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2020-11-16郑秀峰
摘要:结合“十三五”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职名校”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分析归纳新时代中职教育办学的价值取向,梳理回顾名校建设方案设计的逻辑演绎,总结提炼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以及改革发展的相关策略,以引发更多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率先迈向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名校建设;改革发展
基金项目:“十三五”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之“中职名校”建设项目(立项文件:浙教办职成[2018]6号)
作者简介:郑秀峰,男,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科研处(名校创建办)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i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1-0041-06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1](简称“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浙江率先实现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中,中职名校项目全省仅设50个名额,立项可获省财政千万资金支持,是建设项目又是综合荣誉,既体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又代表区域中职发展水平,成为全省各地市317所中职学校竞相争夺的标的[2-3]。名校项目实行专家网络评审和现场实地核验结合的办法进行立项评审,立项后分三年建设,施行年度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名校建设方案的编制不仅关乎能否立项,为学校和地方争取资金和荣誉,还将对立项后能否顺利实施、达成预期和应然目标,最终成功结项产生重大影响。结合名校建设方案的设计起草,梳理提炼新时代中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归纳名校建设任务的逻辑演绎、思考总结中职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路径和策略,借以宣传新时代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激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职教育,协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热情,以期不断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和经济贡献率。
一、立德树人名校建设之主线
(一)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进入“人人均可自主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新时代[4]。就教育者层面而言,新时代的中职办学目标仍然是立德树人,但培养目标从“单元”(就业)变为“双元”(就业与升学)。立德树人即可理解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中职生进一步的学习生涯即“升学”打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二是为中职生终身职业生涯即“就业”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或职业人,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将始终伴随其一生,或为有尊严的工作,或为有品质的生活。
因而,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贯穿名校建设十大项目(其中:规定项目为中职课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八项,特色项目即自选项目为现代婺商培养和一站式实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等两项)始终的主线。每个项目的总目标和具体建设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均围绕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衡量中职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
(二)立德树人重在鼓励学生“个个成才”
针对受教育者层面,鼓励“个个成才”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二是尊重认知规律,鼓励自主学习。中职学生成人成才,一方面靠学校教育,另一方面靠自主学习和修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即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中职生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才,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因材施教,必然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学生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更加充分和优质。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带给我们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尊重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教育启示。由此,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可以是更公平的教育、更有个性的教育,在名校建设任务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六大课程群的架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的创设等方面,具体主要涉及中职课改、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实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等项目,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践载体、政策环境和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支持和鼓励学生“个个成才”。
(三)立德树人重在促进学生“人人出彩”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促进学生“人人出彩”意指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九大报告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新要求。中职学校自身不光要在舆论上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学校内涵和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经济贡献率,以此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学校育人工作。
在名校建设方案中,结合学校与地方成人高校并轨办学的优势,把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一体化办学、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试点及校企双主体育人等作为“促进学生人人出彩”的重要任务写入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建设项目;而把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突显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建设的具体目标予以阐明,以期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专业成名名校扬名之本源
(一)专业是中职教育立校之本
中职教育办学为“两个”发展服务,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務。表面上看虽为“两个”发展服务,本质上两个发展是统一的,即不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是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载体都是专业,归宿都是高素质的人。通过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既服务了学生,又通过学生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狭义上说,中职学校办学的实质就是办专业,专业发展即为学校发展,专业质量就是教育质量。在此意义上延伸出,名校建设主旨是教育质量提升,虽然规定项目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实质还是以“专业”为主线的“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专业能否成名,而名校之名必定源于专业之名。
因此,名校创建的主要抓手和载体仍然是“专业”,以专业的“集群化”和“特色化”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的课程、资源、师资、实训、社团、文化等内涵建设为载体,以选择性课改、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能力大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突破,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仍然是我们着力的方向和主旋律。只有专业做强了、做精了、做出特色了、做成品牌了,我们的产品即学生才会“香”起来,学校自然就会“名”起来。
(二)课程是专业内涵发展之核
专业就是课程的组合,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即毕业生。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来看,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职业人需要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会人需要谋求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公民素质”。那么,课程就是要为培养这个“双人”而做好规划和设计,课程改革就要围绕双人的需求而作调整、优化和完善。
针对学校课程建设基础,在名校建设方案设计中,要把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地图的设计、校本课程的充实、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以及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和提升课程质量及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建设任务。而把“构建基于结果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课内外“双课堂”协同育人与评价实施等列为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创新性地提出道德实践课程,并有机地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和完善之中,努力做到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岗位素养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三)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之魂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灵魂。一个好专业离不开好的课程(体系),更离不开好的教师。教师的价值取向、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魅力和教育艺术等决定课程实施的效果,即教育质量。从办学目标看,对中职教师的要求是很高而且很全面的。“双师型”仅是作为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有的学校已经提出“四维”教师(教师、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甚至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和《浙江省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全能型”教师是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但尚需在地位和待遇上进行匹配,否则教师工作动力等问题将在一定程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教育质量建设,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在设计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中,除关注师德和专业能力,我们更应考量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景,并给予专业成长自主选择的权利,包括让教师有选择地个性化发展通道的设计,提出“1+N”型(1指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N指个性化发展方向的N个选择,暂定为研究型、教练型、赋能型、社团型、培训型、课程建设名师、课堂教学能手及创业导师等8类)个性化教师团队建设;在拟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管理办法中分类设置考核指标等。让广大教师享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选择权和学校改革发展带来的获得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规定项目“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
三、校企融合:质量提升之路径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应然属性
中职教育质量即专业质量,具体指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岗位)需求,能否有效获得终身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校企共育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5]。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下中职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中职办学宗旨的根本体现和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十二五”浙江省示范校建设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被当作“牛鼻子”贯穿在名校建设各个项目中,其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作为标题被列入两大专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在未来三年,学校拟牵头组建区域性主干专业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联盟、创建至少1个以上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利用学校技能人才孵化园高标准选择企业入驻,开展专业组团实训实习和创业孵化,创新實习就业模式——与规上企业联合开办就业虚拟班等;另外,切实做好烹饪、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等2个专业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等工作。
(二)人才共育是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
校企合作的主要作用不是让企业提供多少设备、场地和资金的赞助,也不是做做样子、搞搞噱头。而是学校需要和企业一起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共同制订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共同研制匹配实际就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师资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学业评价等,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毕业即可上岗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开人的培养,校企合作就失去意义,也不会长久。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广东深圳的“宝安模式(即企业校区)”、“深职院‘协同育人模式”、广州财经“跨境电商园”模式等均可作为一定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校企共育实质就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初衷。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学校.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做足“现代”文章。既要研究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联系和区别,也要研究“双元制…‘社区学院”及“TAFE模式”国内本土化的经验和教训。除完成试点方案“六个共同”,名校建设突出“合作企业甄选”的严格性、“拜师实战”的仪式感以及“淡旺交替、闲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用性等的探索实践,打造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模式、学校模式,乃至金华模式、浙江模式。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双主体育人”思路、机制与模式的应用和辐射,以不断整合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专业的培养质量。
四、制度创新:改革发展之引擎
(一)职业教育面临主要问题
宏观上职业教育主要面临多头管理导致体制机制不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学校还存在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办学条件总体薄弱(政策经费支持不足、产教尚未深度融合、优质师资及教学资源仍缺)、内涵质量有待提高、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协调还有待加强,职教法律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等问题。在微观层面也即学校层面,我们主要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任务需要解決,例如:商贸财经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校企合作较难深入,课程与教学资源有待优化和充实,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扎实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教师承担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更充分地激发,等等。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的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如校企合作促进问题、中专正高职称和人才荣誉评聘问题(积极性调动)等;有的需要学校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广大教师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如专业特色打造、教育资源优化和完善及教育质量提升等;当然,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更上层的政府通过更持久的努力才能解决,如管理体制机制和专业学校布局等问题。在学校层面,我们应该全力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的新使命,也是名校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名校创建需要补短扬长
名校建设内容涵盖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要根据学校规划,本着“问题导向、扬长补短、拉抬创新”的创建思路,围绕“质量提升”主题,做好顶层设计,对照标杆梳理短板,针对“补短”实施“边改边创、先行先试”,在八项规定任务中彰显学校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又要集思广义、充分论证,在“扬长、拉抬”中逐步凝炼“学校特色”,形成两大特色项目建设思路和目标,以突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亮点。
以浙江省品牌专业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的建设为抓手,从思考“商贸类专业集群化发展策略及路径探索”着手,几经修改论证最后形成“弘扬婺商文化,培养现代婺商”为主题的现代婺商培养方案,作为特色项目之一,以突出中职教育的地域特征、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素养特质,是为“扬长”;结合学校人才孵化园建设和实习就业创业工作,从思考“规模定制(或校企合作另一种模式):就业虚拟班的实践探索”为题,到最后确定“构建线上线下一站式实习就业服务平台”为特色项目之二,既是汲取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校企共育是教育质量根本保证”之经验,也是针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一薄弱环节的“补短”。
(三)改革发展贵在制度创新
一切改革都离不开创新,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要打造品牌、创建名校,我们需要补短扬长,更需要改革创新。改革需要创新,创新出自改革。创新是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包括理论、观念、模式、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有思想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还有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创新,而只有固化到制度层面的创新,才属于真正的改革。因此,改革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包括体制、具体制度和机制三个层次: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和实施形式;具体制度指某领域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机制是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制度化的规律体系。[6]
从一定意义上说,名校创建一定是伴随着改革创新,而实质固化的成果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突破旧制度。要打破“老框框、老套路”的束缚,如中职教师招聘要研究生学历就会极大限制优秀技能型人才从教。二是创设新制度。成功的改革举措一定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新的制度成果。比如,拟推行的聘期管理制度[7],一定有别于其他高校或中职学校,极具学校特质。三是先行先试。改革一定是率先而为、先行先试,如1+N师资队伍建设和道德实践课程建构等,在全省中职学校一定具有率先性,体现首创性。就名校建设,衡量目标思路有没有创新,内容举措是不是改革,主要看该项目是否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先行先试为特征;最终是否能够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惠及全校师生员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支撑,是检验名校创建目标与中职办学目标深度融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7号,2015-08-25.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浙江省国资委.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浙教职成[2016]31号,2016-02-05.
[3]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浙教办职成[ 2016] 82号,2016-08-22.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及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浙教职成[2016 ]100号,2016-06-29.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 2017] 95号,2017-12-05.
[6]李绍元,李永辉.深化改革贵在制度创新[N/OL].中国改革报,[2019-08-30].hup://www.crd.net.cn/2016-03/30/content 1951359l.htm.
[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Z].浙教职成[2017] 70号,2017-07-21.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