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人的脱贫致富故事
——评小淮剧《特殊任务》
2020-11-14
如何讲好中国人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由郭晓娟、周慧岚创作,滨海县文化馆演出的小淮剧《特殊任务》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此剧短小精悍,十分精彩,在众多反映精准扶贫的现实题材剧中显得与众不同而受到观众、专家的如潮好评。2018年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五星工程奖后,最近再次获得“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的最高奖项——大赛大奖,这可谓是对此剧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鲜明主题、注重发挥地方戏曲特征、着意提升戏剧艺术观赏性的充分肯定与极高评价。
一、讲好中国人的脱贫致富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精心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力求避免枯燥、单调、空洞的政治说教,应借助通俗形象的精彩故事来阐明重大深刻的时代主题,努力让作品变得生动活泼而富于情趣,使之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进而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对于脱贫致富这样一个涉及全国各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宏大的历史主题,一出小淮戏该从哪里入手,如何演绎故事,这实在是一个令剧作者颇费脑筋的地方。剧作者巧妙地采用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艺术手法,不是对这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涉及全社会的脱贫攻坚战作正面的艺术反映,而是采用一种以虚代实、虚实结合即从侧面进行艺术表现的创作手法,成功地讲述了一个脱贫致富的成功典型的精彩故事。苏北某乡村实际上已经脱贫了的老于头,为了能通过村里的年底脱贫核查而保住自己贫困户享受的经济待遇,便千方百计地藏富装穷显贫,更不愿意随儿媳一起进城生活。因政府实行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因人而异、精准扶贫的科学扶贫政策的实施,其儿子、媳妇经过政府安排的专业技艺培训后进城开起了小吃店,创业取得了成功,儿、媳多次劝说其放弃低保一起到城里生活,谁料其就是坚决不同意。媳妇大凤见多次劝阻无果遂与丈夫设计,特地回村劝说其放弃低保进城团聚。一进村,便见老于头不仅新买的衣服不穿,还故意在身上的衣服上贴上“补丁”,故意装穷显贫,儿媳大风见劝说无果后便将以前家里什么事都听从老芋头的,使得因冒用舅舅的名义自家新买的面包车,现在舅舅借去后不愿归还,自家购置的小吃店也因用了大爷的姓名,现在人家要来强行接管,未过门的孙媳妇因听说他家至今还是个贫困户也提出分手,这都让老于头义愤填膺,十分恼火,再想到这都是因为自己为装穷显贫才做出的安排,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是害了全家人。儿媳巧妙用计,终使得老于头幡然悔悟,同意将低保名额让给村里更需要的人家。虽然整个剧作演出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 分钟,却紧扣当下的“脱贫攻坚”“文明乡风”“诚信道德”等重大社会主题,既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又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融政治性和艺术性、思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更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二、题材新颖主题深刻。此剧紧扣时代脉搏,题材新颖别致,主题也深刻丰厚。当前,中国脱贫攻坚战正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了根本性、历史性的解决。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许多真实而动人的精彩故事,既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积累并提供宝贵的脱贫致富经验,也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剧作家慧眼独具,发现并演绎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广大农民享受了党和政府的免除农业税、提供低保经济待遇,使得他们逐渐摆脱了穷困的威胁,过上了温饱、小康的生活,由此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英明政策所带来的社会关爱和温暖。然脱贫致富的人们也不会忘记那曾经的贫困生活在他们心里所留下的浓重的心理阴影,因此想保住这一曾经难得的低保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待遇,这也是不奇怪的,正如剧中人老于头所说“不是贪便宜,实在是穷怕了”,故他们唯恐自己再次陷入当年那令人不堪的贫穷泥潭而不能自拔。剧作者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深刻认知倾注于笔端,精心塑造了一个既传统保守又鲜活真实,并打着深重乡土烙印的老于头这一老农民形象,还触碰到了中国农民曾经所遭受的贫穷苦难,更是抓住了个体农民在中国当下大改革大发展时代下的心灵颤音。在如何对待、处理低保待遇这个问题上,既表现了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已取得的巨大成效,同时也考验着一些已经脱贫人的诚信与良心,一个看似既是农村中普通常见又有些苦涩沉重但实际积极向上、生动形象、清新别致的乡村脱贫致富故事,经过公媳两人之间的思想交锋,最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良心战胜了私欲,诚信赢得了谅解。一出小戏给人以精神鼓舞和信心,是一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此剧在创作方向上抓得准,在问题上抓得实,故事讲得真,再加上演员演得好,因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此剧的成功是编演者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深刻认知,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独到发现与创新思考之后才换来的,因此显得既有血有肉,又新颖别致,突破了现代戏剧中“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单一模式,写一个成长和转变中的人物,包括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故而显得极其的真实和自然。由此既反映出了社会基层农民复杂的思想与生活真实,也使得其在众多的表现和反映中国乡村脱贫致富故事中显得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极具社会生活与艺术表现的新意。
三、寓庄于谐,幽默生动。一出小戏,怎样才能受到观众尤其是乡村民众的欢迎,是剧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作者匠心独造地创作了一个乡村民众脱贫的精彩故事,精心设计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过专业培训而进城创业成功的儿媳大凤,一个是着意留守村庄、藏富装穷显贫而希冀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的公爹老于头。本来在农村,公爹和儿媳就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说笑的对象和资料。因此此剧有意选择公爹和儿媳这两个人物,原本就已经很有噱头和看头,给观众吊足了胃口,使得其期待和急于了解他们之间会生发出怎样的趣事来。果然,已经在城里办起了小吃店、走上致富之路的儿媳在回村时的一番精心妆扮,却遭到传统、保守公爹“公鸡头上一堆草,额前挂着缕紫毛”,“你打扮成这样,这大白天的我还以为看见了个妖怪”的数落与指责,一边是儿媳认为的“重新包装”,一边是老于头认为的“有钱就作怪”,小戏一开始就显示公媳之间存在的对衣着打扮所持不同认识与意见的明显“代沟”冲突。这种属于明显的乡间插科打诨式的戏弄、调侃,让观众忍俊不禁,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这就像是说书中常见的开场“引子”,是为了引出后面公媳对低保待遇的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了其间关于是否继续享受低保问题的思想、观念之间的交锋与斗争。儿媳大凤发现老于头不仅不穿自己给其买的新衣服,竟然穿着既破又旧的老棉袄,裤子屁股后面还有个大洞,便批评他穿这样的破衣烂衫,怎在人前站,就不怕左右邻居说笑话,老于头则以“念旧情缝缝补补又三年……古人言勤俭持家记心田”来作搪塞。当大凤恳请其去城里与她们一起生活时,老于头坚决不同意,说自己在这年前村里正组织对低保户进行核查的关键时刻怎么能走呢,儿媳便批评他说:“你放着好日子不过,显贫装穷,也不怕人家笑话”,其在不得已情况下才向媳妇道出实情,自己装穷显贫,藏富不露富,目的就是继续享受低保待遇。大凤见公爹如此执着与顽固,便决定依计而行,假装接到城里丈夫的电话,说自家买的面包车大舅借去后就不再相还,原因就是因老于头怕家里买了面包车后再也拿不到低保款竟以大舅名义登记为车主,现在铁证如山,自家的车子反而不受法律保护了。继而又接到家里电话,说自家的小吃店也保不住了,也是因为当初害怕拿不到低保而将小吃店过户在大爷名下,大爷见小吃点生意红火便要带人来接管小吃店。就在这祸不单行、跌遭挫折的时刻,再次接到家中电话,说是老于头孙子的女朋友听说他们家至今还是低保户,因此提出了分手的要求。在大凤绘声绘色、凄惨诉说的渲染下,老于头终于慌了,没想到自己的这一连串“自作聪明”的举动竟然带来如此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遂发出“这都怪我啊”由衷感叹,请求儿媳大风原谅自己的错误,并一再说明自己“莫想到精明过头是愚蠢,害全家一夜回到解放前,脱贫又返回到赤贫……这低保就像雪中炭、寒中衣,帮助我们家度过困难时期。”儿媳大凤说三年前,夫妻两人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才学成手艺到城里开小吃店而使得全家脱贫,今后的“小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年年新”时,老于头发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感谢党的好政策啊”的感叹,尤其是大凤让出低保名额可以让其他贫困户得到兜底扶贫,老于头遂由衷发出“老头子我也不是贪便宜,我实在是穷怕了……做梦都会想到那些年债主上门的情景……有着低保心里才踏实”。直到最后大凤才说出自己是用计骗了公爹,老于头不仅不气恼,而且还毅然决定主动向乡村干部说明自家已经脱贫的真实情况,因为其真正地想通了,要“把低保名额让给村里更需要的人”。儿媳大凤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戏中戏”,先是引公爹入其觳中而悄然中计,进而再加以开导、说服,使其幡然悔悟而觉醒,终由希冀保住低保待遇到主动提出退出低保,观念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思想上也实现了大提升、大飞跃。然这一切都是在儿媳大凤导演下而进行的,既表现了大凤的聪明智慧,又反映了此剧滑稽幽默的轻喜剧格调,使得如此严肃庄重而宏大的历史主题在清新、轻松而活泼的艺术形式下得以如此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艺术呈现,并由此形成了此剧寓庄于谐、幽默风趣的轻喜剧风格。剧作者创新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如火纯青、驾轻就熟的艺术创作境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四、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剧作有许多地道的乡土语言,如“今日太阳好,准备晒棉袄。”俚谚俗语,通俗易懂。“城里开店挣钞票,衣食无忧赶时髦”,在城里办起了小饭店、走上致富之路的儿媳在回村时作了一番精心的妆扮,故回村时以致公爹一时未能认出,后即遭到传统、保守的公爹“脸上惨白涂颜料,嘴巴血红似鬼嚎”,“浑身紧裹少布料,前胸屁股撅得高”,“你打扮成这样,这大白天的我还以为看见了个妖怪”的数落与批评,把儿媳的“重新包装”认为是“有钱就作怪”,显示出中、老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对衣着打扮所持意见的明显差距。儿媳大凤发现老于头不仅不穿自己给其买的新棉袄,竟然穿着既破又旧的老棉袄,便批评他“这棉袄大小补丁连成片,怎能穿上站人前?”“裤子屁股大洞难遮掩,穿出去左右邻居笑话添”,老于头则说“这棉袄意义重大沉甸甸,念旧情缝缝补补又三年”,“古人言勤俭持家记心田”。当大凤要帮他换上新衣,无意间扯掉其棉袄上的假袖子,其竟然自嘲说“棉袄变成马甲”,还说儿媳是个“败家娘们”。由此表现老于头是个传统而保守的人。再如“天上掉下的肥肉,不拿白不拿。”“每月低保四百整,一天就是十三块三角零三分。大米能买好几斤,鸡蛋能买一小盆。青菜能买一大捆,豆油也能买一瓶。只要低保拿到手,我吃糠咽菜也不愁。我不偷不抢又不骗,这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不拿不要才叫笨,你别再啰嗦说破大天我也不听。”其之所以藏富显贫,不愿到城里去生活,就是想保住自家的低保待遇不放。确实,低保政策和待遇,曾给于家人送来雪中炭、寒中衣的温暖,更何况其是被以前的穷日子穷怕了吓怕了。另如“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孙子的婚事黄了”等,其语言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皆是乡村大白话,可谓老妪能解,同时还接地气,有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可谓是地地道道“下里巴人”的田园风格特征。
五、表演精湛,生动而富有情趣。剧中饰演儿媳大凤的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淮剧演员许晴与饰演老于头的赵泓君,两人演对手戏,可真是擦出了艺术火花。开头的大凤回村一场戏,公媳两人不仅在语言上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公爹对儿媳的衣着打扮进行进行故意的挑刺和指责,儿媳大风则以城里人新女性为自己而辩解,在公媳斗口的同时在形体上亦相互配合,且动作夸张舒展,或你进我退,或圆场跟随,两个人表演亦歌亦舞,亦正亦谐,充满情趣。当大凤责问公爹为什么新买的衣服不穿,却非要穿补丁连天的老棉袄、屁股后头是个大洞的破裤子,老于头这才道出自己藏富装穷,就是为了那拿到低保待遇时,公媳两人相互责难,尤其是儿媳扯掉了公爹棉袄上的袖子,老汉自嘲“棉袄变成了马甲”的滑稽和幽默表演更是让观众忍俊不禁。剧中的道具只有一张长凳子,也被派足了用场。公媳两人一会儿绕着凳子转,一会儿一起坐在长凳子上交谈。当儿媳大凤用计说自家的车被舅舅抢占,两个人都惊讶地一起从凳子上跌到地上,当听说小吃点也要被大爷接管的消息时,本来坐着的公爹因气愤不已突然抬脚起身,使得坐在凳子另一头的儿媳大凤一下子顺势滑落到地上。当老于头决定虽儿媳进城,将低保让给他人,公媳两人遂一起击掌相庆,还一起绕场并作最后亮相。两位在演唱上也是颇见功力,尤其是扮演儿媳的许晴演唱更是声情并茂,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还带有一丝滑稽、俏皮的幽默元素。两人的精彩表演配合默契,简直是无懈可击,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此剧戏小意义大,既有思想深度又富有艺术情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下脱贫攻坚的这一重大时代主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剧作者以老百姓的视角,对来自于现实农村生活的素材作适度的提炼,故其所表现、反映的都是当前农村现实生活中乡亲们所习见的既平凡又普通的人和事,有着苏北乡村鲜明的地域特色,整个创作、演出都很精彩,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对广大观众来说很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