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十七年”动画的社会记忆建构与核心价值表达

2020-11-14刘晓婷

电影评介 2020年15期
关键词:动画

刘晓婷

动画作为十七年电影的场域中“独特的这一个”而存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艺术家们开拓民族风格艺术形式,浸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型塑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探索民间叙事话语和民族风格的叙事模式,诠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针,逐步在“中国学派”的探索、确立和巩固中发展,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本文通过民族化叙事题材和民间叙事话语探索,探究“十七年”中国动画在承担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化使命中如何建构社会记忆,引导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民众的家国身份认同。

一、历史的回视:民族化叙事题材与社会记忆建构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信条,对当时的动画创作者而言,社会记忆的构建服务于政治主题,成为“十七年”时期的主导价值观。“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合。国家成立专业化动画生产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整合优质的创作团队,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政府高效调动有限资源为建设新社会所用;艺术家们沉潜身心致力艺术探求,中国的动画电影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十七年”动画与社会记忆紧密相关,创作者通过塑造民族化动画形象、艺术化表现手法和民间叙事模式,生成社会民众心中共同的社会记忆,从而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建构起民众认同的家国形象。

“十七年”间,动画创作者坚持从本土文化中挖掘养料进行题材选择,自发自觉探索出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为叙事题材,扩展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作,实现宣传教育目的,创作出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叙事风格的“中国学派”作品。

民间故事为“十七年”动画创作主要叙事题材,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充分展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和美好情感,激发追寻自由和美好生活的理想。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的说教寓义。创作者呈现夸张、变形的动画世界,传达人民基于现实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向往,如《神笔》《金色的海螺》等。其中《神笔》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马良善良质朴、抗暴扶弱、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传达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富含哲理又具有民族特色,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受众的审美期待。

神话传说以具有远古神秘气息的原始信仰为阐发对象,以超现实幻想和隐晦象征为主要特征,为动画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看似神奇荒诞的神话传说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猜想和假设,它映射出远古人类对自然万物的一知半解,展现出战胜邪恶、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愿景。创作者依托神话传说超现实幻想的特点,或直接讲述神话故事,如《孔雀公主》《人参娃娃》等,或加工组合某一部分或某一人物呈现一个崭新的故事,如《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创作者以夸张变形方式塑造既有神话人物的特征,又不乏现实气息的英雄形象,彰显反抗旧社会压迫,迎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智慧,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使家国形象深入人心,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童话寓言以动物形象或意味深长或讽刺隐喻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为动画提供范围广泛的角色和形象。如《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过猴山》等作品以明快有趣的创作风格,夸张拟人的手法展现动物世界,在寓教于乐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动画作品常以动物形象为主要角色演绎人类故事,在充满童真意味的幻想和夸张中,或蕴含浅显易懂的道理,或传达讽刺意味的信息,使受众在“非真人角色”表演中产生各种奇妙遐想。

“十七年”动画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探寻创作源泉,依托其假定性和幻想性进行天马行空的改编和刻画,在寓教于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坚守思想性的精神熏陶,渗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民族化叙事题材以新的思想和韵味,使作品呈现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化效果。“十七年”期间我国共拍摄近120部动画片,经典作品均为民族化创作题材,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开启了中国动画在国际影坛新篇章。

二、型塑与创新:类型化角色与民间叙事话语探索

“十七年”动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通过脸谱化角色设计、程式化动作表达和说书人叙事模式,型塑独具东方审美意蕴的类型化角色,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获得国际动画界的广泛赞誉。

(一)脸谱化角色设计

“十七年”动画角色塑造与传统艺术中的京剧脸谱、年画人物、古代绘画等进行融合,角色塑造呈现京剧脸谱化特色,极富中国装饰意味。万籁鸣讲过“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土壤里生根。”京剧脸谱通过特定的谱式和色彩来寓意褒贬、分辨善恶,凸显角色性格气质,在色彩造型上,红色寓意忠贞英勇,黑色代表刚直不阿,白色寓意阴险奸诈,绿色代表顽强暴躁,黄色寓意凶猛骁勇等。《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红黑相间的京剧花脸脸谱与天庭饱满的国字大脸、浓眉大眼和一脸正气立体化之相融合,凸显其目空一切的傲气性格。《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八字粗眉、方脸垂须、双耳下垂、富态十足的角色造型吸收年画和灶王爷的特点,剪纸片《人参娃娃》中浓眉大眼、面部圆润、白白胖胖的人参娃娃造型顽皮可爱,与“年年有余”娃娃年画如出一辙,富有东方审美意味。

“十七年”动画依据中国人传统认知感觉,通过强烈反差的角色造型实现二元对立性格的诠释,即性格刚直、勤劳勇敢的正面角色多为国字脸、阔口方唇、浓眉大眼的精致漂亮的造型,而奸佞邪恶的反面角色呈现五官紧凑、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的夸张丑陋的造型。如《渔童》中小渔童天庭饱满,眼睛炯炯有神,可爱纯真的造型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大闹天宫》中三角眼的哪吒造型,充分呈现其骄傲自大、暴躁自满的性格设定。

在借鉴传统艺术形象时,男性角色头型轮廓注重“方”的概念,突出其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女性角色倾向“圆”的概念,呈现可爱唯美、轮廓圆润的装饰风格,凸显女性纯洁柔美的性格。《金色的海螺》中青年渔民曲直对比明显、转折直接的造型设计符合其勇敢正直的性格表达。海螺姑娘吸收中国古代绘画仕女面部特征,放大眼睛、缩小鼻子、优化五官,采用“由大小发卷堆叠而成”的牡丹头发髻,脑后垂燕尾,展现海螺公主身份高贵和性格柔美,营造出唯美精致的装饰意味。

(二)“程式化”运动趣味

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说过“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十七年”动画角色动作表达遵循基本动画运动规律实现动作流畅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曲艺表演、木偶、剪纸、水墨画等,形成独具中国气质的“程式化”运动趣味。

动画角色运动大量吸收京剧程式化动作表演和音乐节奏,在京剧一停一顿的鼓点节奏中具有“板式”,整体运动呈现细腻流畅、韵律性强的特点,在合理化挤压和拉伸中使角色运动具有弹性,强化角色的动作表现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水帘洞出场,众猴子操练的动作设计具有京剧“板式”,展现花果山其乐融融一片和谐的美好景象,不仅实现了画面和声音完美结合,更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十七年”时期基于真实“偶”造型的剪纸动画、木偶动画、折纸动画在角色运动的灵活性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创作者通过艺术化手法在吸收借鉴“偶”造型和遵循动画的基本运动规律中寻求平衡,使角色造型与角色动作和谐统一,将“偶”角色动作表达的限制性发展为简洁夸张、富含童趣的“偶味”运动特色。

剪纸动画是融合民间剪纸、皮影戏特点创新发展而来的动画片种。人物造型吸收剪纸艺术的平面镂刻工艺,造型简练,追求神似,人物采用平面化侧面运动,注重平与透的结合,夸张的线条勾勒给人以质朴的美感,形成剪纸动画角色拙朴、稚嫩的运动趣味。《猴子钓鱼》中,猴子造型由简洁的几何图块构成,加之剪纸动画灵活性的特点,赋予夸张的肢体动作,巧妙展现猴子想方设法钓鱼的幽默故事。创作者不断加强角色转面动作能力,从《猪八戒吃西瓜》时纯侧面,《渔童》《人参娃娃》时正面到《金色的海螺》《红军桥》实现重大突破,角色转面动作自然流畅。剪纸动画将动作的劣势转化为特色,在动作表达时化平淡为神奇。

木偶动画在表情动作上采用头部替换方式提高角色动作的表现力。如《三毛流浪记》中三毛与醉酒的美国大兵打斗段落,动作流畅、表情传神,彰显三毛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优秀品质;木偶动画《孔雀公主》优雅唯美的孔雀舞段落,孔雀公主手指关节伸展自如、身体旋转自然流畅,飞扬的羽衣细腻柔美,传神地表现出云南传统孔雀舞浓郁的民族风情。

纸偶片以手工折纸为造型手段,人物和背景均由纸片折叠而成,风格新颖,造型立体可拉伸变形,富有弹性、活泼有趣、轻巧灵活,是童话寓言题材绝佳表现方式。我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展现小鸭与蝴蝶玩耍,钻进烟囱、跳进小河等一系列动作流畅简洁,富含童趣。《湖上歌舞》中螳螂比武动作富有节奏感、大凤蝶舞姿轻巧灵活,角色随身体的运动伸缩变形,这种空间维度的转换形成特殊的审美趣味,动画角色质朴简练的“偶味”动作,实现寓教于乐的深远意味,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水墨动画以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展现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形成虚实相间的水墨特色。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动画角色动作注重运动对比,以快衬静,显示出水墨动画的静雅美感和角色活力,呈现出“似动非动”的审美意味。《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一群水墨点的排列组合,在小蝌蚪快速的运动节奏与舒缓悠扬的音乐旋律中赋予生命和感情基调,营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水墨情趣;《牧笛》通过轻灵优雅的画面呈现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东方审美情趣。水墨动画追求一种以静求动、以形写神的运动趣味,通过“静”的运动营造出水墨悠远意味,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意象性特征展现无限神韵,营构中国独特的意境审美旨趣。

(三)“说书人”叙事模式

“说书人”叙事模式是“十七年”动画最突出的叙事特点,即说书人在影片开始或贯穿始终,以一个中介或故事讲述者的形象出现,预设观众为听故事的人,传递故事的信息,并对故事进行解说和评价,引导观众理解作品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观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评判。

由于说书人与故事主体并不处于一个叙事层面,因此他的叙述“不是来自故事世界而是来自话语世界,他的交流对象是受述者”。创作者在叙事层讲述故事的整体进展,说书人作为故事的权威诠释者,看似没有介入故事内容,实则打破与观众进行隐性交流的束缚,与处在同一叙事层面的隐含观众随时对话交流,通过发表见解、道德评判和审美引导,以另一种方式介入故事层。如《三毛流浪记》从第三者的角度评述三毛的遭遇是旧社会众多儿童的缩影,说书人通过三毛的悲惨境遇,提醒观众热爱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诞生之初,说书人作为权威媒介的象征,符合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和中国人的传统接受心理,暗含创作观念中的深层文化和社会心理。说书人以声音的形式在影片中扮演旁白和对白,连结故事的情节,参与故事评价,传达主题内涵,在寓教于乐的创作主旨中引导观众理解动画主题意蕴。《济公斗蟋蟀》中济公以全知全能的故事评论者形象出现,在机智幽默、跌宕起伏的叙事中塑造打报不平、惩恶扬善的济公形象;《湖上歌舞》以第三人称视角参与叙事,根据情节发展以旁白解说的形式给予评论,在交代故事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

“十七年”动画中旁白不再是客观环境的解说者,有时作为角色直接参与剧情,甚至作为虚拟角色参与直接对话。旁白是“电影艺术中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评论性语言,通常以‘第三人称式’的客观观点或以某剧中人物‘第一人称式’的主观观点出现。”《没头脑和不高兴》中说书人不再是完全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从儿童意愿出发,直接与动画人物沟通对话,故事情节在旁白与角色不断交流中推动发展完成,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由于动画受众定位是少年儿童,“说书人”叙事模式将受众带入规定的叙事情景,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倾向,形成一种文本召唤结构,无形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达到宣传教化的作用。

三、意义释放: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性格表达

政治宣传是“十七年”动画创作的主旋律。创作者通过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挖喜剧动画幽默意味和歌颂新时代民族精神,追求叙事中能指的叙述与所指的主题相互依存,力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再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众的家国身份认同。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十七年”动画中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叙事主题,其中以党和国家提倡的集体主义作为主要价值阐释,寓意革命英雄的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向往美好生活和梦想家国的价值观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流行的艺术主题。动画作品中孙悟空、哪吒、长发妹、龙梅等角色是具有革命精神的阶级战友,他们在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团结奋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

古往今来,忠义意为忠厚正直、老实本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追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也是最受人们赞扬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在“十七年”动画作品中,忠义不仅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作用,更是革命者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道德准则。动画《渔童》揭露帝国主义丑陋嘴脸,彰显中国人民勇敢智慧、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美好新生活,与当时主流创作倾向相契合。《萝卜回来了》讲述小兔在相亲相爱、相互谦让的情谊中展现忠义的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大繁荣的美丽景观,象征着人们走向团结幸福的美好未来,彰显着社会主义幸福感。

“十七年”动画作品常将角色置于困难重重、锻造意志力的成长叙事主题中,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审视,更是对人性的总结与升华。《一幅僮锦》歌颂勇敢坚毅的美好品质;《小蝌蚪找妈妈》诠释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动画主人公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他们为了实现目标坚持奋斗的品质是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心表达,值得观众褒扬和学习。

(二)深挖喜剧动画的幽默意味

建国初期,“美术片主要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方针要求动画电影定位符合少年儿童的童真童趣。动画创作者从儿童的期待视野出发,通过夸张、误会、巧合等艺术化手段满足儿童天性中的喜剧性和想象力,追求轻松诙谐的幽默童趣,使孩子在欢乐不断、轻松愉快中享受观影。《过猴山》以轻喜剧基调展现猴抢草帽的幽默故事,故事无善恶之分,无说教意味,以其生动诙谐和幽默风趣引人发笑,契合儿童心理,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

讽刺喜剧类动画从反面警醒的视角,隐喻当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理念。《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黄金梦》《差不多》等作品寓教于乐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我国首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具有教育意义和讽刺意味,引导孩子养成防范于未然的习惯,寓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人生哲理;《三毛流浪记》采用漫画式人物造型,以幽默方式揭露旧社会的冷酷残忍,机智勇敢、意志坚定、乐观善良的三毛精神是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黄金梦》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揭露贪得无厌、无药可救的侵略者的形象,隐喻资本家的贪婪嘴脸和侵略本性。创作者自觉实践着“寓教于乐”的原则,并力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实现艺术性与教育性平衡。

(三)歌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十七年”动画通过对旧社会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或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表达对新时期的歌颂和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信心。如《神笔》《三毛流浪记》等作品塑造反抗压迫和向往新生活的个人英雄独像;《红军桥》展现与旧社会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红军和群众群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塑造不畏暴风雪舍命保护公社羊群的小姐妹形象;《美丽的小金鱼》呈现历经千难万险帮助萤火虫完成工作的小金鱼形象等,传达人们对新时代建设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大闹天宫》《人参娃娃》《雕龙记》等诸多作品传达正义战胜邪恶的叙事主题,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大闹天宫》不仅讽刺寓意玉帝、天兵天将的专横跋扈、昏庸无能,更彰显孙悟空反抗天威神权、敢于斗争的反叛精神和追求自由、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既具有现实的时代性,也具有人性的普世性。

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最好注脚。《一幅僮锦》中壮族母亲达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投射到织锦上,展现出通过辛苦劳作换回丰硕的劳动果实的智慧,充分反映出壮族人民生活场景和民族特色,彰显对新时期美好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金色的海螺》展现白首不分离的完美爱情故事,是一首历经苦难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赞歌,同时反映美好的人间生活吸引天上的仙女下凡生活,寓意着新中国建立后新生活的美好。

结语

“十七年”中国动画采用民族化叙事题材和民间话语,或直白、或隐喻、或深刻、或浅显,在集体主义、爱与成长的叙事主题中完成社会记忆的建构,实现对社会、历史、人民和英雄的讴歌与赞美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传达创作者对新中国的崇敬,更彰显出对新中国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展示出时代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

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作品
动画发展史
Mg动画在慕课中的应用及其制作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暖心动画:最好的礼物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