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至死”的司法灾难

2020-11-13蓝雁菲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芝加哥电影

蓝雁菲

〔摘 要〕电影《芝加哥》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以两位女主角为线索,描绘二人在实施凶杀行为后从监狱至法庭的故事,舆论场操控下的全民娱乐追捧狂热使得司法秩序名存实亡,最后有罪者与无罪者之间审判结果的反转更是激起观众对现实的沉重思考。本文试以片中的司法审判过程为脉络,深度剖析电影《芝加哥》所讽刺的社会乱象以及对正义观念的讨论。

〔关键词〕娱乐至死;电影《芝加哥》;司法乱象;舆论操控

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以极强的反讽意味,以激烈的歌舞形式塑造人物、描绘现实。故事以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纸醉金迷的浮华名利场为背景,塑造出牵扯进凶杀案的多个女性形象,展现了一场荒诞离奇且沉重的闹剧。

“在这座城市,谋杀就是一种娱乐”,风城芝加哥的大众渴望猎奇的新闻,娱乐新闻界因而如鬣狗般闻风而动,为博眼球,迎合大众的扭曲审美,纠缠报道名声斐然的女杀人犯们,同时又在名利纠缠下成为律师的“刀”,歪曲事实真相,以虚假新闻误导、控制舆论走向,蒙蔽大众,甚至成为主导司法审判的重要环节。

一、剧情概述

若克茜·哈特出身贫寒,但渴望作为歌舞明星成名,不择手段摆脱平凡,最后因谋杀欺骗她的情人入狱;维尔玛·凯利则作为一名歌舞明星,撞破丈夫出轨自己胞妹后持枪谋杀丈夫与胞妹,随之被捕,二人的命运纠缠就此展开。

在女舍监莫顿的接洽下,若克茜约见“常胜”律师比利·弗林并让其为自己辩护,在比利同媒体的联合炒作下,若克茜被包装成“芝加哥驰名款女罪犯”,虚构的身世遭遇掩盖了其杀人恶行,得到芝加哥大众的盲目追捧同情与模仿。她抢占了维尔玛的话题热度,使得维尔玛无人问津,脱罪遥遥无期。

若克茜在声名堆砌中日益傲慢,但在见识到女舍监、律师与媒体为追逐热点利益而舍她而去的场景后,恐惧“过气”成为下一个维尔玛或被处绞刑的匈牙利女人凯特琳·何林斯基,主动迎合虚伪浮夸的社会猎奇心理,以“怀孕”的借口赢回社会关注,在庭审中上演一出荒唐的演技,为博得陪审团同情无所不用其极。最终杀人犯若克茜在众望所归中被判无罪释放,并同随后脱罪的维尔玛一起组成热点组合“罪恶姐妹”,以“杀人犯”的娱乐特色成为最受追捧的爵士明星。

二、误入歧途的“正义”

电影的主线剧情虽未正面提及对司法的批判,但却在细节处透露出深远的反讽含义。“正义”应当是贯彻整个司法过程的基础性原则,但现实中的芝加哥司法界从未提及正义,自监狱到法庭,不像是对犯罪者的惩戒判断过程,反倒表现得更像是配合新闻媒体的营销造星流水线,只要有足够的财力,芝加哥监狱保证“宾至如归”,司法腐败掩盖了司法正义的呼声。纵观全片剧情,相信芝加哥法律,希冀法律带来公正且真正无辜的匈牙利女士凯特琳·何林斯基反倒因为没有“娱乐价值”,最终成了被绞刑处决的“杀人犯”,这便是本片为观众展现的“地狱”。

1.金钱蒙蔽下的司法正义

影片将离奇的审判闹剧展现给观众,以对司法系统运转轴上工作的人物塑造凸显残酷但又滑稽的现实:这部影片中的司法机关离奇“叛变”了,抑或是展现出了真实的利益情境,仅余若克茜案的检察官仍在坚守正义,寻求审判公正。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以歌舞形式替代纯粹的文字介绍,强有力的舞蹈与声乐表演代表着若克茜的“精神世界”活动,其与现实对话交融,清晰了每一位配角的鲜明特质,巧妙地引导观众深思剧情的反讽内质。

(1)“监狱妈妈”莫顿

“监狱妈妈”莫顿是个“真小人”。作为女舍监,直白表示愿与女囚们形成“互利关系”:只要利益足够高,她就能为女囚们大开方便之门,女囚们在付出物质金钱的代价后可以在监狱活得自在。这是一个赤裸寻求利益的角色,是若克茜入狱后掀开的第一张司法“遮羞布”,在遍地牢笼的监狱中她正是最大的“漏洞”,逐步揭开了司法黑暗与腐败。比起舍监,她更像是司法造星流水线上的星探,为重罪女囚指点脱罪之法,以谋取利益。莫顿看清残酷的现实,并乐见其成,主动加入利益的潮流,更显其讽刺性。

(2)“常胜律师”比利·弗林

“公元前的耶稣在现在的芝加哥,如果有五千块钱,来找我,我会让他免于受刑”。比利·弗林是一个“伪君子”,自其出场时起便是个遍布谎言的角色,自诩清高,实则金钱、权力、名声至上。他绑架舆论、占领道德制高点以此为委托人骗取陪审团同情,以此脱罪。在监狱会见若克茜时,几句话之间便列出了一套完美的计划,将愚蠢、自私且虚荣的杀人犯若克茜包装成纯洁的受害者,通过舆论洗脑引发大众追捧幻想中的“若克茜”。

本片的“新闻发布会”片段通过现实与虚构舞台的交叉呈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比利·弗林高超的谎术与舆论操控能力:现实采访场景之外,虚构的木偶戏舞台上,比利·弗林掌握着宛如木偶的女主角若克茜,操纵她的发言,最后,舞台上的记者们也都被套上了木偶线,成为木偶师比利手下的玩具,尽职尽责地在舆论上将若克茜的杀人罪行扭转成一位无助女性的“正当防卫”。而在比利·弗林携若克茜出庭参与诉讼时,更是直白揭露了司法腐败:庄严的法庭在纸醉金迷的表演中显得混乱不堪,法官与比利·弗林沆瀣一气,打压检方、利诱证人作伪证,对若克茜的不利指认消失了……一切都印证了比利·弗林在出庭前的那段话:“庭审就是个马戏团,有三排座椅的马戏团,庭审与整个世界都属于表演行业。”

比利律师不问委托人是否有罪,只关心委托人是否有钱支付他的酬劳。其将人性钻研到极致,紧密把握住芝加哥法庭的“观众”所希望看到的新奇故事,包装委托人,编造闹剧,为大众提供自我满足、宣泄同情心的渠道。如果说女舍监莫顿的形象刻画是对司法体系内部腐败的反映,那么比利律师的人物形象更像是全民娱乐时代社会价值观对司法的蔑视缩影,上流阶层利用金钱与权力的攻势将司法玩转于股掌之间。

2.舆论主导下的司法结果

本罪最具讽刺性的对比即是无罪者与有罪者的结果互换:本应为自己的罪行付出法律代价的若克茜和维尔玛在比利·弗林的运作下成功脱罪,甚至成立了风靡全芝加哥的娱乐组合“杀人犯姐妹花”。而在影片各处均暗示其无辜的匈牙利女犯凯特琳反倒以悲剧收场:监狱探戈场景中唯一的白手绢持有者、唯一的芭蕾舞表演者,没有同其他女囚一起跟唱恨意之歌,但她的话语无人听懂,在被警方草率抓捕后,又因无法给足报酬,被女舍监莫顿与律师比利无视。最终,没有钱请辩护律师的她输掉了上诉,被施以绞刑处死,“Not Guilty”是她最绝望的呐喊。凯特琳被送上绞刑台的一幕被处理成高洁的芭蕾舞演员为大家表演的一场“消失秀”,以最为“娱乐”的形式献祭牺牲品。虚构舞台上的芭蕾舞者凯特琳优雅微笑,绞刑架上的凯特琳因恐惧而恸哭,她死亡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司法虚伪,以生命逝去的沉重抨击荒诞怪异的社会:真正的殺人犯在纸醉金迷的聚光灯中持枪表演博得满堂掌声,而无辜的女人吊在绞刑架上祈求正义的来临。

三、司法灾难下的沉重反思

1.正义缺位带来恶劣的示范效应

随着陪审团的判决公布,若克茜被判无罪,“滑稽马戏团”座椅上的观众纷纷为这场好戏起立鼓掌;庭外,做了两手准备的媒体们迅速藏起印刷好的“若克茜有罪”报刊,转而呐喊着“她无罪”加入这场舆论的自我满足盛宴;蜂拥而至的人们抢购报纸,对若克茜被判无罪的结果与有荣焉:大众的“正义感”得到满足,不住地欢呼胜利……

在戏谑的背景音乐中突然传过来几声急促的枪响,哄抢报纸的人们如惊弓之鸟般四散逃离——一位女士在法庭旁的行道上持枪枪杀了自己的丈夫!在庭内追踪报道若克茜的媒体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往外冲,只为博得一手最新的杀人犯采访消息。若克茜的娱乐价值如昙花一现,在庭审结束的瞬间便被新的舆论热点盖过,只有她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何其可悲可笑。

这一段剧情也带来更深层次的隐喻:当若克茜被判无罪的消息被传开时,法庭外的大门前,不良的示范效應已经生成——一位与若克茜“美国甜心”形象极其相似的女士持枪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司法失格带来极为深重的负面影响,“杀人无罪”的价值观激起更多的“若克茜”前赴后继地为大众杀人取乐,最终社会秩序渐趋无序混沌,娱乐时代终将自食恶果。

2.艺术创作为我们敲响现实的警钟

电影《芝加哥》以戏谑的形式为观众展现出司法失衡之后名存实亡的社会价值观与生命伦理秩序,荒诞喜剧使人在嬉笑之余为之深思:《芝加哥》的繁华时代情景背后是无限恐怖的资本腐蚀与公正内心的缺席,舆论引导包装杀人犯,宛若选举一般炒作人气。更可怕的是,芝加哥的陪审团似乎与盲目的大众混同,彻底沦为舆论的信徒,正是因为本应在道德感性外维持理性公正信念的司法审判遭到舆论的道德绑架,最终使得法庭审判成为戏剧现场。败坏了法律公信的法庭,正如比利·弗林所说,不过是一个有“三排座椅马戏团”罢了。

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保持理性法律价值观的底线尤显重要,同时也要摆正社会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娱乐狂热使得人们盲目跟风、追捧潮流,日益低龄化的粉丝文化使得青少年价值观更易受舆论与劣质明星的误导。我们应当反思《芝加哥》式的穷极娱乐,其令大众沦为舆论与资本的玩偶,狂热至失去理智的地步,带来的恶劣示范效应遗祸无穷,人之感性丰富精神自我,但只有高悬理性之心声才能保持理智,正确实施、参与社会行为。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李芳芳.电影《芝加哥》的反讽艺术[J].电影文学,2014(02).

[2]李芳芳.电影《芝加哥》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4(21).

[3]赵宁宇.记忆和欲望:《芝加哥》[J].当代电影,2003(05).

[4]王珠银.《芝加哥》:绚美舞台后的卑琐世界[J].艺术百家,2004(02).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芝加哥电影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抬起芝加哥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