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0-11-16郑传利
郑传利
摘 要:由于高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文字仅仅能表述最基本的地理基本知识概念,而无法形象表达地理空间概念,所以利用有形的图表工具可以弥补这一表达缺陷,为地理教学建立知识信息的载体。文章从读图、用图、分析图、绘图四大方面初探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读图能力;习惯培养;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95-02
传统地理教学最明显的两大特征就是文字与图表,其中以图表为主的图像系统也是地理信息最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表现手段,是地理学科的一大重要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地理教材,结合地理教学实习实践过程,深度探究读图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思路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地理素养。
一、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读图理解能力,为他们构建了地图学习系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地理知识学习兴趣。
但实际上,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采用读图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非常少,这说明高中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但在学习实践中还不能将读图与地理知识合理地联系起来,未能养成良好的运用图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且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主动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1]
许多高中生明白在学科学习中构建地理图像系统的重要性,并承认地理读图分析题目确实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地理图像系统依然是他们学习的薄弱环节。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居然读不懂最基本的极点、赤道、地轴等地理图像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所存储的图像知识过少,对地理图像并不熟悉,甚至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畏难情绪。此外,许多学生严重缺乏必要的图像记忆方法,他们还未能跨越抽象性与概括性这两道图像系统特征的门槛,整体读图能力偏差,无法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意识。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生针对地理图像知识的学习还不到位,他们未能掌握真正的读图技巧,对地理图像的信息把握、加工、分析与处理运用能力均不强。[2]
二、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应该围绕读图、用图、分析图、绘图四大方面展开,其中后三者是对读图的延伸,也是培养高中生读图能力所必要的内容。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阅读课外读物
读图是一种意识,教师先要培养高中生读图的良好意识,然后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读图能力,形成读图习惯。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诸多地理图像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要帮助学生脱离教材,多鼓励他们主动翻阅一些课外书籍,如《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地理》等,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多观看一些地理电视节目,如《航拍中国》《动物世界》《鸟瞰德国》等,引导他们通过观看地理节目学会观察、探索身边乃至整个世界中的地理事物现象,不断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爱上地理、养成收集地理资料的好习惯。[3]
2.培养无意识读图能力
无意识读图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空间辨识能力,学会多用地图,养成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地理事物,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组合,以此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与记忆能力,最终获取地图知识,并能够思考地图所反映出来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与地理地势,形成相关的空间概念。这些都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无意识读图过程,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读图能力。[4]
3.拓展读图视野
拓展读图视野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现代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形成基于地理事物图像的内外部结构特征认知能力,明确相关地理概念。比如,在教学“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地壳运动的相关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地理读图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性与变化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读图习惯,通过读图了解地球已经发生过的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内容。[5]
例如,教学“地球表面形态”一课中的地壳运动消亡边界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读图,了解地壳运动板块的生长与消亡边界,它们都形成了哪些地形。然后采用视频为学生展示板块运动所形成的海洋,让学生了解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后所形成的海沟、岛弧以及海岸山脉。
(二)看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读图基础之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这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延伸。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掌握地图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以及图例,明确看图的第一步必须是正确读图、观察图像,从图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实现对图的有效判读。
教师在教学生如何看图的过程中,要确保他们在看图时不会杂乱无章。例如,在“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讀懂自然带分布图,观察自然带是否在南北半球中均匀分布,并引领学生观察自然带在各个国家的分布情况,如此才能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读图用图知识体系。从整体来看,就是要教会学生灵活自然地看图,结合实际学习状况调整看图策略,进而促进学生正确用图,保证学生读图、看图、用图有序。
例如,在“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合理用图。教师给出了“地球板块生长边界”图,由于有关地球板块的生长边界图示内容非常复杂,教师要合理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地貌,让学生一边观察图,一边注意板块的边界类型,了解其相对运动状况与地形类型的关系,教会学生正确用图。例如,要了解其中的海沟、海岭、断层等构造带,并结合图了解它们对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际影响,即要学会读懂图,并运用图拓展解决一些教材以外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分析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分析图是更高阶的读图能力,教师要升华学生对地理地图的理解能力,那就要围绕地图图像展开积极有效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训练,通过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中所蕴含的隐含意义与信息。
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分类解析教法,为学生呈现两种类型的题:第一种是基于同类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题,引导学生对地理活动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区位地理——欧洲西部”一节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探究了在欧洲分布广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在对比分析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时,则希望学生能够读懂其地图中是存在气候带条带分布的,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分析图,把握地图中的细节内容,进而了解到欧洲不同地区在气候现象方面的异同之处。再如,在“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中,教师专门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它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带。而此时教师会提问学生:“那为什么在东非地区也出现了热带荒漠草原气候呢?”通过这种对地图的阅读分析与知识迁移,学生的思维有所活跃,对地图的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在分析地图时必须关注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因为教材中所出现的地图与知识点是一体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地图时必须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读图、分析图,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单元知识内容时,教师讲解到了“承压水”这一知识点,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非常类似于初中所学过的“澳大利亚”单元中的“自流井”。学生在向教师提出这一认知时,教师给出了反馈,建立了这两节知识内容的密切关联,并借助该关联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建立联想体系,引导学生整合零散的地理图像内容,将图图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地理知识组合记忆和读图方法。
(四)绘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读图、看图、分析图之后,教师还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结合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及空间联系形成强大的读图概念体系,理解地理知识。最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绘制简图,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强化他们的记忆能力,激发他们的读图想象能力,即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创造出效果更好的地理图像。
以“地壳运动”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地壳物质的循环”的内容,并为学生板书呈现了“三大岩石转化”的示意图,在该过程中运用到了多媒体,将静态知识内容进一步转化为动态地理图像,学生在脑海中储存相关记忆,理解了原来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三大岩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借此理解三大岩石之间存在物质循环的价值意义。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变化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抽象的地理物像标记地理内容,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分析综合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等,逐渐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从读图、看图、分析图到绘图,高中地理教学追求的是一气呵成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读图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且实用的地理学习能力,不断丰富在他们脑海中的地理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绘图技巧,让图像知识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 刚.高中地理读图选择题的实用解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Z1):81-85.
[2]何乃忠,劉晓红.例谈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26.
[3]邓 带.高中地理读图导学初探[J].地理教育,2012(Z2):112-113.
[4]沈国明.高中地理读图题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7(Z1):74-77.
[5]罗秋官.《高中地理读图作业图册》错误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