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路径探析
2020-11-13李荣
李荣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探索学生法治观构建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观念 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的手段和途径单一
随着网络的不断开放和共享,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但当今高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途径仍是学校教学,但除了法学专业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之外,存在获得手段和途径单一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法律专业以外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课程十分有限,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程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学习法律知识,而没有单独开设其他专门的法律课程,并且在其它科目教学中法律相关知识内容的涉及也寥寥可数少之又少。然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一门课程前五章主要讲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只是第六章对法律部分有一个极为简单的梳理,由于法律放在最后一章节,在授课过程中时常因为课时和进度原因不断缩减法律章节的内容,导致非法学专业学生即使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但并不能通过学校授课途径深入学习法律知识,甚至只是停留在对法律概念了解的一个程度。
2.实践教学不够丰富
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各种学生组织、社团极为活跃,但有法律相关的社团及组织并不多,即使存在,成员对于法律知识也并不了解,只是机械性的对12.4法治宣传日和315消费者维权等特殊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同时由于经费资源不足,定期到法庭参加庭审、举办模拟法庭和法律专家讲座等实践活动的次数更是寥寥可数,因此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和模糊的案例,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有待于提升
由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但从教师队伍构建看,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讲授这一课程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是学工部门以及专职辅导员甚至班主任来承担,他们并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大多是查找一些相关案例及视频进行授课,无法透彻具体的解释法律知识,甚至在细微方面会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
(三)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待于增强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法律及法治的宣传不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全民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按照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自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大学生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以及“法律与自身关系”并不清晰,由于没有法治观念及思维模式,因一时冲动打架斗殴致人性命的极端案例、因存在侥幸心理挑战法律底线的个别事例、因不了解法律知识在网络平台上违法违规事件、因恋爱及宿舍问题酿成大错的学生事件多有发生。之所以存在这些悲剧,与家庭与个人性格有密切原因,但究其根本是学生法治观念以及法律意识不够,法治教育不够全面深入。
(四)高校大学生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和意识不高
高校大学生正在积极地融入社会并与社会发生各方面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面临各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但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选择自认倒霉或者以暴制暴,这都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健全的法律知识和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养成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也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选择不了了之和错误报复。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的路径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对于法律知识的培养和法治思维的构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
普遍来看,高校内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因此相关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水平。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关于法律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从而培养高水平法律知识的教师队伍,真正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其次,学校可以聘请从事相关司法工作人员到学校做法律方面兼职教师,并且在教学內容的设置上要与高校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针对性计划,可以结合其自身工作经历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定期法律指导及讲解,解读相关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治观念。最后,加强对全校教师队伍法律知识的培养,法制教育及法治观念的养成需要全方位的教学普及,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或者一位教师的教授,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渐渗透,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等多种途径,全面为学生法制学习提供帮助。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法治观念的养成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创造多种实践方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并给与相应的法律指导。首先,随着网络普及和便利因素,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包括线上课程的分享,线上活动的组织参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全面扩充,对法治活动的广泛参与。其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法律专业教师组成法律宣讲团队,支持校园法律知识社团,专业教师团队可以为学生法律社团提供智慧支撑,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法治建设,切实举办能够影响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相关法治宣传教育类实践活动,例如校园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分析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事件,让大家在参与过程中学法、懂法、用法,强化法治观念;最后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高校应该主动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法制教育,邀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开设宣讲活动,组织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治理环节,亲身体验法治社会的运行治理,积累学生对法治社会的“直接经验”;同时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团队可以走出校园,为社区及相关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了解法律,了解社会维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法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用法。
(三)积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社会以及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这是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和学法守法信心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就要对所有违法事件做到零容忍,要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使得更多的社会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发酵扩散,而这些真实事件的解决落实,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国家的认识,再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法制的公正公平显得越发重要,我们需要让学生相信法律是切实可维护人民正当权利的强硬手段,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法律是能够真正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武器。我们需要通过全方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和信心,真正激发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的主动意识,激励他们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队伍当中,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子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治思维的培育对于全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法治社会的构建以及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青年学子的法治观念的构建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高校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有全面的道德法律素养,具有正确的法律信仰和正确的法治观念,全面塑造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建设的关键一环,推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与构建良好的法治体系,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建设的法治化。
(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高校大学生在结束校园学习之后,终究会正式走入社会,而这些即将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个人法治观念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因此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使其真正的将法律与道德完美结合,将德治与法治了然于心,落实于行,综合运用。尽个人所能维护社会公德,守护法律权威,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切实践行“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前提。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根本任务在于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任务要求不仅需要培养提高高校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其道德法治观念,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遵法,能够真正对法律信仰和认同,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之一。大學生处于青春期,性格特征上容易冲动,遇到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并且欠缺实践经验的积累,容易出现过失性错误,而这样的反面案例也是数不胜数,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弥补大学生群体在专业知识以外的道德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全面传授其法律知识,才能增强其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和鉴别能力,抵制各种诱惑,成为讲规矩、受法律的新时代公民,真正落实促进高校大学生在人格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现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从而使高校学子将法治思维转化为价值规范,形成法治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金项目: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重大项目预先研究课题,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生活化构建,ZJZD19-02。
参考文献:
陈忠平.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