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性的智能化艺术

2020-11-13郑达

画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机器智能化计算机

郑达

人工智能的视觉

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手段,80%-85%的学习和认知活动都是通过视觉完成的,那么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是怎样观看的呢?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的明斯基发起了一个“Summer Vision Project”的研究项目,目的是集中暑假的闲散劳动力来解决计算机的视觉问题,实际上就是将计算机和相机联系起来,试图实现让计算机描述相机看到了什么。虽然这个项目没有成果,但是计算机视觉却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尝试,去探寻计算机、人工智能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以这个项目为起点,计算机视觉研究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发展之路,而背后最关键的其实是图片及其标注的数据集。现代智能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就建立在对标注过的数据的学习之上,随着数据集愈发庞杂,算法不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的思考与研究之上,更开始涉及社会、阶层、政治等更加深刻与复杂的伦理命题。

随着智能机器系统的参与,视觉文化已经改变了形式,它从人的眼睛感知中剥离出来,很大程度上成为不可见的层面。机器自主产生的图片解码与编排系统,从社交网络的图片分析算法到自动车库的车牌识别收费系统,建构了一套新的智能机器相互可见的视觉体系,但对人类的视觉来说,反而是不可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的“不可见”的可见性,正是理解以那些有能力布局与调动机器视觉系统的大公司的一种方法。不再是人类去观看图像,图像也正注视着人类。它们不再与技术开发者不同是简单地呈现现实,而是积极地介入到日常生活中[1]。藝术家以人工智能为工具的艺术创作中,会更重视这些机器学习背后的主观存在,并反思和试图利用这些隐喻性的存在来建立数据训练集;通过艺术作品展示机器学习系统中的种种无形的隐喻、主观性甚至偏见,表达对某个问题的反思、意见,并将这些思考在作品中展示并传达给大众和社会。

人工智能的身体

大众影视作品是艺术家表达先锋理念的一个重要形式,电影《攻壳机动队》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由人类、机器人、义体人共同组成的后人类时代,主角草薙素子具有人类的大脑、机器的身体。人们称存在于超越人类状态中的人或实体为后人类,或者叫赛博格,它们都是人与机器的智能结合。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与计算机模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绝对的界限[2]。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地之下,还有一种不断涌现的生命力——低科技艺术。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于2010年,当时的中国科技生态依旧处在山寨标签的阴影下,低成本但能快速成型的科技生态不断涌动。在高分辨率显示遍地的今天,低技术成了一种自我调侃的态度,而高低分辨率更倾向于艺术风格的差别。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是否可控,而这种可控性使得创作命题更容易借助媒体语言表达得更为清晰。笔者及团队开发的低科技艺术交互板,是一套基于人的五感而开发的开源硬件智能系统。通过集成在交互板上的触摸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检测通道,交互设计师可基于人的感知系统与周围的物理世界产生交互,同时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存储在交互板的SD卡中并上传至云端,交互设计师即可调取应用数据。低科技艺术交互板见图1。

“低科技”的理念也体现在笔者早期的作品当中。2011年作品《驱人器》是以一个高频声音为媒介的App终端,探讨机器识别人听觉感知的方法。在机器的能力接收范围内,将人划分为几个层级,以不同年龄段的人所能听到的不同声音频率的高低为划分依据。2014年数字生成艺术系列《生成的线索》是一件根据个人行为的特征数据而生成的交互影像装置。先由机器模仿并再现行为,再由摄像机记录使用鼠标的习惯,然后交由计算机分析,用程序去模拟后重现。经过15000小时的数据收集,最后在屏幕上呈现的是两个不停移动的小鼠标,一个记录有意识下的人类本体操作,另一个交由程序处理后预判其行为。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碰撞,以消抵时间的无效性。

2019年创作的《机器的皮肤》人工智能动态装置强调模拟自然和机器的参与。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模拟自然,在机器学习之后会有一个预判,即预判下一时刻的风速和风向。首先收集风速和风向的数据,然后介入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特征的抓取,紧接着每隔1分钟收集一个数据,每一天为一个数据包,形成它的训练库。再用监督式学习的方式建立一个数据库,并构建机器动态装置,将风速和风向的预判可视化。随着时间的积累,6个点位则会发生三维空间的位移。一是当决定了机器的状态后,整个作品会发生形变,表面的柔性材料会被六个步进电机点位顶起;二是位于柔性材料下的6个点位的运动随着时间线变化(见图2)。这种作品的形式是在机器深度参与下形成的。通过对比两个作品,随着技术的介入,艺术家更像是退到了幕后,而作品最后的呈现形式则交由机器来完成。

后人类时代下智能化艺术的创作方式及科技参与影响着艺术观念。随着自然界产生的不可见数据的艺术表现日益丰富,科技和自然的链接愈加紧密,也让智能化艺术的创作机制发生了变化,自主性运行的艺术作品与观众、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透明与平等。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搭建了智能化计算系统与人产生交互的平台,从而使技术取代一部分艺术生产的基础工作,把艺术家解放出来整合更多的创作元素,更好地发挥对具备智能化作品的监管和合作的作用。

注释:

[1]PAGLEN T. Invisible Images(Your Pictures Are Looking at You)[EB/OL]. (2016-12-08)https://thenewinquiry.com/invisible-images-yourpictures-are-looking-at-you/

[2]凯瑟琳·海勒.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 刘宇清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机器智能化计算机
机器狗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机器狗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神奇的独眼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