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探讨
2020-11-16何云梦
何云梦
摘 要: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工作正在深入展开,这为经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正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这对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在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际,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下国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予以分析可知,民营经济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内的中小企业数量是庞大的,贡献的税收所占比例超过50%,对GDP的贡献则是大于60%的,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众所周知,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是较小的,拥有的资金也明显不足,这对其经营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金融机构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展开融资工作时,遇到的障碍是较大的,除了自身原因外,金融机构、政策法规等均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而使得融资难度明显加大,所需资金难以得到满足,这就使其发展较为缓慢。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打破中小民营企业面对的问题,这对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对国民经济成长造成限制。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要对导致融资困难的具体原因展开深入分析,并对融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融资方法,进而使得融资工作有序展开,确保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为稳健。本文主要针对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寻找到具体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期使得融资困境被切实打破。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对策
在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资金性质、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流向均呈现出变动特征,而这就使其资产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多样性,而且其融资主体也变得更为多元,在此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途径大幅增加。然而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可知,所要面对的困难依然是较大的,这就使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说,中小民营企业在当下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对融资困境展开分析,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工作分析
对当下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可知,展开融资工作时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内源融资、外援融资。前者所占比例是相对较少的,内源融资不足是较为常见的,这就使得融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企业发展自然就会受到较大影响。后者则是利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来获取所需的发展资金。所谓直接融资,即是要通过股票、借贷、债务等形式来获取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在当下采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此种。从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来看,融资渠道的确有一定程度的扩宽,获取资金的容易程度也切实提高,然而融资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依然显得较为迟缓。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中,中小民营企业是其中之一,确保其融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对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均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中小民营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在规模方面显得非常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一些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就走到破产边缘。中小民营企业如果能够顺利从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资金的话,则能够使得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化解,生存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增强。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而要保证发展更为稳健,必须要将融资活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可以使得社会资本实现健康流通,资本拥有的价值能够切实展现出来。当中小企业能够实现稳健发展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这就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小民營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1)企业自身的原因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显得不够规范,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这就使得融资陷入到困境中,自身发展自然就会受到束缚。经营不规范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为财务制度存在漏洞。中小民营企业并不是没有建立起财务制度,在展开财务工作时也是按照既定的制度来展开管理工作,这样可以使得资金使用率大幅提高。然而对现行财务制度予以分析可知,其中存在的缺陷是明显的,信息披露并不透明,有些内容没有细化,而这就使得制度具有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无法有效应对,具有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就会显得低下,金融机构对其信任度也会降低。其二为发展理念不够先进。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短期利益上,这就使得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评价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中小企业素质是相对低下的,这也是导致融资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是很小的,在市场中具有的竞争力十分薄弱,和大型企业进行抗衡是无法实现的,很多企业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壮大自己的规模,在此种意识的影响下,其就会忽视自身现状,走上盲目发展之路,这就使得自身的债务压力加大,最终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中小民营企业在展开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市场风险,风险评估工作未能有效完成,因而做出的经营决策出现失误,预期目标自然就很难实现。除此以外,大型企业能够提供的薪资待遇是较高的,因而人才愿意进入到这些企业中,而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所需的优秀人才,企业发展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2)银行与政策方面的原因
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是较多的,银行、政策这两个因素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企业贷款的实际规模并不大,信息不够对称,固定资产也不足,这就使得银行贷款要投入较大成本,风险程度也相对较高。中小民营企业生存难度是非常大的,生存时间也显得较短,与银行间的业务交流很少,这就导致银行获得的企业信息非常少,对信贷风险难以进行准确判断。中小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并不充足,在市场中具有的竞争力也较为薄弱,在从银行贷款时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资产,如此一来,银行为了保证自身面对的风险切实降低,就会拒绝融资服务。我们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中,中小民营企业能够获得的政策扶持并不大,外加企业规模较小,想要获得上市资格是基本不可能的,因而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无法实现。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融资难度也明显加大。
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优化内部管理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要针对内部管理予以优化,也就是要将以下两点予以重视:一是对传统理念进行转变。企业不能将关注点完全放在短期利益上,而要对长期发展予以重视,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要对财务制度予以细化。中小民营企业应该针对财务制度展开深入分析,将不完善之处寻找出来,进而展开针对性处理。企业在对财务信息予以披露时,要做到公开、透明,和现行的规定要相符,如此可以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能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放贷意愿可以切实提高。
(2)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素质
因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是较为低下的,所以在展开融资工作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较多的,若想保证融资活动顺利展开,中小企业一定要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完成发展方针的制定工作,避免出现盲目发展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得所要承担的负债切实减轻,金融机构的评估也就不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要对市场风险有正确的认知,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完成风险评估工作,这样就能够对经营活动面对的风险有切实的了解,做出的决策也就更加的合理。当然,中小企业在借贷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位置有一定的了解,履行好职责,本息归还应该要及时,这样可以使得金融机构对其形成良好的印象,借贷意愿也能够得到大幅增强。
(3)解决银行方面的融资困境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更为稳健,必须要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将融资困境予以打破,尤其是要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进而获取融资机会。具体而言,企业应该要通过可行途径来使得银行不会产生偏见,而银行则要对信贷制度予以适当调整,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贷服务,尤其是要对信用评估机制予以完善,对企业拥有的技术能力、管理效果等展开深入考核,如此方可使得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其发展也可更加稳健。另外,企业必须要主动和银行进行业务交流,使得银行能够在政策方面予以适当扶持,促使银行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保证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在利率补助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使得银行借贷的积极性能够有大幅提高。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后,企业必须要保证不会发生坏账问题,这样可以使得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并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度,使得自身的诚意能够被银行感受到,如此方可使得将来能够获得融資服务更为简单。
(4)强化政府的扶持力度
若想保证中小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实现融资目的,政府应该要予以大力支持,对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完善,建立起健全的担保体系,如此可以使得融资环境更为理想。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对现行法律制度予以完善,使得企业能够在更为理想的环境中完成融资工作,保证市场环境和规范要求相符合,使得市场能够保持均衡发展,如此方可使得融资支持力度增强,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另外,应该制定完善的担保体系,通过担保方面体系的改革优化,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信用度较为良好的企业提供担保,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资不仅可以保证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而且还会逐渐增加企业规模。然而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融资出现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发展。所以,想要推动中小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不仅要改善自身,而且金融行业还要改革,政府部门应加强参与力度,以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张翼飞.浅谈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9(24):148-149
[2]王振红,王黎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6-20
[3]姜俊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和对策[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01):28-33
[4]刘爱敏.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1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