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号化操作中发展数学思维
2020-11-16徐宏
徐宏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的操作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思考、证明、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符号化提升操作的有效性。教学中,笔者首先从3支笔、2支笔筒开始,然后在“把4支笔放在3个笔筒里,又可以怎么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符号进行操作。
师:把3支铅笔放在2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
生1:(3,0);(1,2)。
师:如果一个笔筒中有0支笔,另外一个笔筒一定就有几支笔?
生2:3支。
师:如果一个笔筒中放1支笔,另外一个笔筒肯定就有几支笔?
生3:2支。
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一共3支笔,2个笔筒中都尽可能地放最少的笔,有没有可能每个笔筒中的笔都少于1支?
生4:没有。
师:把4支铅笔放在3个笔筒里。猜猜看,可以怎样放?
生5:(4,0,0)、(3,1,0)、(2,2,0)、(2,1,1)。
将抽屉原理有机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号化的数学操作为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提供了有机载体,有利于学生有序思考问题。
合情追问发展推理能力。在互动交流环节,笔者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枚举操作自然过渡到平均分。
师:如果我要想让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的少,你会怎样放?
生1:(2,1,1)。
师:有没有办法让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是最少的?最少的时候这个笔筒里有多少支笔?有没有比这个还少的情况?
生2:当我们把4支笔向3个笔筒中平均分配的时候,就会使得每个笔筒中的支数尽可能最少。
师:这种分法,实际是怎么分的?
生(齐):平均分。
师:对。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采用平均分的方法,3个笔筒各放1支笔之后,剩下的这1支笔怎么放?
生3:这1支笔肯定要放在其中一个笔筒里。
师:也就是说,即使是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其中肯定也有一个笔筒中笔的支数不少于2支。再看看前面的两种方案,(4,0,0)、(3,1,0)。這两种方案中笔筒中笔的支数有什么特点?
生4:它们中间总有一个笔筒中笔的支数不少于2支。
笔者继续提出问题:“如果5支笔,放在3个笔筒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结合猜想操作体会到:要想保证这个笔筒里的笔最少,就一定要保障每个笔筒的笔数尽可能一样多。
发散推进促进模型建构。在学生获取了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后,教师继续提出发散性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抽屉原理数学价值的理解,深入完善学生对抽屉原理的认识,使得学生的探究说理贯穿于符号化操作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师:现在8支铅笔和3个笔筒,把8支铅笔放在三个笔筒里。猜猜看,可以怎样放?
生:不管怎样放,总会有一个笔筒中笔的支数不少于3支。
师:为什么?
生:因为8÷3=2(支)……2(支),2+1=3(支)。
师:为什么是2+1=3支。
生:因为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商+1”个物体。
最后,笔者通过“8支笔放在3个笔筒里”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抽屉原理,帮学生理解并总结出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商+1”个物体。学生建构了抽屉原理的思维模型,锻炼了数学推理能力,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应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