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民古筝作品研究述评

2020-11-13李传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幻想曲王建民古筝

李传兴

(安徽艺术学院,合肥 230000)

一、研究对象、意义和价值

1.研究对象

古筝起源于春秋时期,是我国的经典民族乐器,虽经几千年的朝代变革,风雨浮沉,但其独特的音声吸引了无数古筝爱好者。在众多专业人士的手里,古筝从最初的单一技法到如今的多种技法融合,古筝艺术得到了创新,正在以欣欣向荣的风貌蓬勃发展。王建民作为一名中国音乐作曲家,他谱写了大量各种题材的中国音乐作品,其中,古筝音乐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如:《幻想曲》《长相思》《枫桥夜泊》《莲花谣》《戏韵》《西域随想》《禅歌》等,作品的创作源泉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民族音乐的热爱。他通过自己的独特见解,将原始音乐素材变换成自己需要的音乐材料进行创作。此外,他不仅善于提炼音乐素材,还具有超前的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大多蕴藏着浓浓的民族底蕴和传统文化的身影,细细聆听,又具有现代化元素。从艺术手法上看,他的古筝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方式,又融合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古筝演奏技术、创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视角与思维,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王建民的众多古筝作品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核要,又很好地吸取新的养分和新的作曲手法,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

2.研究意义及价值

王建民创作的古筝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当前的时代发展面貌,因此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也尤为深厚,为此,笔者就时代意义角度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王建民主张“可听性”与“创新性”共存的音乐特点,既讲究音色、音高、结构、演奏技术的创新,又不失曲调传统的特色,更不会曲高和寡。他在创作古筝作品时精雕细琢,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他既吸取古筝的传统特点,又汲取当代古筝的发展要素。他的作品大大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体创新能力,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王建民的古筝作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代中国传统美学首要关注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讲的是无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通过演奏或聆听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实现生命的升华,并能够让心灵与自然进行和谐的沟通。

第三,王建民的古筝作品从侧面提高了审美的认识。在王建民的古筝作品当中往往可以发现其遵循的美学原则与规律,这可以培养演奏家、教育家、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并且对培养人的感情,净化人的思想也具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王建民古筝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其作品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其创新过程中几部重要作品,最后总结王建民古筝演奏技法的变化,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艺术和古典音乐的发展,增加世界的认同感。

二、王建民古筝作品的艺术特点

王建民古筝作品在创作领域上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其创作的古筝作品大都从中国诗词吸取养分或从民族音乐中提炼素材,作曲手法采用民族特色和现代音乐创作手段相统一,达到音乐性、人文性与文学相互融合。他在尊重传统意境的基础上,借鉴古筝乐曲多感官地丰富作品意境,其演奏手法兼具传统性和现代化,结合中西方演奏技巧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情绪刻画和人物刻画更加饱满。细细品味,其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凝聚世界音乐共识,使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音乐园林。

1.浓郁的民族特色

王建民在古筝作品创作中十分重视音乐的民族性,在他创作的古筝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情,如《戏韵》《西域随想》等作品。还有部分古筝作品的创作都以唐诗宋词为基本素材,如《长相思》《枫桥夜泊》《莲花谣》等,这些作品音乐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刻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融入诗人的情感,使诗词以音乐的方式进行传播。其创作的曲调也多采用昆曲、民歌、京剧等多种民族乐调,融入中国地域风情,符合中国听众自古以来的审美标准,亦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江南小巷、西域美景、西南山村等常见的民族地域特色。其作品以全新的音乐形式还原民族风貌,展现民族风情与气质。他认为民族音乐无论如何创新,都离不开它生长的那片民族土壤,要想让音乐立足于世界,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才能使作品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充分展现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2.丰富的音乐色彩

王建民在创作古筝作品时,融入了丰富的音乐色彩。他在关注合声、定弦、节奏、调性的同时,也注重作品的音色,他试图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方法,改变古筝作品的音色,使音乐更具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和厚度感。他强调音色的饱满,在演奏他的作品过程中需要刚柔并济,高音时声音明亮,心情动荡,低音时声音微弱,细腻平滑。重而不混,清而不腻,高音不尖锐,低音不虚,音量适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因此,他的作品兼具阳春白雪的“雅”与下里巴人的“俗”,既有优美的音色也有通俗的调子,且在演奏过程中,从不同的方位观众所听到的音色各不相同,为古筝作品的演奏增添了一份乐趣。

王建民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总是不断地摸索着作品中“传统”与“可创新”之间的比重。只有二者能够进行完美的搭配,才能使作品不仅有动人旋律,还能够从侧面体现出作品所具有的创新效果,这是王建民古筝作品梦想的追求。因为作品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聆听这个时代大众的心声并符合大众的审美才是重中之重,另外王建民对于固定乐思的使用,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一方面受到简约派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古筝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弹拨乐器所具有的独特演奏魅力即“韵味”与“流畅”的完美结合,因此他的古筝作品往往本身线条感较为简单清晰却不缺乏深度内涵。正如《幻想曲》《戏韵》等作品中贯穿的固定乐思所带来的内敛、统一的美感,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浮夸的形式之美。综上,王建民古筝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犹如标杆一样屹立于当代的古筝领域,他的古筝作品不仅为民族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也充分展现了古筝的韵味和内敛的美感,具有较高的聆听价值。

3.丰富的美感

王建民的古筝作品都带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感。王建民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总是不断地摸索着作品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他的作品不仅有动人的旋律,还能够从侧面体现出作品所具有的创新效果,这是王建民古筝作品创作理念之一,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作品的创作技法、演奏技法娴熟,但更追求符合这个时代大众的声音和审美,因此王建民的古筝作品使人们对美学观念的关注起着促进的作用。

三、王建民古筝作品的发展过程

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古筝到现代古筝的完美转型。其中《长相思》是王建民根据李白的同名诗《长相思》创作而成。在《长相思》之前他的作品均采用传统调式和演奏技巧,在古筝曲《长相思》中,他采用全新的定弦方法,运用了西方织体的演奏形式,采用不同循序交替排列的定弦方法,刻画了一个怀着相思之苦、怀才不遇的旅人形象。因此《长相思》是其古筝作品转型的代表作。其筝曲总体节奏自由、情绪饱满,变化力度较大。王建民在2004年《 第三二胡狂想曲》一文中对自己的定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该文确立了传统古筝方法的地位,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并在传统定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现代定弦的创新思路,对激发古筝的表现潜力具有促进作用[1]。

在《长相思》取得成功后,王建民在古筝领域又接连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在2011年创作了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素材取自唐代诗人张继的一篇诗词谱。《枫桥夜泊》融合了昆区、丝竹以及江苏民俗的曲调风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幅夜晚泊船的景象,听者会在曲调中听见江枫、渔火的愁与思念。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建民对闵惠芬作品的解读,在《情·深·意·长——闵惠芬印象》一文中他高度赞扬了闵惠芬演奏的乐曲,认为正是她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作品才会如此独具韵味、奔放自如,并引以为鉴,将情深意长以及民族文化深深融入自己作品的创作中[2],同时加入现代化元素,使筝曲中流淌的文化贯彻古今。

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建民教授在2018年发表的《民族民间音乐与多重认同的场景性表达》以当代现实场景中的民族音乐实践为个案,证明了民间音乐在面临不同场景时所表现出的文化认同具有多样化,强调了民族音乐与文化的认同应放置在田野的场景中,从不同民族的乐曲和音乐实践的细节出发去展现。作曲家王建民创作《西域随想》《幻想曲》《湘舞》等作品,采用了民族音乐素材,收集了民间艺人的常用曲调,其创作采用现代化的音乐结构,具有浓郁的新疆气息,在演奏上运用较有特色的复合节拍,交替节奏,展现了我国的多地区风貌[3]。

《戏韵》是王建民综合现代演奏技巧而创作的古筝曲,具有强烈的现代化元素,展现了王建民跟随人类发展的创作理念,其采用了传统古筝定弦无法做到的人工调试定弦,运用多调式的连环排列方法,丰富了曲调的色彩和音色音响的表现。此时回看其往期作品,其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的对比明显,王建民的古筝作品彻底改变了传统古筝创作模式,并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民族音乐不仅是传统音乐发展和实现理论突破的根本,也是将民族音乐与人类学和社会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的结论,强调了民族音乐也应跟随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脚步进行不断地创新[4]。

1.古筝领域开山之作《幻想曲》

王建民在2014年发表的《谱民族新韵 抒中华情怀〈第一二胡狂想曲〉创作回顾与回想》创作回忆录一文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创作准备和创作手段,再次提出了民族音乐的创作要思潮活跃,并引入新的技法才能谱写民族新韵,抒发中华情怀。随后他创作出了《幻想曲》[5]。王建民先生的《幻想曲》曲调耐人回味,集中表现了王建民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的演奏技法,对于研究王建民古筝作品的发展历程有很大帮助。

王建民创作《幻想曲》时仍偏爱民族性的曲调。在他的幻想曲类型的作品中,听众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特点。《幻想曲》以一个“苗族飞歌”核心音调为基础,融入传统音乐的特色及现代音乐特点,并遵循了唐代大曲的散-慢-中-快-散渐变原则,音调设计上采用梅西安常用“人工音阶”模式,打破传统的五度定弦模式,这也是王建民追求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平衡的集中表现。弦序排列如下:

《幻想曲》以“幻想”为标题,没有特定的标题性意义,能给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听众在聆听时,眼前浮现出静谧的早晨、少女的歌声等美好意象。以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为素材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幻想曲》的结构上第一段采用递进式,通过控制声音的力度,使声音呈现出由弱渐强,由远渐进,使听众的情绪由平静逐渐高涨,音色连接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二段快板部分[6]。通过节奏、音色、音域等因素的强烈对比,极大地渲染了乐曲的感染力和氛围,从侧面描绘了少女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调性变化自然,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感和节奏感。最后一段采用广板的写法,使音乐上升到全曲的最高潮,将听众的情绪燃至最高点,然后以一个简单的音调收尾,作品意味深长,回味隽永。整体来看,《幻想曲》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给人以铜锣击打的音乐效果,融合了中国西南民族特色和西方演奏技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王建民在创作新的古筝音色的同时,不会追求特别极端的音色,他的《幻想曲》作品都涵盖了古筝的传统的曲调技巧,格外注意曲调音色的细节部分,这为他创作的作品增加了活力。他认为所有古筝的作曲都要围绕古筝民族特色的曲调,失去核心的曲调,是没有意义的。相比21世纪古筝作品的音调、结构发生大创新的同时,随着作曲家们综合西方古筝作曲的曲调特征,也没有丢掉古筝曲调的艺术核心,这也验证了一个好的古筝作品是不能丢掉其中的核心艺术[7]。

四、王建民古筝演奏技法的变化

1.定弦的创新

定弦是古筝作品中常见的演奏方式。定弦是指通过将空弦音调到一定的音的高度,从而达到不同的演奏效果。在王建民古筝作品中定弦是一大艺术特色,自古筝艺术创立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古筝的弦制也经历了风格迥异的发展历程。在魏晋时代,古筝以宫、商、角、徵、羽等五音定弦,并沿袭至今。在宋朝,雅乐一般采用12律定弦。到了清朝,定弦采用十四弦筝和七声音阶定弦。到了现代古筝定弦大多采用五声调式音阶排列和七声调式音阶排列。

在王建民的古筝作品中,前期作品以传统定弦为主,中期及后期王建民对定弦加以创新,自《长相思》后大部分作品均突破了传统古筝定弦方式,采用五声七调两种音阶相融合的传统古筝演奏方式,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造。

《长相思》弦序:

《戏韵》弦序:

王建民作品中的定弦,既遵循五声定弦的原则,又设计出与传统定弦不同的音阶排列方式,通过改变调号制作不同的音列排列方式,在基础调性调式上融合分解出其他多种调式,使音乐呈现色彩斑斓的效果。他的音阶在民族调性的基础上还加入西方大小调的音乐元素,能营造出不同色彩的音阶特色,使得音色本身层次丰富,细细品味,意蕴深长。

2.新的演奏技法

在演奏技术上王建民也有所变化,从遵循传统演奏技法到中西方技法结合,从开始的坚持传统到现在主张中西合璧,王建民突破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术,借鉴了西方乐曲演奏技术,从而创造出了既有民族特点又能融合于世界音乐的新的演奏技术。在创作古筝作品中,王建民喜欢选用散板、行板以及广板,将音乐旋律建立在传统的五声七调上,使旋律与定弦自然地融为一体,并一再突出民族特色,使用弹指、泛音、点指、夹弹、提弹等传统演奏技巧,通过控制手指按压筝弦的力度,控制筝弦的压力和张力,改变音色和余音,营造安静或激昂的氛围,并辅以刮奏,为筝曲的情绪表达加以点缀,“拍击琴板”、“握拳扣击琴板”“掌击琴弦低音区”“掌击弦”等技法,诠释了古筝打击乐效果的音色特质[7]。另外其演奏技术借鉴西方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术,运用手指独立,高抬手、双音等演奏技巧,使演奏的乐曲具有平稳而又均匀的颤音,扩大了传统古筝音域的跨度范围,加深了音型的贯穿,融合和声增强音色的层次感。双音技巧中的大小调连奏,也丰富了演奏情感,使音乐听起来行云流水的同时又具有跨度,给人不同的音乐体验。王建民对新的演奏方法的不断探索,使中西方演奏技术得以结合,赋予了古筝新的活力,使古筝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诠释出了古筝音乐的内涵,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个性化的音响效果,使其不仅仅是属于民族的音乐,而且还是世界的音乐。

五、结语

流行乐器的兴起始终无法撼动古筝等传统乐器在乐器领域的地位,他们在无数的传承者手中不断地融合和创新,以全新的面貌影响着世界音乐。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给听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本文通过对王建民古筝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展现了王建民超前的创作理念、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他内心深处对传统音乐的眷恋,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音乐人的非凡才能。在他的影响下,我国的古筝艺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开始与世界音乐接轨,逐渐实现了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相平衡的美学旨趣,完成由“文”到“质”的转变,他的古筝作品也为民族音乐的创新树立了榜样,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其他民乐传承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思路,同时也通过音乐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幻想曲王建民古筝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桑科草原幻想曲
红碱淖在思念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圪梁梁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长发幻想曲
王建民:羊大为美 知行合一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