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精准施策探析

2020-11-13潘亦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智障儿童

潘亦芹

摘要: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针对智障学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就是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此项能力的培养也是特殊学校的主要任务。本文从课前探究指导策略、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课后实践活动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语文;精准施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63

“生活语文”是以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材为智障儿童搭建宽阔的舞台。我们将如何通过这一宽阔的舞台,让智障儿童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提高活动的高效性呢?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问题已成为特教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施策。

一、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生活语文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把课本内容紧密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丰富的现实生活,是智障儿童掌握生活技能最好的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现实生活困难,通过不断的摸索,在遇到困难的阶段解决问题,是培养智障学生理论与实际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

比如,为了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班级的“功课表”“卫生表”等,都让智障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学会了生活,不仅让智障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其在这种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统筹运作和安排,并将这些自己学到或者体会到的技能用到生活中,切实起到提升自身生活技能的作用。

二、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生活语文”这门课程是以生活为题材编成的一本教材,是取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一门课。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们更多地参与活动,通过动脑动手体验领悟,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学习,也为学生能充分掌握知识提供了多感官的辅助支持。

1.关注生活情景,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支撑。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如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设计。(1)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2)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教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3)引导学生在其他生活场景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联系实际,使内容更“充实”。生活语文是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生发展思维、补偿缺陷、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来源于生活中的东西才是儿童熟悉的,从心底里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游公园》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1)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或者由爸爸妈妈带领去游公园时的情景,从而创造情境:“同学们,在这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日子里,你们最想干什么呢?”(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的公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3)引出课文的中心——“春天真美丽”。(4)再设计一个活动“让我们用心来爱春天,用行动来爱春天”。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孩子说:“看到青青的绿草地,我们不能踩踏。”;有的孩子说:“花儿五颜六色,很美丽,我们不能采摘。”;还有的小朋友说:“春天那么美,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3.给予充足的时间,使活动更“高效”

孩子们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不断地拓展、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安排好活动计划,对所学的内容及早做出规划、安排。

如进行《超市购物》这一主题单元探究时,这样设计。(1)活动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师与家长做好共同教育的任务。在这段时间,多带孩子去超市,认识超市里不同区域的环境,带孩子去不同区域选购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家长要尽可能少地协助孩子完成付款。(2)活动时: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教室,带孩子去模拟超市进行购物,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货架上都有什么等。(3)活动延伸:通过一段时间的校外与校内的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让学生更快地学会如何购物,使他们对在超市购物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学会购物的基本技能。

三、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1.“小步子,多循环”策略。为了让智障儿童所习得的认知技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更好地掌握,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强化。教师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生活语文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2.将家庭作为生活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以及通行的教育观点来看,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家庭,正常的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智障儿童,他们由于残障原因,更需要家庭的呵护与温暖。因此,在将学校作为培养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第一阵地的同时,学校要和家庭通力配合,让家庭真正发挥起支撑作用,共同做好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

总之,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既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目标,也是为学生未来铺好道路的奠基石。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利用生活语文为载体,整合相关资源,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为学生搭建起重新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何仁皇.为智障孩子打开一扇窗[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08(5).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南岳镇小学325600)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智障儿童
培智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改革的生活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