的品牌。为了吸引顾客,吕晓玮天天穿着汉服在店门口晃悠,有时候拿着团扇去文殊坊景区逛一圈,回来就有几个人好奇地尾随。店里有打印的宣传单,简单的白底黑字,两面,介绍汉服的文化背景。知道卖不出汉服,她干脆备下一个说辞,“来文殊坊旅游一圈,可以不带走汉服,但可以带走一点汉服知识”。
“那时,感觉整个社会的爱国情绪很激烈,会影响到青年。”这让吕晓玮觉得有很大可能说服别人。第一个月,她记得,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华人买下了衣服。此人常年在美国,说中国人聚集的时候穿的都是旗袍唐装。吕晓玮告诉他,这些不能代表中国,而汉服才可以。最终,对方被说服,买了几套。
她还自学古筝,摆在店门口弹,但仍然来者寥寥。一些经过景区的老人,会来店里找她辩论,告诉她这是封建糟粕,跟时代潮流所逆,不应该这么做。她的生意并不顺利。
文化生意
购买订单极少,让吕晓玮维持下去的是出租业务。10元钱租半小时,提供拍照服务每张收费2元。2006年和2007年的春节,她通过出租汉服,赚了上万元。之后,她又开起了淘宝店,出售生意仍旧惨淡。
2007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汉服式样的学位服。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二十多个网站也联合发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
吕晓玮的生意到2014年终于有了突破。她正式注册了公司,员工陆续扩充到200人,有二十多位设计师。设计师要经过培训,吕晓玮会先概念性地讲解,比如每个朝代大概是什么样式。另由偏向于做研究的设计助理,收集相关的文物书籍,包括国内中国古代服饰专家的作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的书,和敦煌壁画相关的资料,以供设计。
吕晓玮也会去北京听相关的论坛,回来分享资料。有时,是去各地博物馆,拍些文物实体,以便确定朝代、款式、花纹细节和尺寸。在此基础上做原创设计,每月要求出五六十款,选出30款左右上架。
如今,汉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被众人慢慢接受。大多数汉服爱好者都在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合适的宣扬汉服的方式。
与此同时,汉服也从小众衣装变成了一门成熟的生意,汉网一篇《经汉网认证的汉服商家》帖子显示,最早认证于汉网的商家是位于沈阳的“月阑珊”,创立于2005年10月,在2006年4月15日被汉网认证。其后认证的几家店分别为“ufe”“衔泥小筑”“潜龙”。而首个在淘宝平台中突破皇冠交易额,即1万件的,是北京的“如梦霓裳”店,创建于2007年,在2011年2月成了皇冠卖家。
据“汉服资讯”在今年1月对淘宝汉服商家的调查数据统计,2018年年度总产值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汉尚华莲、重回汉唐和十三余。总产值分别为80027148元、52880854元和37092032元。2017年和2018年,淘宝排行前十的汉服商家总产值,每年都实现50%的增长,在2018年达3.16亿元。
全国的汉服爱好者数量达到200万。对同袍的调查中,仅仅出于对汉服的喜爱者从15.23%上升到34.33%,而认为自己是要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逐年下降,从2014年的77.8%下降到2018年的56.8%。汉服爱好者中,女性占比85.54%,且一直在逐年上升。平均年龄在21.66岁。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是中坚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很多汉服爱好者都这样对记者说。在多年发展之后,汉服爱好者们从服饰延伸出了更多的内容,但复兴仍然是一个口号。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作者:毛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