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演进及其特征*

2020-11-13黄馨莹解佳龙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德科技人才产学研

黄馨莹 解佳龙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科学技术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韩国在20世纪中后期通过“科技立国”战略迅速崛起,一举创造“汉江奇迹”,成为后起技术强国的典型代表。韩国科技转型的成功离不开以建设大德科技园(由于名称多次变更,以下统称“大德谷”)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举措。大德谷是韩国为振兴国家科技模仿日本筑波科学城而建的科技创新园区,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在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实现了国家教育科研型园区到世界产学研科技园区的华丽转身,也使国家创新能力从引进吸收平稳过渡到自主研发阶段。大德谷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而科技人才政策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厘清韩国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演进脉络并从中凝炼其发展特征,对国内外高科技园区人才政策的创新和完善意义重大。

国外学者对大德谷的研究多围绕区域创新集群的作用效果和特征机制展开。大德谷作为高科技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相互作用。Oh[1]重点分析大德谷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Hwang等[2]探究区域性创新集群政策对大德谷路径创新的影响;Park[3]与 SH[4]等以园区企业为研究对象,前者探究创新集群和核心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后者比较韩国德黑兰谷和大德谷的集群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外,Park[5]等探讨了大德谷生物集群的发展机制;Yoon[6]等研究了大德谷区域创新集群政策特征;Yun[7]等比较了大德谷和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创新实体合作网络。

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因素的邻近性,大德谷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科技创新极具借鉴意义。在国内研究中,张伟峰[8]、王海卉[9]等分别基于创新网络理论和园区发展影响因素揭示大德谷成功经验。处于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大背景中,大德谷的成功与政府规制密不可分。李晓丽[10]从资金支持、战略管理、法律保护、优惠政策角度阐明了韩国政府对于大德谷建设的积极作用;崔松虎[11]等重点分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对大德谷技术转移和研发成果商用化的作用。也有学者将大德谷与其他典型科技园区做对比:赵大宇[12]比较了中关村与大德谷的鼓励政策等10类法规制度;刘芹[13]等基于政策与人才机制比较了中国张江、日本筑波和韩国大德谷三家国家级科技园区,指出大德谷始终将研究环境放到首位。此外,崔松虎[14]和王伟[15]等关于大德谷投融资环境和创新氛围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视角。

已有研究多方位探讨了大德谷的宏观发展,但多停留在单一截面的静态分析,缺少对大德谷纵向变动态势的研判,且针对其人才政策的专项研究几近空白。尽管如此,现有对其它园区科技人才政策的分析亦夯实了研究基础。代表成果:刘忠艳[16]和解佳龙[17]等运用文本计量分析方法,分别针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和中关村、光谷和张江的科技人才政策开展实证分析;谢科范[18]、刘轩[19]、李燕萍[20]等分别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层级回归分析法、共词分析探讨特定科技人才政策的变化趋势和执行效果。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系统梳理大德谷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脉络,构建大德谷科技人才创新活动分析框架,并从创新主体、产学研体系、人才环境、发展动力由“内”至“外”提炼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特征,最后结合园区实践总结其经验启示。

1 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脉络

1.1 大德谷发展概况

大德谷为韩国经济持续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韩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高精尖产业的闪亮名片,同时也是亚洲顶尖的产学研基地,被誉为“世界八大科技园之一”。起初,园区在政府主导下为打造研究人才集群、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而建,2000年出台的《大德研究园区管理法》追加了园区的技术商业化职能。2005年,《大德研究开发特区特别法》通过后,园区正式更名为“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致力打造科研、教育、生产三角点。目前,大德谷已发展成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基地。

大德谷在学业界和产业界拥有重要影响力,机械、新材料等基础科学、国家战略产业和大型复合技术[21]是其重点研究领域。截至2015年底,大德谷共有7所高校与60家科研机构,包括被称为韩国最佳理工大学的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中部最大的国立大学—忠南大学、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等力量雄厚的公共研究机构和以韩国LG研究所为典型代表的尖端企业研究机构;区内企业及机构共获得注册专利授权98663件,代表成果有韩国第一颗科学卫星“阿里郎1号”和为韩国移动通信世界地位的确立做出巨大贡献的CDMA技术;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大德谷有31344名科研人员,而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韩国博士学位研究人员的11.8%。

图1 大德谷演进的三个阶段Fig.1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of Daedeok Technovalley

1.2 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脉络

大德谷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1)人才基础建设期(1973—1992):打造人才队伍雏形。园区自1973年《大德研究院城市建设基本计划》颁布后开始建设,至1992年基本建成。此阶段大德谷是培育国家高科技人才的教育科研型园区,人才政策目标是打造人才集群、凝聚基础研发力量。

在中央政府的搬迁政策指导下,大德谷筹建和引进政府研究机构与公办院校,同时为政府支持的产业建立研发中心。1978年,原子力研究所与忠南大学首批进驻园区;1985年,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在政府资助下创立;1989年,在政府主导下,韩国科学技术院入驻园区。同时,在《技术发展促进法》和先导技术计划等国家R&D计划的推动下,园区加快了基础研发体系建设步伐。1992年,园区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此时区内入驻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超过20家。本阶段大德谷的工业基础薄弱、创新功能单一,园区内部创新环境较为欠缺,人才创新活动以技术消化、吸收、模仿为主。同时,园区内只有科研活动而缺乏工业生产和商业行为,大学、企业、研究院所三类创新主体之间协同较少。

2)产学研体系形成期(1993—2004):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20世纪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韩国经济增长以生产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在国家经济转型驱动下,大德谷在科研教育功能之上追加了技术商业化职能,即由单一教育科研园区转型为产学研并重的创新产业园区。本阶段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旨在打造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

1993年,在韩国政府颁布的《大德科学城行政法》和“高级科学工作者招聘工程”等国家人才计划的影响下,大德谷吸引了国内重要理工大学和大企业研究机构进驻,同时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1997年,韩国情报通信大学在大德谷成立,之后又有4家政府研究机构相继落户。至2000年底,共有超过一万名研究人员、4所大学、40多家政府和民间大型研究机构进驻园区。至此,园区构建起教育研究和产业发展并重的科技人才队伍,孕育了产学研合作体系雏形。产学研合作推动了研发成果商业化,疏通了科研项目从上游研发过渡到中试、下游产业化的通路,这使得科技人才政策开始关注创新活动规范化和成果商业化。2000年9月,韩国政府决定把以科研为中心的科学城扩建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产业园,将其发展成为“韩国硅谷”;2000年12月31日出台的《大德研究园区管理法》新增了研发成果实用化目标;2001年,韩国政府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内容包括增加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实行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同时规定科技委员会作为最高负责部门执掌全国科技创新,总统任其委员长。

这一阶段创新主体间协同性增强,大学向企业、研究机构单向输送科技人才的局面转为三者交流互动。同时,政策对企业关注度的提高带来民间资本的加注,科技创新得到发展。从技术能力看,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逐渐摆脱了对技术模仿的依赖,引进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创新。从创新产出看,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等效应初步显现,2002年,在大德谷从事研究的博士占园区内高级技术人员近三分之一,2004年,园区科技论文占全国近30%。

3)创新集群发展期(2005至今):促进人才创新活动。园区追加了区域创新功能,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开发牵引型创新产业集群。此阶段大德谷科研教育职能与技术、市场、产业有机结合,园区由单一研究开发功能转向包括服务机构、生产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在内的复合创新功能发展,科技人才创新活动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增强,科技人才政策鼓励知识扩散和产学研交流合作,关注人才创新环境和人才对外交流。

2005年,《大德研究开发特区特别法》将“大德谷科技园区”扩区并改名为“大德研究开发特区”,由此形成了以原大德科技园为核心的研发中心和以增加区域为主的工业中心两大部分,这一举措极大推动了研发和产业的发展;同年,“促进研发集群形成和研究成果转化”作为园区具体目标被写进国家法案。园区获批升级和建设目标提升增强了研发和产业的联系,使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2006年,韩国政府制定《第一次研发特区育成综合计划》,规划建设16.5万平米的外国人专用事业区及外国人学校和专用医院;2011年,《第二次研发特区育成综合计划》(2011—2015)颁布实施,计划在2015年将大德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集群并提出未来5年的四大重点发展方向:培育可持续发展型创新产业集群、营造技术开发—创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风险投资环境、强化特区社区、改善企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一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增强了园区内的中介服务力量,保障了成果转化顺利进行,增强了园区的创新文化,也吸引了外国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推动了科技人才对外交流。2005年开始,大德谷与北京中关村、英国曼彻斯特等国外科技园区签订人力及技术交流协定,美国ISIS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加拿大防卫产业体Norsat International、芬兰世界性公共机关VTT的R&D中心先后在大德谷[22]成立,为园区前沿技术发展赋能。

本阶段创新资源高度聚集,人才技术创造能力也进一步提高,知识溢出效应增强。2008年底,园区内研究人员及技术专家有18209人,全年技术转让费为1000亿韩元(约8345万美元),是2005年(520亿韩元)的近两倍。2014年,园区内聚集近45个研究机构和超过100家高科技型公司,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24139人。2015年底,园区拥有科研人员31344名,区内企业及机构共获得注册专利授权98663件,包括21588件国际专利。

图2 大德谷科技人才创新活动Fig.2 Framework of Daedeok Technovalley's Innovation Activities

2 大德谷人才政策演进特征

2.1 强调人才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大德谷科技发展的灵魂。科技人才是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三类创新主体的智力支撑和产学研体系的核心中枢(图2)。大德谷的科技人才政策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和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创新要素流动,如1994年出台的《产业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法》规定,通过建设大学、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与技术信息网络构筑“产学研”合作体制[23]。园区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究成果,甚至是输送研究人才,企业向大学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和资金支持,同时培养企业员工使其向研发人员转化,如园区内企业指派员工到韩国科学技术院等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在科技人才政策牵引下,园区内产学研合作提升到新高度,甚至衍生出新型组织形式。其一,由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负责主要研发活动的校企共建实验室,例如,韩国科学技术院与三星集团联合建设Display Center、SoCium Center,与LG联合建设Polyolepin Materials Research Center[21]。其二,大学和科研院所均建设企业孵化器。这类创新组织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进行尖端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由此推动园区风投创业和保育事业的发展。其三,由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创立,以新技术为基础的风险企业——研究所企业。研究所企业里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两栖人才”极大促进了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突出企业地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企业是产学研体系的核心组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通道,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不断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提高。发展前期,科技人才政策为园区企业“增量”,吸引大企业及其研究机构进驻,减免中小企业的应交税款并鼓励其成立自主研究机构。在园区发展中后期,为了增强园区的商业化功能,科技人才政策给予企业充分的财政支持,引导企业“提质”,鼓励其增强技术研发、推动研究成果商用化。政策对企业的关注本质上是从制度和资金层面为人才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提供支持。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曾规定对通过认定的创业型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援助,减免研发机构衍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费和公共费用,以及允许企业将部分利润用作研发经费。2005—2012年,大德谷创新创业企业的扶持性资金累计1000亿韩元。在科技人才政策的引导下,大德谷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有所提高。截至2017年4月,从研究机构衍生出来的创业企业达400余家,园区各类创业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

2.3 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人才服务平台

科技园区不能仅重视科技发展,还应将居住环境、文化设施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22]。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积极营造包括文化氛围、人才保障、中介服务在内的生活环境和创新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05年大德谷批复升级后,园区在扩建中增加生活和科研用地,2011年颁布的《第二次研发特区育成综合计划》(2011—2015)直接将“改善园区生活环境”列作未来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2005年扩区后总规模达70.2平方公里的园区占地中,科研和教育设施面积、生活区、绿化带依次占47%、10%、43%,在土地利用上实现了功能互补、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空间格局。园区里包括娱乐设施和医疗机构在内的基础配套设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生活便利,鼓励创业的人才激励政策提供了宽松的试错文化和创新创业环境,扶持金融、物流、咨询等各类中介机构的科技政策可以有效满足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

2.4 政府持续助推,为人才活动保驾护航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者,始终对科技人才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第一,为了促进人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政府在早期通过援助资金、专项政策扶持大德谷的关键技术。1993年,韩国政府出资购买了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技术,随后制定有助于该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政策并由韩国情报通信部通盘掌管研发活动,组织三星等领军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第二,主导人才引进活动,提供人才创新保障。大德谷建设初期,政府牵头组织高等院校的迁入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建立,打造人才队伍雏形,之后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发放财政补贴、设立奖助计划等方式吸引人才,解决其生活和科研工作上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措施极大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大德谷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园区产学研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

3 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启示

3.1 发挥人才创新辐射作用

科技人才政策推动了大德谷产(企业)、学(大学)、研(研究机构)创新生态的构建,而三类创新主体科技人才的互动则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金优势、大学的技术优势以及研发机构的实验装备和人才优势,像“粘合剂”一般将技术、市场、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园区创新系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辐射连接作用,使其构建起产学研创新合作的有机桥梁,科技园区人才政策不仅要引导人才交流和知识扩散,同时也要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人才保障水平和中介服务质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2 关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大德谷科技人才政策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开拓性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园区高新技术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借鉴其经验教训,科技园区首先应当实施开放的人才评价与选拔政策,如结合科技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进行选拔和评价;二是出台产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政策,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三是从经费支持和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如加强高等院校的经费支持、引导大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制定长期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等。

3.3 协调人才创新机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是园区的发展动力,在科技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期,大德谷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制定并全盘掌管政策执行;之后政府则强调“要成为服务企业的最好帮手”,鼓励企业参与到各类人才政策中,让“看不见的手”配置创新资源。在科技园区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应当统筹科技人才政策发展,通过执行各类人才政策“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充分调配园区创新资源;之后再逐渐变“主导”为“引导”,让市场机制充分配置资源,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到人才激励、人才开发、人才引进活动中。比如,鼓励领军型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和技术开发。

猜你喜欢

大德科技人才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大德歌·冬景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积微善,成大德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