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耦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GIS专业为例

2020-11-13杜福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供给样本

杜福光

供需耦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GIS专业为例

杜福光

(唐山师范学院 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从供给侧与需求侧角度出发,基于河北省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招聘简章,归纳提炼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在问卷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构建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量表,从供需两端获取河北省五所高校GIS专业大学生及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进而剖析不同结构模型影响因子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度,提出GIS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结构优化与提升策略。

供需耦合;就业能力;结构优化;GIS专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直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几年,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同应用领域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高校GIS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在就业市场多元化发展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研究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优化提升,对于高校、学生自身及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能够合理引导GIS学科建设与发展,使之有效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很多人将其归因为高校的扩招,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也招不到理想的人才[2]。这就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种“供需不平衡”不断扩大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3]。国内诸多学者在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方面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程玮利用统计数据提炼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综合这些因素总结得出专业设置、职业规划、评价激励、校园文化、教学能力五个方面的影响最为关键[4]。赵军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力进行了分析,提出身心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应聘素养、专业水平、社会能力和文化成绩[5]。黄玲、杨鹏辉从工作态度与合作能力、生涯规划管理与学习进取能力、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三大方面来评价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工作态度与合作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的部分指标影响程度最大[6]。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根据供给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需求端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两方面分析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组成要素,确定了影响因子,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基于此,设计编制河北省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方法,对提炼的二级指标用影响程度的大小作为评价依据,按照影响非常小、影响小、一般、影响大、影响非常大五个级别,分别对应赋分1~5分,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层面展开调查研究,以分析供给两端对于能力结构组成要素的重视程度。

供给侧样本:选取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石家庄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共五所院校的2019届GIS专业毕业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通过联系招生部门、教师或学生等方式,利用网络问卷形式,对各高校GIS专业毕业班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网络问卷有效期为一周,收集到问卷共248份,经统计处理剔除重复率超过5%及有明显反映偏向的不合格问卷11份,共收集到有效统计样本237份,样本有效率95.56%。

需求侧样本:选取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测新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廊坊华图数据有限公司、唐山达意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对GIS专业有较大需求的用人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发放网络问卷。回收样本数量125份,未发现不合格样本,样本有效率100%。

二、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1. 供给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选取的河北省五所高校近三年专业培养方案,能够提炼出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组成,将客观真实地反映GIS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

为提炼培养方案中就业能力结构要素构成,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支持下,将获取的24份培养方案进行编码分析和建模,同时将培养方案文本导入软件中,利用检索、加工、提取、分析等步骤对词频进行分析[7]。在分析过程中,尽量采用培养方案中的原文作为知识标签,经过分析发现,词汇频次由高到低出现的词语依次是:实践能力(24)、创新能力/精神(21)、基础知识(20)、专业知识(18)、专业技能(18)、基本技能(16)、综合素质(16)、社会经济(13)、行业发展需要(12)、专业素养(10)、团队合作(8)、可持续发展能力(6)、人际交往(5)、沟通表达(3)、职业道德(3)、组织能力(3)、身心健康(2)、适应能力(2)。

由统计的频次可见,河北省GIS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关注的是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它依次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但在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职业道德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各高校的关注程度不高,重视不够。

在NVivo11.0软件中继续对以上词汇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对各词汇范畴之间关系进行深度分析与提炼,总结得出以下几个类别,如表1所示。

表1 聚类分析后的词汇范畴类别

通过对以上类别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五个主范畴,即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素质结构(包括综合素质、身心健康)、内部因素(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与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要)。

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基于供给侧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角模型。此外,外部因素是关系到整个GIS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对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提出了新要求,是一个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内部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产生的内部驱动因素。该三角模型基于GIS专业人才的供给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得出,更能够体现供给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组成。

2. 需求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需求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主要依据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中的相关词汇提炼总结后进行构建。本研究利用Python网络爬虫工具,针对网络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就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布的有关GIS专业招聘简章等信息进行爬取。将获取到的词汇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支持下进行提取分析。

词汇频次较高的词有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数据库、WebGIS、Java、技术支持、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此外,还出现了如抗压能力、加班出差等词汇。

经过分析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专业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以外,对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也比较关注。对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关注则不多。对GIS专业来说,市场更为关注的还是专业技能,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比综合素质要求的程度更为明显。

通过软件的聚类分析,归纳形成了以下几个类别,如表2所示。

表2 聚类分析后的词汇范畴类别

对以上类别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五个主范畴,即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力结构(包括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及办公软件等)、素质结构(包括个人基本素质、身心素质)、外显因素(包括学校背景、获得证书、荣誉、英语水平等)与内在因素(包括上进心、能力提升)。

由此可见,知识是大学生从事GIS行业的基础与保障,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前提。此外,由于GIS行业具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特点,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毕业生能否胜任某一业务岗位,因此,基于需求端的用人单位视角,可归纳提炼出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侧GIS专业大学生能力结构模型。

3. 供需耦合的能力结构模型差异性分析

从以上两端对比可以发现,归纳提炼的模型均由“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要素组成。但二者又有明显差异,也体现了供需两端在GIS专业人才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从供给侧角度来讲,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发展为方向,更为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从需求侧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是以是否符合该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以胜任为方向,更为关注的是大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认同感以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学者研究思路不同,本研究提出的能力结构模型所用到的是数据为人才培养的供给端——高校培养方案与需求端——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大数据,经分析提炼,得到更加贴合于供给端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与需求端对毕业生的任职资格需求特点。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选取供给端18个变量作为评价指标(表1);选取需求端34个变量作为评价指标(表2),按照前文方法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相应数据。

1. 样本统计与检验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见式1。

其中,代表可信度;代表尺度中项目的数目;i2代表所有访问者在项目之分数的变异数(=1,2,…);t2代表所有访问者在总分的变异数(=1,2,…),总分是指该受访者在各项目上分数的总和。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信度检验值

结果显示,供给端与需求端一级类别中七个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2. 因子条件检验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效度检验值,如表4所示。

表4 KMO和Bartlett检验值

一般来说,KMO统计值大于0.9时效果最佳。由表4可知,供给端与需求端的KMO值分别为0.929、0.919,均大于0.9,说明因子分析操作是可行的。求得的球形检验统计值Sig均为0,远小于0.05,进一步体现了因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3. 因子提取

将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导入SPSS20.0中,利用降维模块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抽取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得到就业能力影响要素的主成分。为进一步得到更为详细的分析结果,对样本进行因子的正交旋转分析,输出得到旋转后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最后得出因子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提取的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02%、70.23%,包含了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供给端数据经降维后的主成分为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归属类别分别为7专业知识与技能、6基本知识与技能、1个人基本素质。需求端数据经降维后的主成分为软件开发、WebGIS、工作经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归属类别为4专业知识与技能、3职业认同、5通用能力三个方面。

4. 综合评价函数与影响度得分

为了更准确反映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各要素的影响因素,需要进行因子分析,求出综合影响度。通过有效样本分别分析得出供需两端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出各因子得分,见式2。

其中,、为评价指标数;为当前成分的评价因子的得分系数;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均值;为当前因子得分。、分别代表当前因子及评价指标的序号。

由公式可得供给端第1主成分(7)=4.55,第2主成分(6)=4.23,第3主成分(1)=3.98;需求端第1主成分(4)=4.34,第2主成分(3)=4.21,第3主成分(5)=3.67。

利用因子分析结果中每一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分别得出供需两端总体影响度I[8],表达式为:

1=0.332(7)+0.344(6)+0.27(1)=4.04;

2=0.321(4)+0.287(3)+0.27(5)=3.59。

其中1为供给端总体影响度,2为需求端总体影响度。由此可见,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程度供给端要明显大于需求端。

根据提取的供需两端的3个成分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得出各因子的权重,同时对样本数据进行影响度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成分因子相对权重与影响度

通过分析发现,在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中,供给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度最大,其次是基本知识与技能,最后是个人基本素质,各自所占权重分别占到了34.97%、33.47%、31.56%。需求端: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度最大,其次是通用能力,最后是职业认同,各自所占权重分别占到了40.67%、30.48%、28.85%。

四、结论与建议

图1 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框架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论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校与用人单位二者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寻找与实现供需两端平衡。据此提出基于供需耦合视角下的河北省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供给端各高校的GIS专业人才培养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与GIS最新技术的发展前沿,深入调研社会需求,做到培养方案逐年更新,不断适应新技术、新方法对GIS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才能做到供给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与有效匹配。

其次,高校制定的GIS人才培养目标应以GIS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充分调研企业用人需求为前提,在重视GIS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通过专业竞赛、游学访学、科研创新项目、专业实习等途径,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此外,在教育部三级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其各项要求指标逐一比对、细化落实,从而培养多元化、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

再次,高校的课程设置是GIS专业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充分调研社会与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项技能训练,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根据用人单位招聘简章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数据库、WebGIS、Java、技术支持等占比较高。经问卷调查后发现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经验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用人单位重点需求的要素,这也反映了GIS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与经验逐渐成为GIS人才所必备的一种技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培养的GIS专业大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校应积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开发实践训练、开展开发竞赛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最后,GIS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实践技能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用人单位招聘时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的要求。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企业课堂”“专家课堂”等多种途径,做好专业实践环节的开展与实施,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GIS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 王卫红,甘泉,揣力,等.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GIS本科人才培养[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9):53-54.

[2] 彭拥军.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若干真假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01-105.

[3] 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7(3):85-88.

[4] 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7,33(7):98- 105.

[5] 赵军.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力实证研究——以成功就业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2): 119-123.

[6] 黄玲,杨鹏辉.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大学生就业力构成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2):5-10.

[7] 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37-38.

[8] 林龙飞,黄光辉,王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1):39-43.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Coupling: 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 GIS Major

DU Fu-gu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 side and the demand side, the structure model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GIS majors is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GIS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cruitment guide of the employer in Hebei Provinc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build employment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scale. The survey data of GIS major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sides of supply and dem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 factors on the employability structure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GIS maj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tructure are proposed.

supply and demand coupling; employabilit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GIS major

G649.21

A

1009-9115(2020)05-0151-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5.028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科研合作项目(JRSHZ-2019-02105)

2020-03-23

2020-09-01

杜福光(1983-),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GIS与遥感。

(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供给样本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规划·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