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本土儿童剧品牌的探索之路
——浅析苏州市歌舞剧院儿童歌舞剧三部曲的成功探索
2020-11-14
儿童剧在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是“未成年戏剧”或“青少年戏剧”。按照观众年龄段来划分,可分为低幼、儿童、少年、准青年这四个阶段。一直以来,儿童剧经常被认为是独立的剧种,实际上,儿童剧和成年戏剧相对应,包含着更加宽泛的范畴,可以包容所有的剧种类别,比如话剧、音乐剧、京剧、昆剧、地方戏曲……
一部优秀的儿童剧,既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朋友,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成长。优秀的儿童剧所表达的一定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自然又朴素的情感,每一场儿童剧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拓展生命的成长体验。儿童剧的目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是在戏剧体验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看到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和闪光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看似简单的儿童剧所应该蕴含的“大主题”和“大智慧”。
近十年来,苏州儿童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80后、90后家长成为儿童剧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各种影视、动漫、游戏等改编的儿童剧也纷纷加入市场阵营。经调研分析,苏州目前的儿童剧市场需求较大,在苏州上演的国外引进的儿童剧上座率基本上能达到90%,每到周末、六一国际儿童节、寒暑假,这些儿童剧有时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与此同时,儿童剧市场制作水准与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有些制作方受商业利益驱使,过分追求游戏互动等娱乐性,而把戏剧的艺术性抛诸脑后,把动画片原样照搬,用几个大头娃娃、泡沫板搭制的临时舞台就演起了所谓的儿童剧,容易误导消费者,不利于儿童审美情趣的发展。面对市场,我们发现:一方面是越来越旺盛的儿童剧市场的消费需求,一方面是苏州本地院团的儿童剧市场尚未介入开发。
苏州市歌舞剧院原名苏州市歌舞团,自1970年建团至今已有50年历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苏州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舞剧《干将与莫邪》获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大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编导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自2009年12月转企改制为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以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演艺路径,创作文艺精品,占有市场份额,已经成为摆在院团发展面前的全新课题。2015年初,苏州市歌舞剧院敏锐捕捉到儿童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先机,可以发挥院团本身特有的歌队舞队优势,改编演绎苏州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老师的代表作,组建一支立足本地院团的青年主创团队,以儿童歌舞剧三部曲的创作演出计划为依托,来打造苏州本土原创儿童歌舞剧IP美育品牌。
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儿童歌舞剧三部曲围绕“人与自然”、“寻找自我”“亲子成长”的主题,在戏剧体验中寓教于乐,引领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实孩子们的童年梦想,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艺术情操。从2015-2020年,一年创作一年演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打磨修改提高,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年青的主创团队和演职队伍,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拓展了属于自己的儿童剧品牌演艺市场。在整个改编创作演出推广的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有益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努力挖掘儿童文学的文学深度和人性温度。
1、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题和情感意蕴,从文学作品的遴选环节就力求突显苏州本土特色,打造本土IP品牌。儿童歌舞剧《木偶的森林》《恐龙的宝藏》《鼹鼠的月亮河》,改编自苏州本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的同名代表作,改编均获得原作者授权与支持认可。王一梅老师说,“儿童文学作品应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每一个故事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有关阅读、成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不同的人生命题。”她的作品看起来天马行空却直击心灵,获第十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多次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在儿童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有广泛的读者基础,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和欢迎。根据原著的受众情况,我们也把改编后儿童歌舞剧的目标受众锁定在了3-12岁,也就是低幼和儿童两个年龄阶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受众,保证改编后戏剧作品的文学质感和深度,剧本改编者在充分阅读、理解精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题和情感意蕴,力求把故事讲得更流畅清晰,把主题开掘得更深刻鲜明,传达儿童剧看似简单朴素背后的“大主题”和“大智慧”。
2、用戏剧的结构方式重新确立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组织情节,深化主题。从儿童文学到儿童戏剧,要进行艺术体裁的跨界改编,最大的区别在于叙事方式和展现时空的不同。儿童文学没有舞台时空的限制,可以采取多线并进、回旋往复,多种叙事方式交叉,多场景地点转变甚至心理活动的详尽描写,但是一旦改编为舞台剧,就要受到严格的舞台时空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演出时间(90分钟以内)和尽可能集中的舞台场景中去演绎故事,突出主题,明确主线,并把人物情感外化为歌曲唱段,给演员的歌舞表演留下空间,就成为放在编剧面前的首要工作。编导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维,做到逻辑简单化,矛盾冲突和情节起伏的简单易懂,同时又要考虑歌舞剧的特殊表现形式,用琅琅上口的音乐旋律和欢快多姿的编舞来丰富表现手段和视听效果,使舞美装置、多媒体、灯光、音效与演员表演密切配合,形成良好互动,营造一种代入感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使小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二、培养了一支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而又青春洋溢的主创团队,为院团演职人员的梯队建设,挖掘了人才并锻炼了人才。
1、剧院在策划起步之初就确定了立足本土的主创组建方式。由苏州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周云担纲导演、编舞;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国家二级编剧周琰担任编剧;苏州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二级舞美设计李志华担任舞美总监;剧院主要中坚骨干力量分别担任作曲、音响设计等主创部门;遴选启用一批年轻的歌舞演员,最大限度发挥院团本体优势,依靠本土力量,自然生长。这也为儿童歌舞剧三部曲的不断磨合、市场演练,留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成长发展的空间。
2、通过三部曲不间断地创作演出、市场反馈、加工修改、巡演开发,主创团队在艺术有效积累的基础上,默契配合、激励成长。儿童歌舞剧《木偶的森林》2015年开演至今完成演出场次40场,产生经济效益40万元左右,2020年进行改版升级于7月11-12日在高新区文体中心全新亮相,并纳入江苏省2020 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拓展项目;《恐龙的宝藏》荣获江苏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19年度完成演出场次23场,观众上座率达90%,产生经济效益20万元左右;《鼹鼠的月亮河》参加苏州市2020年“姑苏八点半”江南小剧场常态化演出(七八九三个月每周六不间断驻场演出),累积演出场次20多场,并将参加第三届苏州市“文华奖”舞台艺术类优秀剧目展演。更令人欣喜的,通过五年的演出实践,这支年轻的演职队伍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台风更加稳健,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从早期的青涩拘谨蜕变为一支成熟专业的演出团队。
三、多种途径开辟营销推广渠道,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剧场版”、“阅读剧场”、“实景版”等各有侧重的演出样态。
1、坚守“剧场版”演艺阵地,《鼹鼠的月亮河》参加江南小剧场常态化演出,成为每周六不间断的驻场演出。并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平江路、昆曲博物馆一起,成为平江区旅游地图上特色亲子游线路的重要一站,为“儿童剧+旅游”的形式增添亮点与活力。
2、在书香城市建设背景下,打造“阅读剧场”,通过“童话阅读+儿童剧欣赏”的观演形式,让观众体验文学与艺术的美妙碰撞。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有效开展一年一度的苏州阅读节活动、特色多元的人文书店、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构建“书式生活”,让苏州这座城市充满书香气息。苏州市歌舞剧院的“阅读剧场”也走进学校、图书馆等书香场所,通过沉浸式的阶梯表演,与小朋友零距离的现场互动,助推“文学演艺市场”的一次创新性融合,为苏州文学与演艺产业找到了一个结合平台、推广渠道与消费市场。
3、积极洽谈多种形式的演艺合作,在苏州太湖园博园、苏州乐园森林世界等地,展开“实景版”演出的演艺新样态。2015 年4 月-5 月,《木偶的森林》在苏州太湖园博园内开展为期一月的驻场演出,2020 年《鼹鼠的月亮河》受邀参加苏州乐园第22 届国际啤酒节的演出,并在高新区文体中心、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连续推出《恐龙的宝藏》和《木偶的森林》的商业演出,不断进行演艺市场的开拓和深化。
四、在演出推广的同时,同步开发儿童歌舞剧原创IP系列周边及衍生品。
“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现代博物馆商品,主要是指由艺术品的符号价值衍生的、具备大众化和商品化特征的艺术消费品,被认为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艺术附加值。随着戏剧行业的不断发展,戏剧衍生品也逐步占据大众视野和演艺市场。戏剧衍生品作为戏剧与品牌的结合,既能够提升剧目本身的价值,加深营销广度,同时又能进一步强化凸显戏剧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联结。
随着儿童剧市场的扩大和火热,儿童剧和产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结果。产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就是儿童剧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共情力和号召力,能够让小朋友喜爱和念念不忘。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也许不能把一部喜爱的作品永远留住,但是他可以把作品中喜欢的人物跟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孩子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人,他们追求梦境和奇幻,追求想象空间的一切,这正是他们身上最宝贵和纯粹的东西。儿童剧的相关产业,就是要让孩子们体验和实现更多的美好的追梦旅程。2018年《恐龙的宝藏》演出过程中,剧院就开始了戏剧周边恐龙玩偶的推广尝试,到了2020 年《鼹鼠的月亮河》,更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IP周边及衍生品的系列开发,以“米加”和“尼里”的舞台剧形象定制了玩偶,并推出“鼹鼠集市”,包括定制的乐高积木、拼图、笔筒、笔袋、本子等相关衍生品。
戏剧衍生品源于剧目本身,但是也能无限扩展戏剧作品的边界,将戏剧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把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可实用性结合起来。儿童剧衍生品的推广,可以提升儿童剧品牌的商业价值,延长儿童剧作品本身的生命周期,推进儿童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五、把戏剧教育延展到线下,进行戏剧教育延伸产业链开发。
2020年7-8月,苏州市歌舞剧院将戏剧教育延展到线下,首次开展儿童歌舞剧《木偶的森林》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中系统学习剧本阅读、分角色表演、舞美道具制作、歌曲演唱、舞蹈编排等课程,两期学员分为猫头鹰纵队和胡萝卜纵队,进行了精彩圆满地汇报演出,受到家长和小朋友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戏剧艺术需要剧本阅读的基本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表达、形体表达、情感表达的能力,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教育的普及和开展,适宜用夏令营这种强化集体配合、协作共赢的方式来加以锻炼和提高。儿童歌舞剧的演出更需要小朋友之间的团队合作、协同配合,同时又涉及声乐、舞蹈、表演、绘画等多个艺术类别的综合运用。对小朋友团队合作意识和各类别艺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启蒙和指导意义,同时,小朋友也会在戏剧场的模拟观察体验中,增强同理心、共情力,自我表达、感受理解的能力也会进一步优化提升。
当儿童剧从业者参与到戏剧教育中,给孩子们进行戏剧授课的同时,他们也有机会近距离捕捉到孩子们最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孩子们在训练过程中所给出的反馈、兴趣点、关心的事物、生活的细节,也会反哺到儿童剧创作中,成为创作者不断思考和表达的原动力。此外,从儿童时期就培养起来的进剧场的习惯,也会为未来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年观众,甚至更多的戏剧从业者,这也是一个活态传承的培养和孕育体系。无论是观众还是从业者,欣赏品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将会共同推进戏剧教育和儿童剧产业的发展进步。
结语
宋庆玲先生曾说过“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通过戏剧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少年儿童在儿童剧的观演中慢慢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构建善良、爱、希望和梦想的心灵基石,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要做好中国的儿童剧,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作支撑,肯放下身段和小朋友交朋友,更需要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吸收不同的艺术养分,才能让儿童剧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展示出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自2015年—2020年,苏州市歌舞剧院用五年时间创作、排演、打磨、推广儿童歌舞剧三部曲,围绕“人与自然”、“寻找自我”、“亲子成长”的主题,通过歌舞剧载歌载舞的生动演绎,在美的感染中培养创造精神、开发思维能力、开拓想象空间。虽然苏州市歌舞剧院不是一家专门从事儿童剧创作生产的儿童院团,儿童剧创作演出也只是全院业务的一项分支,但他们用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激情和热忱,体现了国有院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担当。该院还将打造集演出、衍生品销售、观演体验活动、夏令营等于一体的儿童歌舞剧三部曲完整戏剧产业链,同时继续开拓发展苏州大市各版块剧场、图书馆、人文书店、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等演艺空间,以此助推文学和艺术、文化和旅游多方位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苏州市歌舞剧院原创儿童歌舞剧IP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