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理》的细节营构与审美释读

2020-11-14陈海君顾臻臻

电影文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特写助理职场

陈海君 顾臻臻

(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2.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 保定 071003)

一、镜头语言与画面修辞中的细节显现

电影《助理》由震惊好莱坞的韦恩斯坦事件改编而来,创作者通过事件调查与实地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并以此为基准再现韦恩斯坦女助理一天内的工作内容,映射男权社会对当代职场女性的压迫与禁锢。影片注重画面的思想意图与情感内涵,以大量特写、中近景镜头表现职场重压下人物死水微澜般的心境,对庸常琐碎的日常细节进行镜头复述,更凸显了这份看似光鲜的助理工作背后日渐湮灭的理想主义。

(一)特写:焦虑心理的外化表达

特写是一种极具情感表现力的镜头景别规格,与大远景所强调的事件全貌相对应,特写重点凸显了特定事件的局部内容,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过滤场景内其他区域的镜头信息,令观者的全部注意力聚焦在物象的细节上。正如电影美学理论家让·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的特殊之处在于,只有它“能够唤起一种只有注视它的目光才能感觉到和体察到的情感性”。《穆赫兰道》《梦之安魂曲》等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见长的影片中,都有大量关于眼睛的特写,以此照见人物内心情感的晦明变幻。《助理》特写镜头的首要叙事功能在于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忐忑、无奈,片中充满大量对女主人公简双手与面部神态的特写,而这些镜头往往集中于简遭遇工作上的挫折后。例如两次被老板在电话中无理指责,同事将棘手的事务强塞给她等,镜头逐渐拉近并最终锁定在人物面部,纤毫毕现的特写镜头记录下简鼻翼细微的抽动、嘴角的下垂和无助的眼神。特写对人物第一反应的真实刻画,是情感喷发的瞬间凝刻,极具感染力的微观视角容易唤起观众对简的心理认同。

俯拍视角下的特写镜头是《助理》的另一处亮点。俯拍使画面构图显得更为局促压抑,将简眼神中无从隐藏的愁郁变得更为隐忍,暗喻着加害者身居高位,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话语空间被一再压缩。此外,影片还长于用俯拍特写呈现简洗盘子、装订文件、核销账目、制定日程等一系列动作,画面中仅保留键盘上翻飞的手指,人物的动作偶尔稍有迟疑,又在下一秒继续投入机械的移动中,这类特写放大了助理工作的重复性与琐碎性,以此反衬简职业理想的支离破碎。特写作为一种微观意义上的聚焦,适用于《助理》这类着重剖白主人公内心冲突的影片,能够在影像的静默中制造无言的愤怒累积。

(二)中景:拟态环境下的生活复述

影片中一共五次出现简乘坐电梯的场景,并用中景镜头体现电梯内部空间的逼仄压抑,病态的黄绿色调与画面四周的暗角,烘托出简对封闭空间的无所适从。五次场景所表现的内在含义又有所区别,其中两次分别是简在刚上班和午休时独自乘坐电梯,在步入短暂独处空间的瞬间,简的表情和姿态瞬间放松下来,流露出每日早起晚归的倦怠。剩下的三次分别是简与职位较高的男同事、外国客户、两名同事共乘电梯,她眼中的惊惶和肢体的紧绷感,以及随时向对方不自然地张望、双手不断变换姿势,都体现了她在公司卑微退让的行事风格。影片还加设了一个重要细节,在男同事与简同步走出电梯时,简下意识地退让并礼貌微笑着让对方先行,同事走出电梯后她的职业笑容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电梯所营造的小型密闭空间,实则是女性在公司处处受到排挤压迫的抽象写照,影片通过营构这一具有指向意义的拟态环境,来凸显人物内心的交困无助。固定镜头下简任何肢体的细微动作都透露出焦虑不安,而这样长达半分钟左右的中景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利用段落式的重复,完成了叙事时间的拓展与镜头语义的深化。

二、台词细节与戏剧张力的雕琢

《助理》对女性主义进行了相对另类的诠释,与好莱坞盛行的小妞电影截然不同,写实主义语调下的职场没有消费主义制造的浪漫奇迹,只有复印机般日复一日的零碎工作。男权社会对女性生存话语的排斥为她们提供了更狭窄的上升通道,敢于拒绝似乎已经成为性别压迫下的奢侈,影片借由助理这一行业身份的真实叙说,来表现欧美国家女权运动蓬勃发展背景下“被压抑者的回归”。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简洁、凝练是电影《助理》叙事上的首要特征,台词间也涌动着静水深流的巨大张力。

(一)简练克制的语言风格

电影的台词风格往往基于其叙事语调进行设计,对于《助理》这类偏重于记录、再现的零度叙事影片而言,台词处理也决不拖泥带水。主人公简大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地打扫办公室,吃午餐,准备水和药品,按照惯例应答电话,“好的”是影片中简重复最多的台词,频繁的肯定应答与少有的否定,已然呈现了职场泾渭分明的等级和身份不对等。因此,她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名校出身的光环,接受打扫会议室、接送新人、应付老板的妻子等分外工作,在被老板斥责后诚恳谦卑地敲出一篇道歉信,末尾加上“我很感激能进入贵公司工作,下一次我不会再让您失望”。道歉信的结语在片中两次出现,后一次简的情绪明显更为低落,她却一成不变地复述着“不再让您失望”的承诺,细节之间形式主义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表现简与同事间关系时,影片也只是用了寥寥数语,如同事询问周末安排,简不带任何语气地陈述“我在这里”,而同事报以讪笑。午餐时对方毫不留情地抱怨“我要火鸡,你给我的是烤鸡”,然后沉默着把烤鸡吃掉,简在职场的边缘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语言艺术与细节连缀

《助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反类型化、反常规化的剧情片,它的情节完全是依靠无数个细节连缀而成,脱离了庸常线性叙事的起承转合,也自然省去了各个环节间情绪的喷发,由波澜不惊的叙述口吻道出职场女性遭受话语剥夺的真相。在近一小时的细节铺垫后,将全片冲突推向高潮的情节是新助理的到来,简对这个曾是服务生、毫无从业经验的女孩产生了矛盾情绪。影片依旧没有直言,转而借助简向人力部门的问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斗争。被刻意压制的情绪、点到为止的交流,使影片矛盾的高潮来得极为反常,观者原本期待隐忍许久的女主人公可以出手揭露老板的丑恶行径,事实上,人力经理与她的交谈则完全避重就轻,全然抹去了新助理与老板可能存在的不正当关系,最后以一句“放心,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将简的良知无情践踏。

看似协调运转的资本机器之下隐藏着无数蝇营狗苟,当办公室另外两位男性职员习惯了以自我麻痹来取乐时,简的女性身份和边缘地位,让她十分在意频繁出入老板办公室的女孩们,沙发边遗落的发饰、仅剩一只的耳环、怀疑丈夫不忠的电话、公司给新助理安排的豪华酒店,诸多令人如鲠在喉的细节,最终在简的脑海中构筑为合情合理的推断,然而,她微不足道的反抗又被同事口中的“她远比他受益得更多”砸得粉碎。两句看似理性的劝慰足以戳中观者的痛点,而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沉默,呈现了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职业理想的破灭。

三、微观视角下的社会文本缩影

西方女权运动的长期斗争为她们赢得了讲述自身故事的权利,而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一定是站在女性视角来阐释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的。银幕女性的社会身份一度失落,“男性充分运用他们千百年来在社会文化中所独占的话语权,通过叙述故事、塑造形象等方式来对理想的女性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这导致女性被影片情节边缘化了,她们只能作为丈夫、父亲、儿子身旁的亮丽点缀,而不配拥有主导故事发展的机会。《助理》以席卷全球的“我也是”运动为社会背景,从韦恩斯坦性侵丑闻中女助理的微观视角切入,诉说偏见之下不再沉默的意识觉醒。

(一)细节深处的从众心理剖析

“我也是”运动的最大进步意义在于:“聚沙成塔的讲述者们披露的那些细节,刺中了西方社会某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男性主宰职场,可以任意定义女性的工作表现而不必明确标准,就像片中的老板对简在电话中毫无理由的苛责,指责简过问他的私人事务。而电影又以几处并不引人注目的细节将老板的形象立体化,比如司机向简提及老板夸赞她的聪明,他正是通过这种恩威并施的管理手段保证员工的顺从与忠诚。而简身旁形形色色的资深职员早已看透世态炎凉,数十年如一日挣扎在冷漠人情边缘的他们,深谙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生存法则,影片也利用细节,言简意赅地点明了职场竞争的激烈——仅仅是最初级的助理岗位都有400人应征。无数个“简”害怕被怀疑、被孤立,进而失去事业上的上升前景,她内心的清高自赏也因此被污浊的大环境所蚕食,影片最终,简也不得不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二)被遮蔽的男性权威

《助理》既是根据韦恩斯坦事件而操刀改编,却又直接省略了现实事件的主人公,片中也没有任何对性侵丑闻的直接叙述,而是通过简每日打扫办公室偶然发现的蛛丝马迹,来勾勒事件原委、印证人们内心的猜测。作为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老板在片中并未出现,而是成为一个代称“他”,简和同事在交谈中都以“他”来指代公司老板,只有在电话中布置任务时观众才得以通过声音感受到他的存在。尽管简的顶头上司被刻意虚化,我们还是能够从格子间弥漫的压抑氛围、妻子的咆哮与质疑、陌生女性的来访等细节,切身感受到“他”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影片之中。“他”代表的是男性主导的职场权威,总是高高在上,总是代表着一切规则与真理,对任何事情都把握十足,在他的幕后操纵下,这些不符合逻辑常理的条款在这个公司全都变得合情合理,与老板相对应的员工,则要完全遵照老板的意愿执行,从而丧失了否决的权利。影片构建了男性与女性、老板与助理的双重对立身份,以强与弱、压迫与被压迫的两相对照唤起人们发声的勇气。

(三)对女性职业理想的细化解读

《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欧美职场文化和女性主义影片的代表作之一,初入社会的安迪和职场女王米兰达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她们代表了女权运动抬头下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时刻头脑清醒、保持独立自主以及行走于时尚尖端的靓丽外表。《助理》的女主人公简则截然相反,她外貌平平,沉默寡言,既不能像办公室的男同事得过且过地工作,又不愿像新来的女助理依靠暗箱操作上位,影片在陈述这一事实的同时,也没有全然抹去理想的存在。全片中简只有在谈及自己的制片人梦想时露出过如释重负的笑容,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憧憬,让她甘愿忍受周遭投来的鄙薄目光。理想之于简而言,并非凭空蒸发,而是早已被令人窒息的工作氛围衬托得虚无缥缈,只能给她以瞬间的宽慰与长久的麻痹。《助理》使女性主义的银幕展现脱离了美国小妞电影的单一框架,以现实主义重重撞破被粉红泡沫编织的好莱坞迷梦,理想的存在与虚掷,是职场女性精神层面上一道羸弱的屏障。

“我也是”运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女性主义觉醒和自我表达的高潮,《助理》便是这场争取权利的运动在电影艺术领域的投射。细节的缀玉连珠,为影片《助理》提供了另类的叙事思路,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职场女性难以自处的复杂人际,以及众多本职之外的风险要求。《助理》以细节营构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达效果,无疑是写实主义剧情片的一次独特尝试。

猜你喜欢

特写助理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助理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BEBEAUTY 助理健康生活 绽放非一般梦想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