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节奏 敲出情感
2020-11-14■
■
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淮剧艺术工作者,在淮剧乐队中担任司鼓一职。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实践体会,我深深地感到戏曲艺术真是博大精深和妙不可言。今天,我把我对戏曲打击乐的认知及感受与大家分享交流。
戏曲乐队又称“场面”,管弦弹拨称为“文场”,鼓板锣䥽叫作“武场”。老师多次对我们讲过,千万不可小看武场的打击乐,在戏曲当中是不可缺的,它在戏剧中的功能就是“打、敲”二字,即“打节奏”、“敲情感”。实践证明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灵魂”,也是配合表演的“主心骨”,它把控着整个戏的行进速度。
打击乐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速度的快慢变化,其中包括时值的拉长或缩短;二是力度的强弱变化,包括音量的收放。也就是说,乐曲的演奏,演员唱段的演唱,人物对白的台词,身段动作的表演,都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紧密相关。打击乐的表现手法貌似单调,但它牢牢地把控着整个戏剧的速度和力度,使之按照剧情巧妙地变化,让这如此单调的打击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艺术手段。它用来强化节奏,用来为表演提神,增加鲜明度,增强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情绪的转折和心灵的震颤,推波助澜,大有帮助。
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打击乐已形成了它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形式,打击乐中的每个锣鼓点都有它固有的名称,如【导板头】【纽丝】【九锤半】【哭头】【夺头】【搜场】【长锤】【急急风】【水底鱼】等,还有我们淮剧特有的锣鼓点:如有【背板】【接板】【十字锣】【清江谱】【三翻】等,且有固定的套路,用于不同的戏剧场面和表演内容。
在演出实践中,我对打击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打击乐的节奏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它是根据生活的外形节奏与内在的节奏,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不同语气,利用板、鼓、大锣、小锣、铙䥽五件乐器单击或合奏而编创的锣鼓点子,并在单音和单音的连接上加以时值处理,使之成为乐句并固定下来,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锣鼓点子,在不同剧目中根据剧情需要而反复使用。
老师多次强调,背熟锣鼓经是每个打击乐演奏员的必修课,只有熟烂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同时还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到“死点活用”。也就是说打击乐既有“死”的一面,又有“活”的一面。我认为所谓“死”的一面就是锣鼓点固定套路的程式规范;而“活”的一面应是演奏者的处理手法。例如同样的锣鼓点,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其更符合剧情,产生了很大的灵活性。我想这就是所谓“死点活用”。
也有这样的可能,同一出戏,若是两组不同水平的演奏员伴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它将直接影响到一出戏的质量高低。这是因为他们对“活”字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在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点子运用上的差别。“活”字的体现方式,以快显其慢,以慢显其快,这是速度的对比;以弱显其强,以强显其弱,这是力度的对比;繁简调配,回避重复,这就是显其丰富灵活。请注意,这个“活”字,不是任意所为的随心所欲,它有戏剧本体的限制范围,也就是说,打击乐的锣鼓点要与演员的身段表演很自然地有机地统一起来,天衣无缝。要达到这一高度,就必须做到死点活用,这就要求我们打击乐演奏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吃透剧本精神,对人物有详尽的了解,对剧情做细致的分析,同时要深刻理解传统锣鼓点子的内在含意和用途。在伴奏时要让观众听得明白,看得舒心,感觉对头。总之,只要正确地掌握剧情,体会了解观众的心理和审美习惯,就能够把握好整个戏剧的节奏,就能够做到抓住情,调动声,使之声情并茂,从而达到“打出节奏,敲出情感”的最高境界。
再有一点尤需强调,打击乐是舞台节奏的把控者。然而舞台节奏又是由剧本情节的发展,演员的唱念做打,唱腔音乐的板式变化、灯光布景的氛围,化妆服饰的多姿多彩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的,这就形成了“舞台审美节奏感”,也就是观众欣赏的心理感受。而传统的舞台节奏大多较为拖沓,不太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他们青睐精炼、流畅、紧凑的节奏。所以,打击乐的与时俱进,就是既要与时代审美同步,又要保持本剧种传统锣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