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课程结构的优化

2020-11-16王晓艳王芷君范晓怡

职教通讯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课程结构系统论

王晓艳 王芷君 范晓怡

摘要:高职课程结构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系统论视角下探讨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必要性,提出目前高职课程结构存在固化严重,动态失衡,开放性、关联性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试图以系统论要求的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原则为指导,从树立系统课程结构理念、确立课程结构的系统程序、完善课程结构的实施过程、改善课程结构评价机制等四个角度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课程;课程结构;系统论

作者简介:王晓艳,女,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王芷君,女,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范晓怡,女,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1-0083-04

高职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高职课程体系而言的,是高职课程各个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是课程理念的集中表达和体现。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结构的实施来实现,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存在固化严重、动态失衡、衔接度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优化高职课程结构成为学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系统论视角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系统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有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1932年,美籍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发表“抗体系统论”,该事件标志着系统论思想的诞生。1945年,他在《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中明确提出系统论。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系统论的科学学术地位[1]。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所要处理及研究的对象当做一个整体,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各要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这种“错位”不仅表现为“数量错位”,更为重要的是“质量错位”。而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可以使课程系统发挥其最大功能,推动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因此,系统论视角下的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市场要求,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征。基于系统论优化高职课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和满意度,以此为社会及相关企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二、系统论视角下高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存在失衡

课程结构的动态平衡是其存在的前提。但目前,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在设计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首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比例失衡。一方面,部分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所占的课程比例远超于实践课程[2];另一方面,个别院校重实践轻理论,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较高,对实践课程的过度重视导致理论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较少。其次,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失衡。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课,专业课的课时比例遠高于公共课;另一方面,少数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公共课的传授,对相关通识课的讲授过多。显然,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比例失衡的情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结构存在无序性

系统的有序性促进其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对高职属性的把握并不深入,导致课程结构顺序性较差等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为“时间无序”和“空间无序”:在时间上,系统论视角下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实施应当逐步推进[3]。然而,目前国内高职课程结构并未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更改和调整课程,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当;在空间上,系统论下的课程结构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应当保持一种有序联系。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之间连接性较弱、独立性较强,例如:理论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多数院校将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并未真正使理论课和实践课有序交替。因而,在这种无序性较强的课程结构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课程结构忽视开放性

系统论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应该保持动态、开放的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结构时应当及时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市场、企业及岗位需求三个角度进行高职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人。然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并未考虑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即没有深入考虑行业特点,根据行业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结构。此外,高职院系的课程结构与本科院校课程结构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及地域的差异性。

(四)课程结构缺乏关联性

系统论提出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各事物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在设计时忽略了各个课程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度较低。首先,专业基础课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应该为专业核心课服务。然而,我国高职课程组织者在设计和实施中,并未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灵活融合在一起,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其次,虽然部分高职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设置较为合理,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两者的融合度和衔接度未达到理想状态,没有充分发挥系统论中强调的整体性。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系统论的角度设计高职课程结构,以便提高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性。

三、系统论视角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原则

课程结构优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指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结构时必须依据的准则、要求和基本原理。遵循系统论的相关原则有助于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复杂性原则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满足其需求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体现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课程结构的设置不仅要反映普通教育的相关性质,更要针对性地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提高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传授,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帮助学生获得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此外,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合理考虑实训、实习、毕业时间、职业资格证书等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和顺序。

(二)开放性原则

坚持开放性原则,即高职课程结构设置应该与企业需求、行业需求、职业标准、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相接轨。首先,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考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比如: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通过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针对性的设置课程,组织课程的实施。其次,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可结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参考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行业、职业标准。最后,与国际接轨,紧跟国际高职教育步伐,吸取国外高职教育精华,以此提高课程结构的开放性。

(三)动态性原则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职教育亦然。由于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满足市场要求且不断适应社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育实践者要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创新高职课程结构,应结合目前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分析未来相关专业发展前景,准确判断相关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4]。在此基础上,精确预料未来一段时间内专业技术发展走向,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要素渗透到课程结构的优化中来。

(四)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注重系统的整体性,而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系统论视角下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课程组织者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应将课程结构看做具有较强系统性的整体,将课程结构的内外部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注重课程内部各要素的建设,也要注重教材、教学手段及环境等外部要素的建设。其次,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课程组织者既要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

四、系统论视角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对策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优化高职课程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高职课程结构的本质,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贯通,推动目前高职课程结构问题的解决,促进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从而更高效地培养人才。

(一)树立系统优化高职课程结构的理念

系统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在处理高职课程结构时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将其内外部各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但目前我国对高职课程结构的改革过于注重局部。例如:往往比较关注课程结构的形式,而忽视课程结构内部的实质性问题。因此,高职课程的组织者首先要树立系统优化高职课程结构的理念,将课程结构的形式优化和实质优化统一起来,尽可能防止顾此失彼现象的出现[5]。此外,将系统性理念贯彻于课程结构设置全过程,注意处理基础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保持课程结构的相对稳定。

(二)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系统程序

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的系统程序,有助于提高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系统及优化课程结构的第一任务。首先,课程改革应明确市场需求并就目前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结合地域实情对课程结构进行设置,例如:在具体课程设置时,不仅要注重国家课程,还应结合不同地方及高职院校开发并设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同时,调研地方人才培养需求,根据需求设置课程,精简或增加相关课程。其次,在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上,要注重形式和实质的统一。由于实质课程结构是课程结构的质的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结构时,应当注重从其实质结构出发,强调核心课程要突出职业定向性及就业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6]。最后,明确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在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类课程的作用和功能,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之间的组合达到最佳化。

(三)完善课程结构的实施过程

课程结构的本质是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施过程的完善利于课程内容的传授。宏观层面上,完善课程结构实施过程的前提是分析课程结构实施的影响因素。影响课程结构实施的要素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性质、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和水平及课程结构实施的外部环境。遵循系统论所注重的关联性、整体性原则,课程结构的实施者应当结合以上因素实施课程结构。在微观层面上,课程结构的实施应当保持其内部动态平衡。首先,课程内容主次结构应当合理分配,只有抓住高职课程结构的主要部分,才能更高效率地培养人才。在课程结构实施过程中,应明确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课程实施者应着重教授主要课程内容。其次,课时比例应适当合理。高职教育突出教育的职业性,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课时不足的现状,课程结构的实施者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再次,课程实践者应当将课程的重难点安排得当,在实施课程时应着重厘清课程的重难点,对重难点的讲授顺序加以谨慎排列,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切忌“囫囵吞枣”现象的发生。最后,教与学的风格也是影响课程结构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教师应结合高职特点及性质顺势转变教学风格,突出学生为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课程结构的评价机制

判断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主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评价来实现。课程结构评价的标准、方法、内容等都影响着课程结构的优化,完善课程结构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首先,高职课程评价的标准若以学科本位为主,则可能导致高职课程建设方向迷失,从而改变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因此,在评价时应以能力本位为主,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高职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技能考评、直接观察以及书面测试等方式,以此满足高职教育兼具普通性和职业性的性质要求。再次,由于系统论强调全面性;同时,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因此,评价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多种相关能力的评价,将科学文化素养的知识和内容适当地纳入高职课程内容评价范围内。此外,在评价主体上,尽可能避免学校单一主体的评价或企业单一主体的评价,应在发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作用的同时,突出企业对高职课程结构的评价,实施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最后,在评价类型的选择上,应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点突出评价的职业导向性和多元性。

参考文献:

[1]严珂.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二级化管理——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鄒勇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徐德香.基于系统论的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4]刘心,杨雪.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 (20):117-119.

[5]刘雪琪,张辉,吕春杨.系统论和控制论视野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 (15):110-111.

[6]张雅博.云南省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课程结构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