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失的美好
——论《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细节叙事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维尼克里斯托弗罗宾

孙 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克里斯托弗·罗宾》是由马克·福斯特执导,伊万·麦克格雷格、海莉·阿特维尔等共同主演的美国动画电影,融合了喜剧、奇幻、冒险等多种元素,讲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成年人回到童年找回遗失的美好的故事。影片于2018年在美国上映。在影片中,小熊维尼、跳跳虎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卡通动漫人物以真人化的形象呈现,他们变成了克里斯托弗·罗宾童年时期最好的伙伴。影片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童年世界,在那里,克里斯托弗·罗宾和朋友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自在玩耍的时光,而当克里斯托弗·罗宾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苦涩与压力裹挟着生活。克里斯托弗·罗宾去寻回这份遗失的美好的过程充满了共情性,能够唤起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回忆。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细节叙事去解构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丰厚细腻的细节叙事成为整部影片的叙事基础和依托。影片所着力刻画的内涵丰富的细节使得影片所表达的情感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力量。影视细节叙事既是一种叙述手段,同时更是一种主题策略,在影像叙事的整体呈现上起着重要作用。“叙事学的‘叙’和‘事’本身就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叙’可以被理解为技术/形式构成;‘事’可以看作故事/内容构成”,而细节叙事既突出了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对故事深层内容的呈现与表达。本文试从影片结构和内容两个主要方面去分析影片的细节叙事,在叙事结构层方面重点关注叙事性细节与修辞性细节,在叙事故事层方面则关注到主题性细节、高潮性细节以及由此带来的温情而美好的情感表达。

一、叙事结构层:“大教堂式”影片结构

“大教堂结构”这个概念源自法国小说家安德烈·莫洛亚对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评价:“它在结构上与大教堂一样简单、稳重……在完工的作品里有那么多精心安排的对称结构,那么多的细部在两翼呼应,那么多的石块在开工伊始就砌置整齐,准备承担日后的尖顶。”如果将这一概念引用到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时间的走向来串联的这些线索也像是建构大教堂的一砖一瓦,单独看来无任何值得关注之处,但当教堂的全貌显现时方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教堂结构的独特与稳固。

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童年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拥有百亩林中一群动物小伙伴。小熊维尼、跳跳虎、小猪皮杰、小驴屹耳……罗宾像误入“爱丽丝仙境”中的精灵一般,与它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直到他离开。影片开头用了10分钟去表现罗宾快乐的童年和如白驹过隙的前半生,告别了百亩林的小伙伴之后,时间如流水一样转瞬即逝,影片采用了插画式的镜头表现手法,将罗宾的重要人生节点以书本翻页的方式快速略过:罗宾失去了父亲,进入了寄宿学校,从一个快乐的小精灵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到他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了生命里重要的另一半,结婚生子,奔赴前线后又归来,拥抱了爱情的甜蜜;再到罗宾迅速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妻子女儿在客厅跳舞时,罗宾有一个“前往”的肢体动作,观众都自然地以为他是去拥抱妻女,但罗宾却是去关门——影片以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叙事表现了罗宾的人生状态,充满压力与焦虑的中年危机将罗宾裹挟,他显然不再是那个百亩林中自由如风的少年了。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到了罗宾的童心与激情退去,影片向我们呈现一幅略显沧桑的中年画像。

诸如此类的叙事性细节还有很多,这座“大教堂”的“地基”从罗宾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建构了。当罗宾表示要离开百亩林时,小伙伴为他举办欢送会,大家吃饱喝足后都睡着了,只有小熊维尼还醒着。罗宾带着维尼去了“Nowhere”(无名之地),维尼则表示,“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当他们讨论到最喜欢做的事情时,罗宾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什么也不做”,二人之间仿佛有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事实上,维尼便是罗宾童年的自己,是他内心深处的自由灵魂。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时隔多年再相见时,只有维尼能够一眼认出罗宾。成年后的罗宾对维尼的种种不耐烦,显示出了他的主体性分裂。一方面,罗宾在沉重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如何找回快乐,维尼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所以他才会不停地让维尼“小点声”,对维尼发火,仿佛变成了森林传说中会吞噬别人快乐的“长鼻怪”(“长鼻怪”的设定也是一种细节性的意象表达);另一方面,罗宾内心深处的小男孩始终存在,他还是放心不下维尼,跟随它一起返回了百亩林。而“出走”的维尼,正在Nowhere等他。同样,当罗宾最终在这一场冒险中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时,也突然顿悟了“Nothing”(什么也不做)的人生准则,他在工作上的困境也因为“Nothing”这一个新的思路而得到了解决与突破。尽管这样的结局设定充满了不现实的童话意味,但充分反映了影片的叙事性细节构建,所有的细节叙事都指向了一个闭环——罗宾在“Nowhere”和“Nothing”中找回了自我。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细节承载了影片的话语表达功能,在构建出一个奇幻世界的同时,也构建起影片温暖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

此外,道具细节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修辞作用,也便是上文所提到的“修辞性细节”。一部依赖于细节叙事的影片中总会给观众留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关键性道具,其对于表现故事主题、增强人物的立体性人格、推动叙事进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影片中的红色气球。当维尼想要一只气球时,它特意指出“要红色”,红色代表着洋溢的自由,气球代表着童心与希望。我们可以发现,维尼身上穿的背心是红色的,当影片结尾处罗宾带着妻女回到百亩林中快乐玩耍时,罗宾也穿上了红色的背心(罗宾在影片中的穿着一直是深色系的)。重复运用的红色构成了一种细节上的“叙事铰链”,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在影视叙事的表意系统中,成为一种重音式的特殊符号。换言之,道具细节能够从视觉(如本片中重复出现的红色)与听觉(如某些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音乐)等不同维度上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结。

二、叙事故事层: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我们发现,当人们对一部艺术作品的具体情节进行复述或转述时,会自发地挑选一些不可被省略的重要细节,它们如承接房屋的钢筋一样,承担着连接整个故事的因果逻辑的作用。而一些细节如果被省略也不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形式派把那种转述时不可省略的细节名为在位细节,而把那种减掉后并不破坏事件的因果—时间进程的细节名为自由细节。”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中所述的“在位细节”理解为主题性细节,而“自由细节”则可被看作高潮性细节。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在于都属于叙事故事层面的表意细节,能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深层情感;而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线索式的主体存在,而后者则多起到填充与推动的作用。

在《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叙事中,细节的刻画与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影片中,罗宾的心境与情绪的转变是一个重点,影片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叙事使得转变的过程流畅而自然。在飞逝的快乐童年和炙热的青年之后,克里斯托弗·罗宾在战场中迅速成长了,卸甲归来的他进入了一家箱包公司,每天想的事情都是如何节约生产成本、让吹毛求疵的领导满意,渐渐地,他生活的天平已经失衡了。影片十分巧妙地,从他人的角度来呈现这种失衡,以一种细节补充的形式去呈现一种生活状态。深夜加班回来的罗宾看见女儿还没睡,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要给女儿读睡前故事,却开始念起了《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工业革命》,女儿静默了一下说,“爸爸我现在想睡觉了”。当罗宾转头和妻子表示自己周末无法陪她们去森林小屋中度假时,早已预见这又一次爽约的妻子说自己并没有帮罗宾收拾行李。妻女细微之处的态度充分地表明了一切,父亲并没有充分地参与女儿的成长,甚至连她在这个年龄段需要什么样的睡前读物都不清楚,而妻子已经习惯了二人之间的背离,减少了期待,同时减少了对生活的热情。

当罗宾深陷生活的焦虑中时,这种焦虑也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下一代。罗宾偷偷送维尼回百亩林时,不小心被女儿看到了,罗宾只能无奈地表示自己必须赶回去开会,为了安慰失望的女儿,妻子说“出去玩吧,我希望你玩到浑身脏兮兮回来”,而女儿却一脸坚定地说:“我会比其他小孩玩得更好更努力!”为了得到罗宾的肯定与陪伴,女儿总是在各个方面想要做到最好,她本应拥有的快乐童年却在罗宾的焦虑人生中被逐渐异化了,罗宾对女儿所说的“想要实现梦想就要付出代价”其实便是对于他目前经历的生活困境的感悟与反馈,但这显然并不适合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女儿。女儿的一句话仿佛一记重击,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罗宾一家的生活就像紧绷的琴弦,马上就要断了。影片早已为小熊维尼的出现创造了充分的必要环境,从表面叙事来看是罗宾帮助维尼找到朋友们,而从深层的主题表达来看,其实是维尼拯救了罗宾陷入危机的生活。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影片所刻画的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大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发生的,看似充满了随机性,却与观众的生活经验与生命经验紧密相连。这样的细节表达具有实在性与真实性,能够在无意间激发观众的个体记忆,并在具体语境中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更能够完成影片的高潮与观众情绪高潮完整的同步性。在影片所塑造的中产阶级的危机语境中,罗宾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拉扯中遗失了最初的美好。影片一方面营造了伤感而怀旧的情绪氛围,另一方面在细微之处捕捉了在现代社会中十分典型的中产阶级现实困境,并用一种回到最初的原点的方式提出了解决的答案——Do Nothing(什么也不做),使得整部影片最后进入一种东方哲学语境中去,实现了东西方文化语境的一次交融。

《克里斯托弗·罗宾》将小熊维尼这个陪伴了无数孩子成长的迪士尼动漫形象影视化后,在它身上赋予了多重含义。维尼是童年的“我”,是曾经丢失了却仍等待被实现的约定,也是一颗永远不会过期的童心。同时,影片在维尼的身上还寄寓了具有救赎意味的哲学性,使得它与传统的迪士尼动漫形象有了些许不同。维尼最喜欢的日子永远是“今天”,在美好的今天,它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往往会带来最好的结果,颇具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无为”思想的意蕴内涵。影片在丰富的细节表达之中,一点点地建构了“大教堂”式的影片结构,当教堂的尖顶不断显现,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处中年困境之中的克里斯托弗·罗宾,也看到了困境中的我们自己。尽管在迪士尼动画作品中,童心是永远的主题,但《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独特之处在于影片的共情性更强。那些被细节处理过的台词、动作、影视化道具,都能够触发受众的回忆开关,进行自我影射,这种沉浸感促使受众去反思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究竟需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而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小熊维尼不仅是带领着罗宾前往那一片回忆中的百亩林,也是引领着他与我们,共同进行了一场于困境之中的自我救赎。

猜你喜欢

维尼克里斯托弗罗宾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维尼·阿噗历险记
维尼·阿噗历险记
维尼·阿噗历险记
罗宾的心
罗宾的心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A.E.罗宾生诗歌的戏剧性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