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生“话” 轻掬生“心 ”
2020-11-16胡欢
胡欢
摘 要:作为高中班级管理的直接实践者——班主任,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而如何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谈一谈在学生心理管理过程中每周一记的作用,从每周一记的有效使用中,浅谈班主任应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管理;每周一记;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21-02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实践者、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在新的时代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管理责任。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管理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动态,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化解他们内心的忧郁与哀伤,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备之于心:用心
要想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上有所作为,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及時有效地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就成了班主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笔者坚持让学生养成每周一记的习惯,内容可以是美文欣赏、人物传记解说、电影评论,也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现实的探讨、针对本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的一个解决后续,还可以是想要找人表达却无人可聊的心事……一句话,就是对这个星期的学习生活做一个“一周小总结”,形式自己喜欢就好。
起初,笔者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学习总结的习惯,抄一些美文、人物解说的大有人在,我们都在慢慢地试探对方。当学生发现笔者在批阅的最后留下“PS:XXX,我发现最近你不太高兴,要好好调整自己的情绪,好好学习呀!加油!”“PS:XXX,你最近在学习上有点不用心、不努力哦,我盯着你呢,给我打起精神来,你很聪明,但是也要努力呀!看你本周表现,我看好你!”……他们似乎明白,老师一直在关注他们,这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他们需要微小而真诚的关注。教师的用心准备,正是和学生“交流”的开始。
二、抒发于心:真心
我们总是感叹现在的高中生很成熟、很自我,甚至觉得他们自私、无理、不好管理。但是笔者在学生的周记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善良,是懂事,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是对父母婚姻问题的无助哭泣,是为了友谊没能天长地久的懊恼哀伤,是每一次考砸后的自责愧疚,是第一次情窦初开的惊喜恐惧,是关于自己错误学习方式的一次次探讨反思。他们也会提出对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措施,抑或针对晚自习管理方式的想法,针对某一学科应该怎样学习的建议……应有尽有,真正实现了“写一写、记一记,必有回响”。
在长时间的理性分析后,他们偶尔也会在文末写上“PS:胡老师,XXX这几天不开心,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她伤心了好几天,你可不可以找她聊一聊,给她鼓励,谢谢!”“PS:胡老师,能不能请你监督我,我的学习计划如上,如果我没做到你就惩罚我打扫卫生一个星期……”“PS:胡老师,我最近不能专心于学习,因为家里发生了……”“PS:胡老师,我心情不好,想和你谈谈……”等话语,学生的信任,让笔者不知所措,同时也更注意自己与他们的交流方式。这种抒发于心的真情实感,这种有人在意的文字交流,渐渐地让我们走得更近,也让我更加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使我们见面时的交谈不至于空泛、无重点,而是直切要害,解决问题。
同时,笔者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他们表面上“成熟”得“很快”,但他们也只是个孩子,他们在无助的时候也需要抒发,需要发泄,需要倾听,需要师长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已发泄,减少坏情绪的入侵占领。
三、辨之于心:斟心
巧妙的交流选择,不仅能打动人心,让人心悦诚服,还能使人恍然大悟、心领神会。所以,在与学生交流时,选择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就成了我们需要辨别、甄选的问题。比如,与易冲动、易怒、自尊心很强的学生交流,我们需要进行平等的商榷式沟通,在尊重对方的询问式交流中达到目的;与内心敏感又处处小心翼翼的学生交流时,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步的点拨式交流,慢慢地触发他的思考,让他恍然大悟,会使我们事半功倍;在与惰性强又散漫的学生交流时,应该采用激励式的交流方式,即多用鼓励性话语,用激励性谈话方式予以支持帮助;对当时当事需要当场解决的,应选择突击性的交流方式,不留后患;在跟内向、孤僻的学生交流时,应该采用渐进式谈话的方式,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入主题,以了解沟通为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因材施教”。
但是,不管我们选用何种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少说教,少讲大道理,多倾听,多理解,多体谅。倾听,不是简单地听,而是整个身体的感觉器官都在接受对方的语言,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动作语言”,或是“眼神语言”,我们都要全神贯注地去认知、去理解。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全神贯注地“倾听”,是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重要基础,能让学生明白教师是真正关心自己的事情,是认真地在听自己的表达,这是我们与学生深入交流的前提,也是我们互相尊重的最基本表现。
四、拾之于心:“机”心
“机”心,顾名思义,是认真挑选谈话的时机之心。阅完每周一记后,选择什么时机跟学生交流沟通,是一个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学生在一周里或是开心,或是难受,或是满怀心事,都在周末的笔记中略有显现,只待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关于“心事”,选取什么时间与学生交谈是十分重要的,谈得太早,时机不成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增加烦恼;谈晚了,时过境迁,于事无补,有马后炮之嫌。所以,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及时找到学生与其进行交流,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帮助,让其改变;当学生犯了错误,已经很内疚自责,急需得到谅解时,我们应该及时表示体谅、理解,减轻学生的负罪感;当学生遭遇不幸,悲痛万分,无法释怀时,我们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让其释怀,默默地给予其关爱;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为某事而压抑、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就是我们谈话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商榷式谈话,“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式交流,“感同身受”的触动式激发,“突如其来”的突击式沟通,“循循善诱”的渐进式引导都在互相倾听与交流中显示它们强大的威力。然而,时机应该怎么选择,都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与分析。
在高一下学期,班上一个特别乖的男生的爸爸忽然去世,这个男生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来之后,一下子变得异常“活泼”。为了保护其自尊心,班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只是他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放肆大笑做搞怪的动作,这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习性,一下子让班上学生都非常好奇。但笔者依旧默默地注视着他,没有找他,没有交流,就这样远远地观望着,只因为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笔者只想告诉他,“在我心里,你依旧跟以前一样,没有变化”。他开始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开始下滑,但因为他太过于懂事,在跟他妈妈交流之后,我们依旧等待,等待他的自我放下。在高二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每周一記中,这个男生在笔记本上写道:“周末,去补习班补数学,遇到了初中同学,她在上课的时候递过来纸条,上面写道‘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回复‘没有理想,她回复‘抱负!这种东西,你以前从来不缺。我愕然失语,我的斗志呢?”到此,笔者也湿了眼,长期的等待,终于等到他的归来。笔者回复:“阿现,谢谢你,重新回来!”所以,笔者想,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细心地选择聊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五、省之于心:同理心
同理心,也叫换位思考,放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可理解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学生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亦师亦友,解决问题的过程似朋友般的“散聊”,似“笔友”之间的见面畅聊,没有笔记,没有第三个人,只有我们两个,是师生更是朋友,形成轻松和谐气氛,消除戒心,给学生畅所欲言、一吐为快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苦恼和困惑都说出来,班主任才能知晓事实真相,才能作出恰当的处理。
当然,在交流中表现出的情绪自控、换位思考以及表达尊重等,都是建立在将心比心、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并和他们讨论他们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从而达到正确引导的目的;整个过程我们一起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一起思考,如同于己的开怀大笑,一切都是真情的回报。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这种“尊重式”交流,不仅仅只是教师在以同理心感受学生的困难,时间长了,学生也慢慢地开始学着站在教师的角度、家长的角度、长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体谅别人,让家长放心,教师省心。
总之,现阶段的班级管理,不管是社会需求还是学校德育建设的要求,都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管理。然而怎样开启学生的心房大门,仍然是我们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一线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面对接触网络过多,生活价值取向复杂,平等、自由观念较强的现代化学生时,努力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像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像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像火炬,照亮学生的心路,然后在学生的心理管理工作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程立.班主任谈话艺术之我见[J].教育革新,2012(3):19.
[2]贺巧玲,秦 耘.攻其心 以导其行——论班主任谈话教育艺术[J].石油教育,2012(3):49-50.
[3]蒋向阳.以“心”换“心”,带出一片蓝天———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9):95-96.
[4]柯成峰,张克祥.播种希望 收获成长———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成功·教育,2009(6):61-62.
[5]陈桂敏.关于高中班主任谈话艺术的探索[J].赤子(上中旬刊),2016(2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