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探索与实践
——以“环境科学概论”为例

2020-11-14松,克,玲,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概论通识应用型

晋 松, 吴 克, 陈 玲, 陈 俊

(1.合肥学院 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 合肥 230601;2.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 230601 )

0 引 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形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的新时代公民,充分体现了科学素养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核心课程建设是开展环保通识教育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环境科学概论”为例,探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如何合理构建环境保护教学体系、促进跨学科领域中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融合,对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水平、更好地将“环境保护”的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心中具有重要意义。[1]

1 环境通识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精神,其教育理念在我国也具有悠久历史。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赋予了人才所必备的核心价值立场和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完全思维、完整人格的公民。[2-3]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需要以通识教育避免其陷于“实用主义”和“功利化”误区,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内修”。[4]因此,通识教育应当且必须成为中国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这点业已获得普遍共识。[5-6]

近年来,中国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开展垃圾分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等重大环境保护举措等的实施情况来看,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亟需提升;甚至环保民间组织(NGO)和志愿者的环境理念、工作水准也低于国际水平[7],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 国内高校环境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及存在问题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一般以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修养三大领域,其中环境类通识课程即为自然科学类课程的一部分,是开展环境通识教育的基础。该类课程涵盖了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学等多门课程内容,按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占有1-5个学分不等;其实施过程一般贯穿于四个学年中,面向全体学生自由选修。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环境问题、环境法规政策、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在各应用型高校实践过程中,其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短板。

2.1 核心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核心课程”是环境通识教育体系的中心环节。目前,各高校在设置环境通识课程时,基本以本校学科特色为主,兼具考虑生物、环境类专业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师资力量。如,大部分院校开设“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地质概论”“环境生物学”“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此类课程;此外,部分农业院校开设“休闲农业概论”,沿海高校开设“海洋生态学”等,多数课程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8]但通识课程课时一般仅为十几个学时,如何能够在十几次授课中,系统地将环境科学基础专业内容讲授清楚,即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抓住重点不走样,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进行专题设计。

2.2 授课教师专业性与学生非专业性的矛盾

部分高校将通识教育设定在低年级(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其余多数高校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时间并无硬性规定,但学生惯于在入校第1、第2学期中完成。因此,授课对象多为对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相关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又毫无任何实验基础和技能的大学低年级学生。同时,选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为文科专业背景,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薄弱、不擅长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这就要求环境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具备趣味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同时兼具专业性,这与专业课的教学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挑战。

2.3 评价和考核体系建设

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对师生的评价不利。[9]以学生发展及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趣味性也诚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如授课教师以趣味性作为教学目标,那么必将失去高等教育应有的高度和深度,通识课程也沦为学生赚取学分的“水课”。[10]因此,通过学生评学的单一指标来评价教学质量不尽合理。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于学生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水平各不相同,如果通识课程考试采用通行的闭卷考核,则不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失却了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3 以“环境科学概论”为例的环境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以“环境科学概论”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等四个方面,对环境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出探索和研究。同时,完成为期1.5年的试验性教学改革后,笔者以合肥学院开设了此通识课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共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其间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分,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为95.0%。问卷涵盖三部分内容,其一为学生对“环境科学概论”通识课的选课动机;其二调查学生对“环境科学概论”教育目的的认识,对学生认为能够达成的能力目标进行评估;其三,对教学改革现状进行量化评估。

3.1 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通识教育的任务内涵,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还应体现通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教育相互融合的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予以相应体现。[11]环境通识教育的设置目的是塑造兼具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的新时代青年,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教学内容的部署中,应侧重于向学生宣传环境污染现状、危害、成绩。问卷调查中,以“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为例,总结了学生普遍认可的能力实现目标。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唤醒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对我国环保国策的认识,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决议的信心,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懂法守法的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环境保护通识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例如,在讲述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时,重点介绍欧美、日本、台湾等地成熟的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以及垃圾分类处置的积极意义,随后引入我国近两年推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促使学生主动认可并积极践行垃圾分类。

表1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课程目标实现分析

3.2 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的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PPT。国内也有诸多教学改革的建议,如采用PBL展开情境式教学;也有通过慕课的富媒体表达方式构建课程的共享实践,为课程提供更加丰富多远的教学内容;或采用小组调研、翻转课堂等形式用于课程的教学实践。[12]

在讲授“环境科学概论”中,大量使用了实地教学的方式,将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平面转为“立体”。例如,在讲授固体废弃物处置流程时,引导学生查看垃圾桶、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实地观察垃圾的初级转运、压缩、次级转运、填埋的逐个过程。又如,在讲授生态学相关内容时,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动植物认知,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动植物种群和群落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产生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化繁为简、生动有趣,将通识课程即“上好”、又“上活”。

3.3 评价管理制度改革

对课程的评价应是多元化体系,为了敦促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而强制其记忆一大堆符号、公式、定义的传统开闭卷考核方式并不符合通识课程的特点。笔者在《环境科学概论》的授课过程中,将评价的重点前移至学习阶段,最终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表2)。其中,课程结束作业形式多样,如学习小结、小组调研(活动)成果汇报、“生物秀”,由不同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形式予以参与,评分时侧重于考量其创新性、知识性、团结协作能力等。

表2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核形式

同时,对通识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工作,不应简单通过向学生发布调查问卷来进行判定,还应该考量其课程设置内容的具体实现难度,以及对应付出的工作量,在工作量计算时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才能避免通识课程内容流于简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一团和气”的现象出现。

3.4 教学质量保障改革

对环境通识课程而言,其教学保障既包括学校通识教育实施体系、师生评价考核制度、教学实施的硬件措施保障、通识教学师资力量保障、以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保障等等;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且立竿见影。环境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研究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异同、进行对接互补,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分层定位。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济、园艺等知识进行广泛学习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求与自身专业的知识结合点,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实现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核心的兼容并包、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目标。[13]

3.5 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2017—2018年,有3个专业共120名学生,从课程定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研究氛围、教师素养、教材适用性等8项指标,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改革成效进行满意度调查(图1)。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应用型高校(以合肥学院为例)学生对环境类通识教育整体现状课程定位认知明确,多数学生认为其能够服务于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目标,对毕业生能力实现有很大帮助。但缺乏能够适用于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通用教材,课堂的研究氛围、启发性、互动性有待加强。

图1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情况满意度分析

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操作能力,而通识课程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坚持立德树人,以通识教育弥补应用型教育的缺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所系。[14]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环境通识课程的建设研究,是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成效具有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概论通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