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以来江苏省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情况研究

2020-11-16邱美琴周莉雅戚晶晶杨群力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江苏

邱美琴 周莉雅 戚晶晶 杨群力

摘 要:为反映江苏13个设区市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利用百度迁徙大数据,对2020年1月1日以来江苏各设区市市域范围出行强度、跨市域迁入迁出指数进行分析测算。自3月27日中央首次提出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以来,江苏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流动逐步恢复正常态,截至4月15日全省城市生产生活恢复指数达年前正常水平的95%,省内跨市流动强度恢复指数达72%,跨市流动强度有所下降,节前出省人口截至4月22日回流率达90%,与浙粤沪比较,江苏省际人口回流情况最好。

关键词:城内生产生活恢复指数 省内跨市域人口流动恢复指数 省际人口回流率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流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情况下,于3月27日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分阶段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指标回升态势明显。

一、城市生产生活恢复指数达年前正常水平的95%以上,活力超越去年同期水平

为测评当前江苏各设区市的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基于百度迁徙的城内出行强度城内出行强度=该城市有出行的人数与该城市居住人口比值的指数化结果,城市迁徙边界采用该城市行政区划,包含该城市管辖的区、县、乡、村。数据,对省内13个设区市进行监测分析,通过与去年12月正常情况、去年同期正常情况对比构造反映各市生产生活恢复指数与腊月正常水平比较的生产生活恢复指数=复工后每周周三的城内出行强度指数/节前正常生产生活的城内出行强度,表现当地生产生活活力恢复程度。,数值越高,表示经济活力恢复度越高。自节后2月9日复产以来,各市生产生活恢复指数逐步上升,以去年12月正常生产生活情况城内出行强度为标准,4月15日(复工第10周)全省生产生活恢复指数达95.2%,各市、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指数阶段变化见表1。

从时间进程看,各地生产生活恢复指数随时间阶段性稳步上升,复产10周后全省生产生活恢复指数(与去年12月正常水平比較)超95%(见图1),增长速度放缓。在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之后,恢复指数增长速度最快,即第三周(2.24-3.1之间)恢复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在3月27日中央首次提出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即复工复产第8周以后,全省生产生活恢复指数超过90%,逐步趋稳。

从不同地区看,苏南苏中苏北恢复指数差异不大,苏中以略微优势高于苏南1.1个百分点、苏北0.2个百分点。从各设区市看,截至4月15日南京恢复指数最低,为88.6%,其他各市恢复指数均高于93%,宿迁最高为99.0%,见图2-1。考虑到4月15日大部分高校未能复课,高校大学生占本市常住人口比例越高,对生产生活恢复指数的影响越大,南京高校学生人数(87.8万人左右)占常住人口比例最高,为10.2%,其他各市为0.4%-2.9%之间。扣除高校未复课的影响,各地恢复指数见图2-2。

与去年完全复工后正常生产生活城内出行强度比较,当前出行活力超越去年同期水平12%左右。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各地生产生活城内出行逐步恢复,恢复指数逐步提升趋稳,分别与腊月正常水平、去年完全复工后正常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生产生活恢复指数达年前水平的95.2%,达去年完全复工后正常水平的112%,出行活力超越去年同期水平12%左右(见表2)。

二、省内跨市域人口流动强度恢复指数为72%左右,跨市域流动强度有所下降

跨市人口流动是指人口流动边界跨越了市级行政范围,从是否跨省又可分为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从跨越方向可分为迁入与迁出流动,从流动类型可分为复工返岗和往返差旅。为表现各时间段跨市流动指数的变化特点,选取农历正月廿、二月廿、三月廿、三月廿四(4月16日)各市迁入、迁出指数,研究各阶段变化特征(见表3)。

从时间进程看,迁入、迁出指数随时间逐步上升,特别是二月廿比正月廿的迁入迁出指数上升明显,几乎是正月廿的4倍左右,主要原因在于疫情从加速蔓延阶段转变为有效遏制阶段。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各地迁入、迁出指数维持较高水平并保持缓慢增长。

从流动范围看,跨市流动中有40%左右为跨市且跨省流动,60%左右为跨市省内流动,而且在正月—三月间该流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江苏省人社厅关于江苏劳动力构成也表明:40%为省外劳动力、60%为省内劳动力。

从地区劳动力流动差异看,正月苏北、苏中为净流出区域,苏南为净流入区域;二月、三月苏北仍为净流出区域,苏南仍为净流入区域,苏中由正月的净流出变为净流入区域。从省内地区净流入差异表现看,苏北为全省劳动力输出地,苏南为劳动力输入地,且该趋势会持续保持。从全省人口净流入表现看,复工复产以来,省外劳动力持续保持净流入状态,回流速度从疫情有效遏制阶段的快速回流转变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缓慢回流状态,截至4月16日江苏省省外劳动力依然保持小幅净流入状态。

从劳动力流动类型(返岗、正常差旅)看,节后初期劳动力流动类型中劳动力返岗占比较大,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劳动力流动类型中返岗比例逐步减少,正常差旅比例逐步提升。劳动力返岗在劳动力输入地表现为净流入,在劳动力输出地表现为净流出,因此在苏南地区以净迁入/迁入的占比来表现劳动力返岗占总流动的比例,该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依次为41.6%、24.2%、5.9%、3.7%,在苏北地区以净迁出/迁出的占比来表现劳动力返岗占总流动的比例,该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依次为41.5%、16.3%、1.6%、1.3%,可见:在复工复产阶段流动类型以劳动力返岗复工占比较大,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流动类型绝大部分为正常差旅流动、少量为返岗复工流动,说明人口流动基本进入常态化阶段。

与去年同期正常生产生活情况下跨市流动指数比较,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江苏省跨市流动指数下降28%左右。4月16日江苏各设区市迁入恢复指数跨市、省流动强度恢复指数=2020年当日流动指数/2019年完成复工后正常流动指数在61-75%之间,扬州最低61%,常州最高75%;各设区市迁出恢复指数在57-81%之间,南京最低57%,宿迁最高81%。跨市域流动恢复指数具体见图3-1、3-2。

综上分析,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并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依然对远距离的人口流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预计该影响将存在较长时间。

三、预计最终江苏人口回流率超90%,回流情况在苏浙粤沪中最好

江苏为劳动力流入大省,百度迁徙大数据显示,节前(1月1日-1月24日)江苏省累计净流出410.5万人,节后(1月25日-4月22日)累计净流入366.4万人,省际人口回流率(节后净流入占节前净流出比例)为89.3%,目前回流趋势持续,回流增速放缓。未回流人员为44.1万人,主要为大部分高校学生未能返校,说明江苏劳动力总量并未因疫情原因有较大减少。

与浙粤沪比较,江苏节后人口因省际流动减少量最少,回流率位居前二,江苏总体回流情况最好。苏浙粤沪都属于节前人口净流出、节后净流入的省份,其中节前净流出量最低为江苏410.5万人,最高为广东1733.4万人,截至4月22日节后净流入量最低为上海324.3万人,最高为广东1549.4万人。因春节省际流动人口减少量江苏最低为44.1万人、浙江最高为201.1万人。节后人口回流率(节后净流入占节前净流出比例)最低为上海(71.3%),广东以微弱优势位居第一(89.4%),江苏第二(89.3%),但江苏人口减少量最少,浙江第三(79.4%),回流率增速逐步减缓(见表4)。

从图4苏浙粤沪回流率变化过程看,各地回流率逐步提升,回升速度逐步减缓。2月份,回流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进入3月份,上海回流率依次被广东、江苏、浙江超越。从回流曲线趋势分析,截至4月月22日日,广东、江苏依然保持增长趋势,浙江、上海已趋于平稳。预计广东、江苏最终回流率将超越90%,浙江回流率在80%左右,上海回流率在72%左右。

一线城市上海,节后劳动力回流疲缓,进一步凸显了上海近年来人口净流入的下降趋势。上海2015年~2019年人口净流入量依次为-16.9、-4.7、-8.8、1.6、0.8万人,2018、2019年虽略有回升但难以改变下降趋势,本次疫情进一步强化了该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点:上海高房价造成年轻人落沪难、城市功能疏解流出部分产业工人、对一般技能的服务业人员不再具有吸引力,上海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过程中造成劳动力人口外溢。

从疫情期间人口回流率数据跟踪情况,江苏省际人口回流率稳步回升且回流率在苏浙粤沪中最高,说明江苏具有良好的就业弹性。良好的经济社会、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层次的产业环境具有一定的人才吸引比较优势,具备承接一线大城市转型中的外溢人口的条件,在后疫情时期,创造更为开放、包容、适应各层次人才的就业环境,为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谋划未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江苏在本次抗击疫情中答卷优秀。在江苏全体医护人员努力下,全面完成援鄂任务,并实现省内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双零”目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共有2800多位白衣战士驰援湖北。截至4月11日,江苏援鄂医疗队伍累计收治患者4651人,累计护理患者4696人,累计治愈出院2522人,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全部工作任务。省内医务人员战斗在全省抗“疫”一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共650多名,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提交了一份争夺人民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优异成绩。

社会经济指标回升态势明显。根据省统计局测算,2020年一季度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1002.8亿元,同比下降5%。但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具备发展活力。农业运行平稳,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下滑企稳,3月份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4月份,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1%,较3月份回升3.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93.0亿元,同比增长10.7%,较3月份回升46.8个百分点。江苏宏观经济景氣度逐步回升。

预测江苏2020年GDP增长率为2.7%左右。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为进一步预测江苏人口与GDP增速情况,对江苏2001~2019年之间江苏常住人口与GDP增速进行回归分析,常规情况下,常住人口与GDP增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具体回归分析情况如图5。

根据回归分析,常规情况下预测江苏2020年GDP增速为5.8%左右。疫情影响属于本模型外的外生突发因素,不能直接利用该模型进行内生结构预测。根据百度迁徙大数据苏浙粤沪一季度省际流动造成人口减少,同时GDP出现下降(见表5)。

从表5可知,苏浙粤沪中,江苏人口减少率、GDP下降率均最小,上海人口减少率、GDP下降率均最多。从4月份江苏生产生活恢复指数及回流率看,恢复指数良好且回流率最好,上半年GDP增长率江苏依然好于浙粤沪。

疫情造成江苏一季度复工复产、人口回流均减慢,而进入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以及人员的进一步流动,江苏经济将逐步恢复其内生增长机制。后疫情时期,江苏经济一方面受到国际疫情及逆全球化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将会享受一线城市带来的外溢作用,部分生活方式有所变化,并对全年经济正常运转时间造成影响,但不改变其经济与人口的内生增长机制。根据江苏一季度GDP下降率5%、江苏人口回流情况以及内生增长率5.8%推测,预测江苏2020年全年GDP增长率为2.7%左右。

五、后疫情时代促进江苏人口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纵观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人口增长、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重要的互相影响关系。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发表的“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来来往往至关紧要”。人口流动活跃度是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江苏在后疫情时代要营造“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的社会环境,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完善公共衛生体系,保障居民安全

进入后疫情时代,居民生命至上需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江苏将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施一批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健全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确保疫情可防可控情况下,人口常态化流动往来。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进人民福祉

不断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百姓从出生青少年中年老年各阶段均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全面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留住人,也能够吸引人,江苏应该在公共服务体系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优化医疗保险体系,改善医疗保险待遇,更好的吸引年轻人来江苏发展。

(三)激活就业创业体系,实现人才价值

强化创业扶持体系,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实现企业家(创业者)价值与社会价值双提升。构建技能提升体系不断增强劳动力资源供给,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企业家(高层管理人才)+中级人才+基层人才”的金字塔型人才搭配体系,使各层次人才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激活积极进取的就业创业体系吸引各层次人才来江苏实现自身事业的发展。

综上,通过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与人才发展双促进体系,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凝聚各方人才促进江苏经济体系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有新突破,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服务更多人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更多人实现更高价值的成就为路径,实现“服务更多人”“成就更多人”的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诗杰,沈冠辰.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人口学刊,2020(07).

[2]赵梓渝,杨冉,魏冶,庞瑞秋,王士君.中国人口流动重力模型回归系数的定量估算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8(09).

[3]强欢欢,吴晓,王慧.2000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空间集聚性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7(09).

[4]王姣娥,杜德林,魏冶,杨浩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研究[J].地理研究,2020(07).

[5]刘醇.人口流动视角下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0).

[6]杨未然,刘金典,程名望.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非线性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3).

[7]叶强,张俪璇,彭鹏,黄军林.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7(08).

[8]蒋小荣,汪胜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7(02).

(邱美琴、周莉雅、戚晶晶、杨群力,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流动的画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