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看“软科幻”题材的叙事特征
2020-11-14张初蕾
张初蕾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是王韦程导演,包贝尔、辛芷蕾等共同主演的影片,融合了科幻、爱情、喜剧等多种元素,讲述了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穿越时空的爱恋”。影片改编自2008年韩国导演郭在容执导的爱情影片《我的机器人女友》,片中绫濑遥塑造的编号为103号的“机器人女友”既冰冷美丽,又温柔哀愁,成为一代影迷心中的经典,而经典的银幕形象势必会增添影片改编的难度。国内版本在改编过程中加入了许多本土化的元素,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青涩的大学生,而是有些许“油腻”的中年男子。除了年龄上的差距外,性格上也大相径庭。原版的主人公大学生次郎懵懂呆萌,包贝尔饰演的导游方元却处事圆滑,颇有些“小聪明”,他操着一口重庆方言,更加现实且“接地气”。这样的人物改编比较符合本土特色,也更接近本土受众的心理预期。
整部影片的故事脉络与情感内核没有进行过多改动,基本脱胎于原版,只在细微之处做了调整,这也是影片在上映之初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女友”这个叙事设定是可以抓住受众眼球的,它同时包含了“机器人”与“女友”所代表的两种类型片——科幻与爱情。爱情片向来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而科幻影片作为近年来华语影坛上的新起之秀也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两种类型融合之下,“软科幻”题材展现了不俗的叙事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版影片的“软科幻”题材进行探讨,总结其叙事特征,对改编本身则不做过多分析。
一、平行时空下的因果叙事
所谓“软科幻”(Soft Science Fiction)作品,顾名思义,是与“硬科幻”相对而言的,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艾萨克·阿西莫夫阐述了“硬科幻”作品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不可忽视的科学性、逻辑性与真理性:“那些科学的细节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故事,并且作者对于这些细节能够准确把握,同时不辞辛劳地把它们解释清楚。”我们如今所谈论的“软科幻”作品,是在“硬科幻”确立了其科幻界主导地位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科幻流派。此时的“软科幻”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体是指“不写任何我们已知的科学,而是去阐述人类情感”的科幻类故事。从这句简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软科幻”作品不关注于内在的科学逻辑,而是更富幻想性,并更加注重叙事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强调科幻元素与“人”的内在联结。在国内科幻作品的发展过程中,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的科幻小说作家刘兴诗曾将“硬科幻”与“软科幻”概括为“写自然科学问题的”与“写社会科学问题的”,而后者涵盖了“现实与历史题材”。这为科幻作品的题材拓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中国科幻作品的审美取向与内在价值诉求逐渐发生了转变,人文性也不断增强。
可以说,“软科幻”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理论、艺术思维与电影语言三者的融合。《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便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软科幻”作品,既带有“软科幻”题材的叙事特征,又在“平行时空”的宏观背景设定下,融合了爱情与喜剧元素,叙述现实世界中的冲突,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发生与转变,拓展了故事人物的内在维度,在科学幻想与现世冲突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
影片分为两个平行时空,且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了一个时空闭环。在第一个平行时空中,故事从2019年开始,方元在生日当天与一个可爱的女孩相遇,共度美好的一天后,女孩消失了。次年生日当天,方元在火锅店内遭遇事故,终生瘫痪。出于对女孩的思念,方元耗尽余生发明了一个与女孩相同相貌的机器人,在2086年将她传送回2020年事故当天,救下了自己。第一个时空中,方元的结局是瘫痪终老;在第二个平行时空中,机器人回到2020年事故现场救下了方元,并开始贴身保护他,方元给她起名为初一。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方元逐渐对初一产生了微妙的情愫,但作为机器人的初一却无法感知他的心。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初一为了救方元而“死去”,再次活下来的方元用尽毕生精力修复了初一,并在她的陪伴下终老。第二个平行时空中,方元由于初一的保护躲过了两次意外,并与她产生了感情。但故事还没有完结,2145年,一个可爱的女孩在一场拍卖会上见到了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初一,她复制了初一的记忆,被初一和方元的故事所感动,爱上了方元。女孩通过短期时间旅行回到了2019年,在方元生日当天走进了他的世界——原来,她就是故事最初方元遇见的可爱女孩。故事在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闭环。一切的因是一切的果,因果相连,创造了两个完整的平行空间。“平行空间又可称作平行宇宙,多元宇宙,平行世界和平行次元,泛指多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中所包含的各个宇宙……由于它的特殊性与神秘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依托”。换言之,“软科幻”电影中的“平行宇宙”为叙事提供了一个科幻与人文的交叉地带,影片在叙事过程中也有意地通过制造悬念去体现科幻类型片的未知与悬疑。例如,在2019年生日那天,方元和可爱女孩的相遇充满传奇色彩。女孩种种无厘头的行为既无理又怪诞,“刚开始的时候你怎么都好,可后来呢……”这样看似不着边际的话语,在影片之后的叙事中得到了轮回式的再现,让观众有恍然大悟之感。
二、现世冲突下的人物塑造
日版影片还设立了第三个平行时空,来自未来的女孩带着机器人的记忆回到过去,爱上了男主,并决定留在这里与男主共度余生。在国内改编版本中,则有意略去了这个时空的可能性。影片结尾处,未来的女孩拥抱着此时还不认识她的方元,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她会做何决定我们不得而知,但影片的叙事重心不言而喻,即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故事,也就是上文所述的第二个平行时空,在现世叙事的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关注人物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外界的冲突,即一些客观的、非人为的背景因素。男主发送机器人回到过去的主要原因是帮助过去的自己躲避灾难,“保护男主”也成为机器人的核心思想。在影片中,初一帮助方元躲过了火锅店的飞来横祸,男主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未来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之后的第二次灾难,影片依然延续了原版中地震这一设定,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岛国,地震的发生相对来说更加常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更具体且广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地震的冲突设定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但改编版影片中,方元生活在重庆,说着一口方言,就地理构造而言,重庆处于地震频率较高,但地震强度较弱的地带,缺乏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此刻地震的设定就显得突兀而刻意。这种略显生硬的模式照搬,使影片中那些高楼倒塌、地基塌陷的灾难场面更加缺乏可信性。当灾难发生的“科幻感”超越了“现实感”,情感力量就被大幅削弱了。影片的高潮无疑是初一努力挣脱压在身上的石板,带着残破的上半身去救方元的段落,但由于不恰当的客观背景设定,使原版本中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大打折扣。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影片的内在冲突,即人物内心的冲突。“软科幻”题材作品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迅速占领科幻市场,获得大众的喜爱,其重要原因便是弥补了硬科幻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足。后者在科学性与真理性的探索过程中往往存在人物扁平化、线索化的弊端,忽略影片内在的情感叙事。在《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中,方元对初一的情感和初一对方元的情感都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方元先是在朝夕相处中对这个无厘头的古怪“女孩”产生了情感,但初一不能理解这种人类之间的感情,她的“任务”是保护方元,为他带来更好的生活,却不能理解所谓的“爱”。方元故意和其他女孩约会,想让初一吃醋,但初一只担心玩得太晚会影响第二天上班。她不理解爱,继而不理解由爱而产生的“嫉妒”“生气”等人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这似乎是方元与初一之间永远的隔阂。事实上,关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与感情的探讨在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所体现,如《她》(2013)、《机械姬》(2014)等,探讨的维度辐射到了身体政治与性别话语等多个领域。影片赋予了初一独立性与“主体”地位,她知善恶,能在火灾中救出被困的孩子,也能恶作剧式地戏弄心怀不轨的巴哥;但初一的存在是依附于方元的,她是为了保护方元而诞生的。方元也在与初一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个体的成长——当初一带着方元回到过去的回忆中,见到了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亲人,方元内心中的缺口被逐渐修补,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换言之,作为机器人,初一参与到了方元作为“人”的主体性建构中,基于这种“参与”构成了方元与初一的情感模式。
当然,作为突出爱情元素的“软科幻”影片,《我的女友是机器人》没有对人机之间的主体性做出过多探讨,而将关注点放在了“爱”与“感知”上。方元曾一度认为初一永远不可能懂得自己的爱,他在心灰意冷下赶走了初一,初一却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在地震中再次救出了方元。这样的情节发展具有明显的纯爱片的特点。尽管保护方元的安全是被设定好的指令,但二者之间超越时空的联结依然让人为之动容。在制造初一时,老年方元希望她拥有稳定的情绪,所以给她加上了情绪保护屏障,当这道屏障被地震所破坏,初一说“我好像能感受到你的心了”,人与机器之间的那道屏障便被打破了——当爱可以被感知,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由于剧情主体脉络基本遵从于原版影片,并没有对其做出符合本土化特征的改编,《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上映以来口碑不佳。影片中,多处剧情的发展粗糙生硬。例如,在塑造方元这个人物形象时,他应是表面嘻哈内心却十分孤独的中年男子,他的孤独源自家乡在一场地震中被摧毁,他失去了亲人。但影片并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铺垫,使得初一带方元回到过去的情节略显刻意,方元这一市井小人物也没有“立”起来。但总体来说,《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的翻拍,检验了“软科幻”题材近年来的市场认可度。在元素类型渐趋融合的电影市场上,“软科幻”题材以其同时兼顾酌奇与写实的叙事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科幻的大类型与大背景下,侧重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反思性与强烈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