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观察与护理应用体会
2020-11-13蒋志群
蒋志群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1],一般头围小于33 cm,体质量低于2.5 kg,其器官功能、适应能力均不如足月儿[2]。目前应用重力喂养对其作辅助干预居多,可在保证患儿喂养安全性的同时加快其恢复速度[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于2017年01月18日~2019年08月05日收诊的早产儿,总计入组82例,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中,女17例,男24例;胎龄31~37周,平均(34.86±1.42)周;对照组中,女16例,男25例;胎龄32~37周,平均为(34.73±1.45)周。比较以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不明显。纳入标准:(1)早产儿脏器功能均正常。(2)82例早产儿家长已知情同意,且其临床资料均齐全,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消化道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鼻饲喂养:胃液回抽结束,确定胃液有无残余,打折胃管末端,与注射器连接,打折处松开后再缓慢注入一定量的乳液,注入完成温开水(1 mL)注入处理[4],固定胃管末端后,结束操作。
1.2.2 观察组
重力喂养:(1)喂养前护理,评估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及病情进展,耐心为其家长讲解重力鼻饲的目的、用法、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后需嘱咐患儿母亲每日挤奶,供患儿食用。(2)喂养时护理,检查胃管刻度再行有效胃液回抽,乳液残余确定后作胃管检查,应用温开水(0.5~1 mL)冲管。分离注射器活塞,连接胃管末端与注射器,注入一定量乳液并吊于暖箱顶端,维持适宜的重力喂养高度,固定好。密切观察其奶液流动状况,及时调节流动不良的情况。最后妥善固定胃管,予以患儿右侧卧位。(3)喂养次数,严格遵从“多餐少食”原则,早产儿体重为1.5~2 kg时,每日喂养十二次,每隔两小时喂养一次;而当早产儿体重为2~2.5 kg时,则每日喂养八次,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5]。(4)喂养后护理,医护人员每日称量早产儿的体重一次,记录数据并作有效评估,以及时为患儿补充缺失营养,包括早产配方奶、母乳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2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长、达全胃肠营养时长、胃管留置时长、出生体重恢复时长,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上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上用“”的方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比较2组喂养情况
观察组干预后的住院时长(11.37±1.71)d、达全胃肠营养时长(9.85±1.02)d、胃管留置时长(4.19±0.34)d、出生体重恢复时长(5.42±0.53)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喂养情况(,d)
表1 对比2组喂养情况(,d)
组别 住院时长 达全胃肠营养时长 胃管留置时长 出生体重恢复时长观察组(例数=41) 11.37±1.71 9.85±1.02 4.19±0.34 5.42±0.53对照组(例数=41) 18.38±2.42 15.38±2.27 6.75±0.63 9.47±1.05 t 15.148 14.228 22.897 22.0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并发症情况[n(%)]
3 讨 论
早产儿发生原因主要与产妇意外受伤、激烈情感波动、急性传染病、贫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胎盘早期剥离、妊高症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营养缺乏、吞咽能力弱、呼吸暂停、感染抵抗力弱、体温过高、消化功能差、吸收功能差等。以往采用传统鼻饲喂养方法对早产儿进行辅助治疗居多,虽可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但易造成患儿肺阻力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6],同时会导致患儿出现呕、恶心、胃出血等并发症问题,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现如今随着护理理念更新、临床研究进展,应用重力喂养对早产儿进行护理干预更为广泛,可在基于“温馨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通过喂养前、喂养时、喂养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方式,减少早产儿残奶、溢奶问题,加快早产儿的肠胃吸收与消化,提升早产儿的肠蠕动,减轻早产儿的肠胃负担[7],效果显著。如文中结果所示,观察组干预后的住院时长、达全胃肠营养时长、胃管留置时长、出生体重恢复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比较可知,重力喂养在早产儿治疗中的效果较传统鼻饲喂养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治疗期间应用重力喂养,可对早产儿的康复进展进行加快,并对早产儿的体质进行改善,应用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