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书画研究综述
2020-11-14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 年10 月10 日,至今已走过九十多年光辉历程。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品类齐全,精华荟萃。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艺术精粹,包容了汉族、少数民族的文明精华。单就绘画藏品近53131 件(套),近千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画作400余件(套),晋唐宋法书430多件,还有189件元以前的碑帖拓本,数量位居全国博物馆之首。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馆藏国宝古为今用,在跨界和比较中延伸当代特色文化创意,发挥其重要应用价值是目前文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对博物院藏品的状况进行系统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书画这一类别进行论述,希望在对馆藏书画整理的基础上,让馆藏经典走出庙堂,借助创意产业,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生活艺术。为了行文简略,本文将“北京故宫博物院”简称为“北京故宫”。另本文的研究对象馆藏绘画特指中国画,不包括清宫油画、版画、年画、屏风画、玻璃画、唐卡、贴落等。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华夏文化孕育出的独特艺术种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进程中产生的艺术结晶之一。它们一同起源于原始符号,均以线条为基础造型手段,在发展中使用相同的笔墨纸砚,数千年来始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相得益彰。只不过书法更侧重抒写性情,绘画更强调传神写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珍贵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种物化见证。
一、北京故宫馆藏古书画收藏概述
书画藏品一直都是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北京故宫法书绘画的收藏建立在明清宫廷旧藏基础之上,可以说汇集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法书墨迹和绘画作品精华,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国历代宫廷都有收藏文物的传统,宫廷内府书画收藏的高峰有四次,分别是唐太宗内府、宋徽宗内府、元文宗内府、清乾隆朝内府,最高潮当属乾隆时期。这一时期内廷收藏达到专治时期的顶峰,为前朝历代所不及,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对前世历代收藏具有集传统之大成的意义。但随着清王朝的衰亡崩溃,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在50 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接收、捐赠、购买等多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交给故宫博物院,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就是解放初期国家花50多万港币从香港买回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拍卖也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如明代沈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石涛《高呼与可》卷等。众志成城,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诸多曾流散各地的书画珍品在历经劫难后终又回归北京故宫,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收藏方式成就了北京故宫早期的馆藏书画。
屋里屋外到处都是碎纸片,像电影电视里逃亡前的画面。连垃圾桶都搬走了,院子里空荡荡的,只有无花果突兀地立在中间。南菜的日子,都留在无花果身上了。
北京故宫馆藏绘画以明清宫廷收藏中国古代绘画为主,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可从西晋直至20世纪上半叶,也有少部分中国现代绘画和国外作品收藏。材料质地多为水墨设色的纸本绢本画作,创作题材丰富: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风俗、界画等,较为全面系统地覆盖了众多风格流派。绘画装裱的形式主要有卷轴、册页、横批、镜片、屏风、成扇、扇面、扇页等。较贵重的作品大多以绫绢、织锦、缂丝作为装裱材料,再用象牙、陶瓷、犀角或硬木等制成画套或画盒。
唐、五代: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传为周昉《挥扇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与《韩熙载夜宴图》是政府在建国初期从香港私人藏家手中购买),传为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卫贤《高士图》(这幅图的装裱采用极其罕见的手卷式“宣和装”)、黄荃《写生珍禽图》卷在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宋摹本)、董源《潇湘图》等。
二、北京故宫馆藏书画点评
北京故宫藏明清绘画数量大、门类全、精品多。明代画坛文人画汇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也得到发展;水墨技法不断创新,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客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画派和画家均有大批代表作品入藏,诸如明代的院体浙派、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青藤白阳、南陈北崔,清代的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四王吴恽、四僧、扬州八怪、海派等等。故宫博物院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弥补了清宫旧藏的缺项,如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改派和费派、海派、金陵八家、四僧、黄山派等。此外,清代宫廷绘画与地方画派冷门画家的作品也属故宫特色藏品。
(一)绘画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列女图》(宋摹本)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张伯驹无私捐赠),分别是截止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人物画、山水画作品,又是珍贵的画史探源资料。
北京故宫法书的收藏主要是明清两代宫廷内府收录的历代法书作品,内容多见于康熙时所纂《佩文斋书画谱》和乾隆、嘉庆两朝所编《石渠宝笈》三编等著录中。清代末帝退位前后,藏品流散而出。世纪中叶,一部分越过海峡,至今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五十年来,由于政府的关怀和收藏家(张伯驹、罗福颐、陈叔通、朱文钧、邓以蛰先生)的贡献,众多精品回归紫禁城,饮誉中外。法书创作年代上起西晋,下至当代;书体包含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章草等,除通俗意义上的书法作品艺术外,还有手抄本、稿本、尺牍、经书、奏折、公文、题跋等手写文献。材料质地有纸本、绢本、笺本、绫本等;装裱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有立轴、斗方、横批、匾额、立轴、楹联、手卷、扇页、册页等;墨色除通常的墨笔之外,还有朱笔、泥金、泥银等。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藏于辽宁省博物馆,1950 年杨仁恺先生在原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发现的)、郭熙《窠石平远图》(晚年巨幅画作,徐邦达先生在1952 年河北保定莲池书院承办的画展上发现的)、巨然《秋山问道图》、崔白《寒雀图》、赵昌《写生蛱蝶图》、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王诜《渔村小雪图》、赵佶《芙蓉锦鸡图》《听琴图》(国民政府将大批文物辗转运至西南时将此幅误认为明人作品留在原地)等。
①模袋铺设前应设定位桩及拉紧装置,定位桩宜打设在坡顶距离模袋 1.5~2.0 m 处,其间距宜为 1~2 m,且每块模袋不少于4根,同时,每根定位桩上均应该设置紧张器或者滑轮。
(2)政府财政支出对目标价格水平变化非常敏感。若目标价格提高2%,每吨大豆差价补贴将增加14.67%,总补贴支出将增加16.63%,按照2015年60亿元的补贴基数计算,财政支出会因此增加约10亿元。
北京故宫馆藏书画共计128711 件(套),绘画53131 件(套),法书75580件,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下面按年代划分来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Bates将跳引入到Heston随机波动模型提出带跳的随机波动 (stochastic volatility with jump, SVJ)模型,设t时刻标的资产(股票)价格为S(t),瞬时波动率为ν(t),则它们满足以下方程[5]:
(二)法书
唐代三件《兰亭序》摹本分别出自虞世南、欧阳询、冯承素三人之手,三件摹本各有所长,其中冯承素因使用双勾摹法,后世一致认为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亦称之为《神龙本》;虞本用笔浑厚,直接魏晋风韵,被称为最得兰亭意蕴的摹本;欧阳询的摹本是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卜商读书帖》和《张翰贴》是唐代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其中的两件,因其内容涉及史事,故又称“史事贴”,诚属稀世珍宝。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卜商读书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杜牧《张好好诗》卷,用唐代白麻纸书写,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裱图示,无可辩驳地昭示着它的珍贵价值。该卷曾被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被张伯驹收藏。1956年张伯驹将其与李白《上阳台帖》等作品一起捐赠给北京故宫收藏。唐代法书还有颜真卿《湖州帖》《竹山堂联句》;柳公权《蒙沼帖》《兰亭诗》卷(此幅作品并无款印,传是柳公权所书,但真伪存在巨大争议)虽有争议,然风致犹存。
南宋:院体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马麟、夏珪等代表作品,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杨五咎《四梅图》、赵孟坚《墨兰图》等。
西晋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法书真迹,抗日战争时期,张伯驹先生为阻止名帖流出国门,以4万大洋购入收藏,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日寇侵华之际,张伯驹避祸到陕西,将《平复帖》缝进随身衣被,从而使一代“墨皇”得以保全。王珣《伯远帖》是王氏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纸本,行书,全文5行47字。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得名。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亲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帖与《平复帖》是现今两件晋人仅存书法,王羲之的作品只以摹本、临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后世,没有一件真迹传世。
元代:北京故宫收藏元代书画数量和艺术品质在国内外博物馆藏品中都屈指可数,绘画仅纸绢类就有130多件,几乎代表了元代画坛诸画科和各流派的艺术成就。北京故宫藏赵孟頫作品山水、人物、鞍马、竹石、花鸟俱全,元四家作品堪称琳琅满目,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吴镇《渔父图》《古木竹石图》、芦花寒雁图》,倪攒《古木幽簧图》,王蒙《夏日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等都是传世名作。此外还有钱选、任仁发、高克恭、王渊、柯九思、王冕等人作品。
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所作,似随意点画,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开宋书之先河。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关键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北宋的大家墨迹有范仲淹《道服赞》、李建中《同年帖》《宝宅帖》、欧阳修《灼艾帖》、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书诗牍册》、黄庭坚《楷书千字文卷》、蔡襄《自书诗扎册》等。其中范仲淹的墨迹传世极为稀少,目前存世的仅有一件楷书作品《道服赞》和3 件行书手札;《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诸上座帖》,纸本,草书,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藏,后捐献给国家。
教育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由此也变得日益凸显。而数学实验的相关特性及有效设计则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增长,因此,当前就如何进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成为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对此,本刊特刊登相关文章,供教师们参考讨论。
元代诸贤法书墨迹众多,在国内外博物馆元代书法收藏中都首屈一指,从藏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元代书法艺术的风格特征以及发展变化的轨迹。在此就以赵頫孟、鲜于枢、邓文原三大家作品为例,赵孟頫取法魏晋,倡导复古推新,是元代最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小楷《道德经三章卷》是他的小楷代表作之一,笔法稳健,字体工整秀丽。卷首有明姚绶行书“松雪书道德经”六字,前隔水绫上有近人张爰二题。曾经为明项元汴、项笃寿收藏。鲜于枢楷书《老子道德经卷》、行草《苏轼海棠诗卷》、邓文原《芳草帖》《近者贴》《致景良郎中尺牍》等。
明清的法书作品相比元代以前就更加系统全面,这一时期诸多画派作品比如“海派”、“扬州画派”、“金陵八家”、“四僧”等原本乾隆时期不屑于收藏的作品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一收藏入库的,弥补了原来收藏的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