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应论的译文质量控制流程研究
2020-11-13廖涵
廖涵
摘要:本研究剖析文中复句类型和其逻辑结构,探讨英译过程中的顺应,即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意识突显性和顺应动态性。同时,在顺应论视域下,控制和把握译文质量,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信息传递和触发情感共鸣的目的。
关键词:顺应论 译文质量控制 复句英译 翻译策略
一、顺应论
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曾在其《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由于语言拥有的三种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才能让表达者在交流过程中灵活地切换语言。这三种特性相互补充,联系紧密。三者之中,顺應性重要性最为突出,其主要内容包括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过程中意识突显程度及顺应的动态性。
(一) 语言结构的顺应
翻译过程中译者最先实现的应是语言结构的顺应,不仅需要考虑结构层面上能达到语境顺应的所有句子成分,同时需要考虑贴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层面,即从目的语言规范、行文谋篇规则及其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等方面做出选择。
(二)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境关系的顺应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源语与译入语的语境,不仅需要准确传递源语信息,同时也需贴合译入语境,实现语言顺应。语言语境,即指通过联系上下文而形成的语言环境。
(三)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意识突显性就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自主性的发挥程度。译者为完成信息传递,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同源语读者一样的情感共鸣,会做出语言选择和各个层面的顺应。
(四)顺应的动态性
在语言转换中,译者就词汇、结构、句内衔接、篇章连贯之间不断地进行选择以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平衡,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顺应的动态性即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
二、顺应论关照下译文质量控制
译文质量问题一直是翻译的关键,其质量评估离不开翻译标准的衡量。
(一)顺应语言结构使译文句法结构得以归化
顺应目的语言结构得到控制译文质量的首要步骤,笔者为使译文更贴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思维,在实现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顺应基础上把握译文质量。
(二)顺应语境关系使译文语义逻辑得以归化
英译过程中,为实现信息传递,使目的语读者尽量获得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引起共鸣,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句意及语篇内容所架构的语言语境来实现语境顺应。
(三)意识突显加强译文的文化意识得以归化
翻译时,为实现信息传递,同时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同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在此过程中对译文的处理则反映了其意识突显程度。
(四)动态顺应实现译文本土化
一切翻译的过程都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
三、顺应论关照下复句英译质量控制流程
1999年,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完善了语言顺应论。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一)联合复句英译质量控制流程
联合复句类型多样,在翻译此类复句时,需要根据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再灵活处理。
例1:
原文:从图示可以看出,东方民族的思路是螺旋式展开的,如中国人起、承、转、合式的语篇。
译文:From the illustration shown we can see that the ideas of the Eastern people are spiraling, such as Qi, Cheng, Zhuan, He (the four steps of Chinese regulated classic writing: the introduction, the elucidation of the theme, the changing to another viewpoint and the summing up) in Chinese discourse.
该句属于解说复句,作者先总结说明东方民族的思路为螺旋式,接着举例进行具体阐释,其逻辑和句子结构较为清晰。
1)顺应语言结构:翻译时要避免按照汉语的语言结构直译,而是要顺应英语的语言结构。如此一来,顺应译入语的语言结构便成为了翻译过程中保证译文质量的首要步骤。笔者在翻译本句时先音译“起、承、转、合”,将汉语诗文写作的术语通过音译表达出来,随后采用增译法将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及其文化层面的含义加以体现,实现词汇上的顺应。
2)顺应语境关系:为避免译入语读者对译文存在晦涩难懂之处,笔者在基于文化语境顺应和文化输出的目的上运用增译法对“起、承、转、合”进行解释,使上下文更为切合,同时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诗文写作的思维方式,目的语读者读来更为自然。
3)意识突显:在本句音译处理方面,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进行了顺应,体现了较高的意识突显程度,采用增译法保留了中文的语音,同时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及认知,让英文读者了解原文中关于汉语诗文写作专业词汇的含义。
4)动态顺应:顺应性翻译选择的动态性表现在,顺应贯穿于翻译过程的每个阶段和各个层面。在翻译本句时,笔者意识到,汉语多为短句,各分句间因句意而紧密联系,注重意合。所以,权衡汉英两种语言句法上的差异,笔者采用宾语从句及方式状语,同时用“such as”链接英语分句,体现前后两分句之间的总分关系,动态顺应了英语语言句法习惯和语言结构。
(二)多重复句英译质量控制流程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句子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各分句的内在含义和分句间的联系将其体现。因此,剖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就更为重要。
例2:
原文:作者先用拟声词描绘出马车横冲直撞的声音(S1),前面的形容词以及后面的插入语(S2),使读者不仅听到那震耳欲聋的隆隆车声(S3),还立即通过联想感觉到那咄咄逼人的来势(S4)。
译文:The author first uses the onomatopoeia, rattle and clatter, to describe the sound of the carriages rampage. And then, the adjective“wild” and the following parenthesis make the reader not only hear the deafening rumble, but also immediately feel the aggressiveness through associating.
此句为逻辑和层次关系较为复杂的多重复句,要找出句子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关键。S1与S2构成并列复句,两个分句皆是描写当时马车的状态,S3与S4为递进关系。
1)语言结构顺应:译者为了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层面,需要在语音、语法、词汇、主题和谋篇等语言各个方面做出选择。笔者运用分译法,将复句中的 “rattle and clatter” 作为插入语译出,并在译文中加入关联词 “and then” 进行衔接,突出上下分句间的逻辑顺序,增加可读性。
2)语境顺应: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语句顺序,该句并非中文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英文反之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不必在语篇序列差异上进行调整翻译,因此笔者选着直译法将句子层次和分句间的逻辑直接层层递进,依次排列,同时也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
3)意识突显:笔者翻译此复句时,考虑到若将“震耳欲聋”和“咄咄逼人”直译的话,本句会显得拖沓冗长,于是笔者采用意译法,如此一来,译文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信息,同時呈现了生动的画面,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实现翻译目的的能动性。
4)顺应动态性:语境关系与语言选择之间的相互顺应有以下的一个表现:新的语境会产生于为了顺应特定语境而做出的语言选择中。目的语表达习惯中,多通过其衔接作用的词来实现句子和语篇的连贯。因此,笔者用“And then”进行衔接,将前后复句的逻辑关系表露于外,使之更为紧密,画面感及所呈现的语境更加形象生动。
四、总结
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笔者在英译原文中的复句时,深入剖析了其所属的复句类型,句子结构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为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语篇流畅,形成优质译文,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基于顺应论进行译文质量控制,并将其贯穿于每个翻译环节,以实现原文信息最大程度地传递。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8.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张志祥. 语言结构顺应视域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J]. 语言与翻译, 2018(02):51-55.
[4] 王颖频. 动态顺应: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J]. 上海翻译, 2015(04):76-79.
[5] 何自然, 于国栋. 《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 现代外语, 1999(4): 429-435.
[6] 程锋萍,董玉芳. 顺应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匆匆》英译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7(01):75-78.
[7] 马利. 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