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空之师

2020-11-13宋小词

清明 2020年6期
关键词:鲁院内刊王老师

宋小词

2013年我被湖北省作协推荐进鲁迅文学院学习,借此机缘,有幸认识了王干先生。我们那一届是第二十届高研班,沿袭往届制度,院里为学员请来京中十多位文坛前辈担任学员导师,五位学员共一个导师,师从于谁乃学员抓阄而定。“冥冥中自有天意”,我“抓”住了王干老师。说实话,那会儿我对王干老师还一无所知,连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抓阄完后,院里给每位导师安排了一间空室,学员们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当时鲁院空房紧张,王干老师与另一位导师共的是一个会客厅,我们五个学员随王老师坐这一端,另五个学员随他们的导师坐另一端。初次相见,彼此都陌生,我们都有些腼腆,反倒是王干老师主动与我们攀谈,对我们发起“灵魂三问”——你是谁?来自哪里?写什么的?我是湖北武汉的,也有北京、天津的,王老师好像对这些地域兴趣不大,倒是跟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学员很聊得来,言谈中王老师似乎对安徽地界上的人和物都十分了解,别有一番情愫。细听王老师的口音也不是正宗普通话,更不是北京话,心里便猜测他莫不是安徽人,在此遇着了老乡。印象中,王老师很健谈,那天没怎么聊文学和写作,都是聊些日常生活,因那位安徽学员是在报社工作,好像还聊了很长一段关于报纸的历史和报社体制改革的话题。不一会儿,别的房里传来学员与导师的道别声,似有传染似的,一下子各室的导师学员都聚集在大厅里挥手再见,弄得我们屋里两位导师也坐不住,都起身道别。匆忙中,王老师给我们留了联系方式,边笑边嘱咐我们常联系。王老师的笑声也很有特点,短促而爽朗,听起来中气十足的样子。

见过导师后,我们学员之间当然也有一番悄悄探问,你的导师是谁谁谁。有一位学员似乎很了解这种导师制,说,过不了几天,这些导师就会请学员吃饭的,一回生二回就熟啦。还说据往届学员说,王干老师最为慷慨,请学员吃饭的次数最多,你们有福了。各自调侃嬉笑一番,便各自回房。

关上门打开电脑,在搜索栏里打出“王干”俩字后一番搜索,简直把王干二字在网上搜了个底朝天。不搜不知道,一搜竟“我靠”。王干老师是《小说选刊》的副主编,是江苏扬州人,有过一场轰动文坛的与王蒙对谈,其《王干随笔选》获过鲁迅文学奖,江湖人称干老。中午食堂吃饭,我们学员也都是各自交流导师情况,有了解导师的也有不了解导师的。有个年长学员风趣地说,小词,我告诉你,王干老师有三大爱好。哦?我作洗耳恭听状。结果他说,爱吃、爱喝、爱女人。我又好气又好笑。他还在解释说,只要是男人,就逃不开这三大爱好,除非不是男人。桌上一时为这金句起哄爆笑。

我们那一届高研班时长较短,只有两个月时间,期间我们五个学员与王老师只聚过一次。相比在鲁院初次见面的严肃和拘谨,私下里的王老师很是随和风趣,没有一点架子。当时座中除了“嫡亲”的五个学员外,还另有五个学员,反正都是鲁院同学,男男女女,围桌而坐,很快便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气氛颇为热闹。起先大家清醒时,还知道干老是导师,不敢造次,几杯酒下肚后,有人觉得干老一点都不老,便与干老攀起了兄弟,我们也就都趁着酒兴叫大哥。“大哥”无可奈何,只能哈哈大笑,推倒了辈分,“大哥”很快就跟我们打成一片,我们说一句,王老师就爽朗地哈哈一笑。那天干老与我们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那一顿饭吃得席间所有人都是从头乐到尾,一会儿歌一会儿舞,人人都真性情释放,传说中干老的两斤酒量没有得见,只记得最后干老离席,主动拎起酒瓶,给我们倒酒,指挥我们这杯跟谁喝,那杯又跟谁喝,只饮得酒尽兴尽,大家结伴而归,一路欢声笑语,仿佛都回到了青春满满的大学时代。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个周三,记忆中那天风和日丽,初夏时节的北京,阳光像是镶满了钻石,照哪都是亮晶晶的。王凤英,笔名又央,北京人,与我同为干老学生,她联系好了干老后,我们一起去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小说选刊》编辑部拜访导师。打听到了干老的办公室,推门进去,没人。又央给王老师又打了电话,说是临时有事,让我们稍坐一会儿。我们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静静等待。京城果然寸土寸金,干老的办公室很是促狭,桌子、沙发、柜子皆靠墙而置,尺寸也不怎么宽敞。抬眼发现小柜上悬吊着两幅书法,一幅“唐诗宋词”,另一幅字很多,当时是细读了的,但现在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幅书法虽然都出自干老之手,但却各有各的韵味,唐诗宋词字字利落,豪放洒脱,另一幅则婉转舒畅,秀逸绵延。正欣赏之际,干老来了,我俩赶紧退回至沙发前落座。干老未开言先露笑脸,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看我们眼光还落在柜上,转身将其取下,看了看,说,嗯,墨干透了。并说,知道你们下午来,这是我上午写的。那幅“唐诗宋词”卷好后,给了我,另一幅给了又央。又央附在我耳边说,我喜欢你那幅,大气。我也附在她耳边说,我喜欢你那幅,字多。然后互相羡慕,但却死不交换,各自美滋滋的,大有这一趟没白来的窃喜。

得了墨宝,我们起身告辞,干老看看时间,差不多是饭点了,便提议一起吃个饭。机会难得,我们欣然应允。这一顿饭吃的跟上一次大聚风格截然不同,上一次是众声喧哗,情感上也是囫囵吞枣。这一次干老倒真有绛帐讲学,春风化雨之意了。我们虔诚求教,干老也推心置腹,当下许多炒得火热的作家作品,在于老眼里并不见得有多高妙,那些冷落未受关注的作家作品,干老却并不觉得就真的毫无价值。文学作品的高低好坏,干老心中自有一把金尺。间隙,干老还对我的小说提出了批评和建议,说我的小说写得太实,像一堵墙,密不透风,这样不行,一定要懂得留白,要騰空。腾空?!这是我从未听过的写作理论,当下便如钉钉子一样,深深刻在了心间,时时揣摩领悟。干老还跟我们聊了韩国导演金基德的许多影视作品,也扯了一句不是题外的题外话,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影视作品的根基。那一次的农展馆之行,可谓受益匪浅,有闻道之获,拨开了困扰我多年的写作雾霾,此后每次新构一篇小说,创作时我都会以腾空二字提点自己,干老的腾空二字成了我的写作秘笈。

在鲁院结业前夕,我的一篇小说《血盆经》被《小说选刊》选载,我明白这是干老的提携,便给干老发微信表达感谢,干老回复,你的小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多努力。老师言语虽然不多,但其中有否定也有肯定,更有期待和鼓励。当下觉得干老作为一名编辑,对文学的态度很是坦然,干净,既有眼里不容沙子的追求,也有甘为人梯扶植新人的呵护之情,感动中对王老师充满了敬意。

我向来言谈较短,本来与王老师联系得就很少,鲁院一别后,就更少联系,平常也不过是在朋友圈为老师点个赞而已。2014年春夏之交,王老师受湖北作协邀请,来武汉为湖北各地文学内刊杂志编辑授课。我得知消息后,赶到作协边上的梨园大酒店会议室听了王老师的讲课,对王干老师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和了解。他是扬州人,扬州师范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高邮工作,当过教师,坐过机关,因热爱文学,后来成为《文艺报》编辑、《钟山》编辑、《中华文学选刊》编辑,一直到《小说选刊》编辑,从高邮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半生辗转,但也是一步一楼台。更震撼我的是,王干老师竟然是当代文学诸多现象的命名者,比方新时期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和1990年代的“新状态”这些文学现象叫法就是出自王干老师。也才知道当时名震文坛,捧红许多著名作家的《大家》杂志也是干老策划的。感觉这人简直就是中国文坛的“织女”和“裁缝”,将一个时代的文学碎片织成锦连成片,缝缀成一件彩衣,挂在文壇长廊上,不至于珍珠散落,无从提及。最后王老师也是以秦韬玉的《贫女》一诗作的结语,编辑的一生就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但他也热情鼓励诸多内刊编辑者,办好一本文学内刊不容易,内刊的编辑也要精练业务,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于鱼龙混目中识得珍宝,备伯乐之才,于道旁路边认得千里马,只要肯下功夫,小小的内刊照样能抬举文学新人,照样能延续文学香火。干老还举了作家弋舟的例子,说他的小说《等深》当时也是刊发于内刊,但照样能被《小说选刊》选载关注。王老师的讲课引起了台下许多编辑的共鸣,也触动了许多办刊人的内心。

次日王老师还有半日留在武汉,我便与爱人一道邀请王老师游东湖,东湖宾馆里面有毛主席纪念馆,馆内珍藏的都是一些鲜少对外流传的主席相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与武汉东湖宾馆的情缘事件。馆长是一位采访过多位主席警卫员和摄影师的记录员,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了。通过讲解和回顾,1953年至1974年,毛主席下榻东湖宾馆的次数应该是48次,但张贴在墙上的一处结语,则是47次,这一小笔误,可能一直没人发现,往来游客也都不曾关心,譬如我和我爱人出入这里也有几次了,但也从未留心,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却被第一次参观这里的王老师发现了,并向老馆长谦恭地指了出来,我们都“哦”了一声,举头一望,也才发现这悬挂在此好几年的牌子竟藏着这么一处小小错误,馆长诚恳道谢并表示马上纠正。这一件事,让我觉得干老观细微极深的功夫让人诚服,细节处往往能窥探出一个人的真正才干和能力。那些颇有建树者的思维和眼光皆不同于常人,很多事件,别人走马观花,他们细细体察,别人看热闹,他们看门道,所以出类拔萃者不无道理。

武汉一别后,我与王老师再一次进入互不打扰的联系模式,交往也如往常,朋友圈点赞。但我的一些动态,会主动说与老师知道,比方生孩子,工作调动,出版书籍等等,有些事情王老师会给些建议,有些事情则不作点评。记得我生孩子后,给老师发了一张小孩满月照,王老师很是为我高兴,还给我发来一个大红包,长者赐不敢辞,便收下了。后来干老开了一个公众号,叫“王干作文坊”,我关注并成为忠实读者。小文章见真性情,干老的一些闲散小文,都是撷取一些日常生活,论酒谈女人,赏花品肴馔,谈球忆年少,抄经悼亡父。文字质朴,透彻,如溪头卧剥莲子的无赖小儿,无机无巧,一派天真无邪之心自然流露,如赤子般憨顽可爱,一点也不觉得老气。

看干老的小文章多了,才知道干老除了男人毕生三爱,兴趣很是广泛,爱足球、爱围棋、爱美食、爱汪老、爱红楼、爱书法,而且每一样都能爱出一番道理。

去年,我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地理先生,家学渊源,看风水很有一套心得。几次休假,我都去拜访他,跟着他一道翻山越岭,听他讲山讲水,那些山头起于哪里,绵延去何处,气从何而得,穴结于何处,仿佛他是那些山脉的知己,来龙与去脉,都了然于胸。翻看王干老师的论文选,我时常也觉得干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水先生,对于当代文学山脉的来龙去脉也都了如指掌。这皆是天生的敏锐和长期的浸润探索,才能练就的“堪舆”之功!

今年因为疫情,与干老的联系稍微多了一些,之前干老关注武汉疫情,后来武汉解封,北京又因新发地也弄得紧张起来。得知干老在京郊避疫,我便时常以“过来人”的心情,宽解老师,时而会发些日常琐事,比如看见武汉大爷跳广场舞,会给干老发一段小视频过去,让干老也活动活动。干老一笑,说他不会跳舞。前不久我尝试做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拍照给老师看,回复有些轻蔑之意,说,酱没弄好。大有得空给露一手的架势,哈哈,学生且待之!

责任编辑袁媛

猜你喜欢

鲁院内刊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散文《梦在“鲁院”飞翔》节选
内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浅析
办好机关企事业内刊的几点思考——以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党建》为例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
在鲁院(组诗)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内刊加入期刊数据库有关问题分析
在鲁院遭遇北京的第一场雪(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