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机器人)语义符号在个人艺术表现中的隐喻与思考
2020-11-13王成良
王成良
“相信机器、尊重机器、与机器共处”在当下即将成为我们对新机器系统高度认同的理念。如新基建普及升级、5G大数据网络万物互联、全系统神经网络算法无缝嵌入等,它们的背后都是完美严谨的机器在运行。最终我们将依赖“机器”,接受“机器”改变我们的过程,把它们修正成我们的“神”。
在我认知机器(机器人)此领域的知识启迪时,受到21世纪西方的科学哲学复杂系统理论的指引。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s)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前沿方向。复杂性科学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复杂系统的一些难以用现有科学方法解释的动力学行为。与传统的还原论方法不同,复杂系统理论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系统。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我的作品中有很多复杂的链接与小系统之间嵌套编织关系。
1.定义机器(机器人)的两个身份:寻找心智的工具与机器心智的存放
在我2007至2009年期间的作品中,主要是探究机器(机器人)与未知事物(灵魂/未知物)的关系。一方面隐喻定义机器(机器人)如何作为一种工具去寻找灵魂和未知物,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可以储存灵魂的机器(机器人)。
例如我2007年的作品《寻找》即是一个隐喻机器人定义作为一种工具的思考,在未知空间里去寻找、触碰、探索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剧场设计、行为表演、交互视屏动画光影投影、遥控自制机器人表演等集成方式的呈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作品还想试图诉说西方思维意识对机器的定义,其核心是对增能与探求远方未知的映射,结合东方式的舞台哲思和空灵的视频动画画面,组合成随机、不间断的流动幻想体验。把东方的空间宇宙禅宗哲学与西方的工具机器(机器人)实证主义哲学融为一体。
机器形态与机器心灵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如何呈现机器心灵物质所存放的位置与形态、外化运动痕迹是我2008年创作《舞者》时思考的问题。我在这件作品中把机器比喻成一位舞者,烟雾如同机器生命的启示,来去无形。只有在机器自主的移动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它自身外化出的生命起始痕迹。
以上这两件作品,主要想阐述东西方对于机器的认知与定义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对机器内外物质性构建的对立、对机器理性同源性与共核性逻辑机制接受的认同。
2.机器干预与生物进化的双向变异进化
对机器与生物之间的双向变异、进化、干预的隐喻,始终是我作品体系中重要思考的内容。2008年我的作品《Oibio》试图探索在图像运算生成之后与外部机器物质进化过程之间自主生成的链接脐带性的虚构假设。“Oi”是Object 和image两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合并。“bio”翻译为“生物”之意。作品自身建构了一种数字运算生成循环系统的控制机制,通过电脑鼠标人工干预计算机中的图形培养皿生成系统,并通过显示屏上的光敏传感器的传感信号驱动物理机械原始胚胎单元。在这里,建构图像信息生成器与物理机械实体胚胎机构之间构建出的相似性、突变性、遗传性等可视化后的隐喻思考。
2020年8月8日我在深圳华·美术馆参加的“机器-人-艺术-时代”群展中展出的《远程药丸V5——数字化悬浮病理空间》为该作品演化延展的第五版本(2012-2020)。在延续了之前的版本核心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北京澜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开发的Hecoos Servo媒体服务器集成开发引擎,实现了四轴飞行器与OptiTrack八通道P13红外光学镜头动作追踪定位系统的实时联动。最终运用双台投影仪跟踪四轴飞行器的移动轨迹变化(如起飞、悬浮、90。间隔旋转等),把三维虚拟数据信息映射到真实物理展场空间中的动态影像光影(Video Mapping)实时追踪效果;还结合了unity3D游戏引擎+Arduino控制台+EasyAR图像增强现实设计等目前为人所知的新技术集成开发落地。
在概念上,《远程药丸》(第五版)首先重新梳理和定义了数字化机器病理空间的概念,置入了数字悬浮动力机器与数字动力机械手臂形态的对抗与统一。“数字化机器病理空间”借喻现代基础医学病理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思考未来数字化机器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数字化机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思考微观空间局部放大化后,可视化微观动力形态、可视化物理悬浮动力机构与虚拟病灶动态影像实时定位映射跟踪等一系列问题。把数字化机器的微观悬浮病理空间的序列动力结构化和药物动力学图像化,再通过艺术化设计处理,突现于真实的物理空间之中。
在交互系统设计方面,设置有一个高清监视器、两个触发式交互操作台和一个响应式蓝牙传感器组成。在空间整体布局上,使其构成聚合与微观监视并存的控制操作台。操作台分为三套集成桌面操作系统:①不同药瓶远程控制机械臂的不同动作序列;②操控台实时交互AR增强监视系统;③四轴飞行器一键起飞动作追踪,Video Mapping 定位映射悬浮追踪。
《远程药丸》既是一件对未来假想,又是一件对病理生长本体反问干预的物理动力交互作品。我对未来的假想是:进入后人类时代,通过数字化机器、药物动力学和互联网络技术,控制人类与机器互通的数字器官、管理数字情绪、可视化追踪数字悬浮纳米机械结构成为可能。
死亡与重新苏醒,控制与重新进化——拟化为睡袋(睡袋的功能——在任何条件、时间下都可以进入睡眠和苏醒,借喻这个概念,今后的生命进化亦可随时随地,远程受控实施)。外部干预与本体自然生长——折射出变体的动力生长形态。既有共生感,又有分离排斥感。在远程受控下接受、排斥、生长出另一种共生的动力形态。
通过远程通信,可视化定位追踪等新兴科技实现“远程受控,本体变异”。我们可以感受到《远程药丸 V5——数字化悬浮病理空间》在观众参与交互放置过程中,控制、修改本体生长、动力进化、悬浮变异行为等物理可视化追踪转化过程。
《远程药丸V5——数字化悬浮病理空间》(第五版)这件作品是对目前科技、艺术、社会、人文几者碰撞后的一次提问,是一件具有思辨、革新、设想建构各类接口集成的作品。
3.人工智能+智能移動的边界
人类赋予机器在人工智能和移动智能这两个领域的前置开放和开发具有深远的用意。工程师、技术人员都在不遗余力地缩短我们与机器之间的智能差别和社会认同边界的混合。在作品中,我十分关注智能移动、智能运动机制的设计研发与机器智能的相互映射对称,同时关注智能移动机器是如何在潜意识认知下侵入我们的社会认同边界和获取社会反馈的。不论是智能机器轮机形态在城市空间中的地面移动,还是智能飞行器的领空四轴动力悬浮,都体现出智能与移动神经单元、社会地域认知之间的完美对称与边界侵入,并且在视觉体验上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冲击;同时,我的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审视的角度:即机器对自我认知和自我繁殖扩张的边界与人类社会对机器开放共存界限如何认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