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花鸟画中的动物隐喻变化

2020-11-13刘育孜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隐喻

刘育孜

〔摘 要〕提到隐喻,这是语言学中,指间接意义上使用的移代性的修辞格。其目的在于指示一个事物映射于另一事物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并不限于艺术文化,語言学习,影音媒体等。笔者将就隐喻手法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动物题材中的变化加以分析。

〔关键词〕动物题材;隐喻;当代多元语境

一、古今比对

在中国古代,动物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一位未知身份者却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其墓葬的纹饰判定身份地位。“古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则表达了上古时期,人们就试图了解动物并视与同沟通神明一样重要的任务。但是,纵观古代花鸟画,其流传下来的主题都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如代表皇家气质的龙凤,文人君子的松竹梅。以花鸟为例,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作的《楚辞》中就时常吟诵香草灵鸟,并将其比做君王或美人,以寄托自身种种情思。隋唐以后,更多珍贵吉祥的动物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例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骏马,在当时被上层贵族青睐,骑猎,马球等运动也成为标榜其身份的活动,也催生了画马之风。当时的马,除了交通战略,也能展现出皇家气派,权力高低,甚至被作为奖赏赐予有功之人,这种带有附加意义的意味使马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而近现代科技发展,马的战略意义虽大不如前,皇家在其身上附加的意义也大抵失去。

再有如鹌鹑这种今日十分常见的鸟类,在两宋时期十分受人喜爱,大量流传在市井之间,而一副名为“安和图”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揭开了谜题,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鹌”与“安”同音,鹌鹑是平安的象征。诸如此种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蝙蝠与“福”同音,鱼与“余”同音,因为谐音或形象而呈现人们美好期盼的花鸟题材往往会成为潮流并一直流传,但松树不是一直常青,在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背后,这些所谓的主流题材在一部分人手里传达出不同的声音。如清代画家八大山人所做《鹌鹑图》,在他笔下,鹌鹑的眼珠朝向天空,做出“翻白眼”的姿态,其形象变化为我们揭示出,鹌鹑以不完全作为幸福安乐的象征,也可以作为画家本人情绪明晰的传达,这种传达直白而辛辣,代替了文人君子常用的松竹梅之类婉约表达,在中国人含蓄的表达中少有。

二、现实成因

花鸟画的表达方式转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外在的时代原因与画家的内在精神改变,从宏观的角度讲,自明代开始,由于传教士的广泛传播,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巨大差异。到清末,明国初期,当时的画家,以岭南画派为例,高剑父等人融合了西洋的技法,开创了中西融合的水墨画,而新文化运动以来,巨匠更是层出不穷,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将西方视域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中国的当代绘画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左右,改革开放到80年代,再到90年代的两个“十年”,特别是1989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从此开始了全球政治化时代,伴随着全球政治化的到来的是覆盖全球的“新自由主义”。也使得中国艺术市场不得不转变方向,而就艺术家自身而言,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图景复制再造,而是包含了启蒙主义,民族精神为基础的中国式叙事表达。这个时候,中国画从技法到画面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继承与反叛的精神样貌。而作为画家精神寄托,具有双向隐喻的动物题材显得更加实用。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语言与审美的更替,造就了今天艺术家的思想多元化,复杂化,这是艺术家自身与时代碰撞所产生的影响。

三、艺术特色

纵观古今花鸟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动植物本身构造的写实性描写,另一类是通过动植物表达艺术家自身情感诉求。从隐喻力度的角度上说,后者显然是将人类与动物放到一个相对平等的视角,这种隐喻是双向且复杂的。然而,大多古代花鸟属于前者,也就是更注重动植物本身,及其所处时代赋予的意义。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后,中国古老的传统与认知被打破,自85美术思潮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大量现当代艺术作品大量涌入,同时也催生出大批“新”艺术家,开始逐步脱离政治与观念的束缚。对于他们来说,急切的打破传统是首要的,那么背离传统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画面根本颠覆传统中国画,将过去画家不会选择的题材组合,不会使用的颜色大量运用,再引入西画的构图,糅合所有新知识新画法。

以“85”美术新思潮的新工笔花鸟画家徐累为例,其极具特色的“马”类主题绘画深受人们喜爱,而此马非彼马,虽兼具马的形状结构,但并非单纯的表现马之俊美或威武,而是不吝笔墨在颜色构图上下功夫,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取用了很多西方艺术家,受他们的影响在画中也加入了西画的构图,以他2006年与2009年所做《念奴娇》《游城》为例,画面中十分具有特色的45度角绘画,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屏风画,画面极具现代感又不失东方味道。而在颜色选用中,也大量使用冷色调色彩,表达其对艺术人生的严肃思考。

再次细看他的绘画,在强烈的明暗衬托下,大量光线的聚焦,使画面呈现出来舞台效果,更加凸显出绘画的主题。

如徐累一般的画家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时至今日,这批中国画花鸟画家也以“新工笔”画家自居,而这个“新”我认为重心就是在对动物的不同解读,从而形成不同的绘画特色。

四、艺术价值

古今之间,画家使用隐喻的手法不在少数,直到今天,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越来越多,究其背后,有社会背景的成因,有思想冲击的影响,更有个体表达的欲望。人类与动物正因无法对话,所以在人类的对动物绘画表达中一定掺杂了自我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新花鸟画的灵魂所在。时代更迭,相对于六七十年代讲求集体与付出的时代,今时今日,个人感受欲望与付出奉献相互冲击,人们思维多元,审美不尽相同,这时,再去追求集体意识显然是十分困难。有利有弊的是,发展就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分裂,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和大量的信息也在挑战人们的生活认知底线。

包华石曾提出,艺术品的三个层面理论,指从表面层面、批评层面、措辞层面三个层面来探讨艺术品。表面层面指画面或文字直接表达的意思,批评层面则是考察艺术品或文字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意思,而措辞层次是再一次追根溯源,更加客观看待事物,寻找一些社会集团将他们自己的形象投射回大众中。由此可推论,在跨越了最早的表面层面表达后,今天的花鸟绘画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第二及第三个表达层次中。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是由于表面层次的表达在古代尤其是宋及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当时画家的技法是今天我们难以超越的。一直仰观前人也并不符合人的追求,所以从情感和社会现实角度出发,进行更深入的艺术隐喻似乎成为更好的选择。尤其在当今,媒体与社交软件的兴盛,更加大了艺术作品的传播,一件作品可以同时被上千人观赏评论,除了单纯的展示艺术技艺之美好,我想绘画作品加入甚至加大讽刺或严肃的力度意味,也许能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例如:环境保护、和谐相处、关心老人等社会热点话题。画家在绘画是引入的思考也是在向大众传达自己的三观。

总体来说,从古至今的动物题材运用整体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不光表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在动物的基体上加入了拟人化的思考,具有非常的观赏效果同时也具有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实际意义。对笔者来说,也对激发灵感,加深思考有莫大帮助。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信出版社.2016.06第一版

[2]王菡微.《隐喻与视觉:艺术史跨语境研究下的中国书画》.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05第一版

[3]宫崎法子 著 傅彦瑶 译.《中国绘画的深意》.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07第一版

[4]加科·布德 著 李扬 玉钰纯 刘爽 译.《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07

猜你喜欢

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