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合唱团发展新启示
——观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心声·线上音乐会”有感
2020-11-13陈绣洁
陈绣洁
2020年4月29日晚,一场特殊的合唱音乐会在“B站”—当前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潮流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之一的“哔哩哔哩”以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音乐会的主角是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该团自2015年起创办“心声”系列音乐会,并于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已持续多年。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我国,冲击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让很多的计划停摆,当然也包括了无数的演出活动。为了使音乐会的传统得到延续,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便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选取前五季音乐会中最具代表性的20首作品进行回放,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线上音乐会。
音乐会当晚,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苏严惠老师立刻变身人气“阿婆主”(UP主,网友对主播的昵称),在线观众纷纷以“666”“冲鸭”“华合V5!”等网络流行用语刷起了弹幕,使得这场云端音乐会的观众隔着屏幕也能实时互动。随着不同时期作品演唱的回放,弹幕中新老团员、合唱团粉丝们的回忆感、幸福感几乎要满屏溢出,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久违的合唱排练和演出的想念。据微信公众号“小虫合唱”的数据统计,直播当晚,音乐会线上观众接近2万人,之后的节目回放也有将近2000次的点击量,可以说相当有人气!
特殊时期的线上音乐会,除了是对久宅家中的合唱爱好者的一种慰藉之外,对于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本身与更多的合唱同人来说,也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考。
别样音乐会,回首来时路
合唱人都知道,一个优秀合唱团的发展,最难的不是建立,而是坚持—坚持一直向前的动力,坚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专业与艺术水准的高度。与此同时,需要坚持的不单是个体,更是数十人的集体。如果没有演出和比赛不停的激励,合唱团很容易因懈怠陷入发展平台期;如果不是指挥、艺术总监等团队核心的坚持和付出,再好的合唱团恐怕也很难摆脱止步不前的命运。本次“心声”线上音乐会的曲目,是过往五季“心声音乐会”的集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近五年的成长轨迹,这是该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的第六个五年,也是其走向世界、蜚声国际的五年。
音乐会的前两首曲目是宗教作品,演出于“心声音乐会”第二季,分别是匈牙利作曲家米克洛斯·柯查尔(Miklós Kocsár)的《圣母经》(Salve Regina)和拉温特·格永格耶斯(Levente Gyöngyösi)的《赞美我主》(Laudate Dominum)。两首作品均创作于21世纪,虽同为圣乐作品却风格各异。《圣母经》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复调手法,“华合”女生们在演唱中把握住了作品的风格,音色高度统一、纯净饱满,低声部表现尤为突出,衬托出整首作品的庄严神圣。而另一首《赞美我主》的风格则热烈得多,这首作品是根据《圣经》旧约《诗篇148》第1—3节内容而作,经文中写道: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从天上、高处赞美祂!众使者、诸军、日头、月亮、星宿,连天和水都要赞美祂!这是一种呼喊式、宣告式的称颂,声部间此起彼伏,带来了丰富的层次感,轻快的速度和节奏、力度的错落变化为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加速的结束段,稍不控制就会如脱缰的快马,而指挥的淡定驾驭,让这奔腾的赞美声在进行到极致后戛然而止,听众不禁心潮澎湃!这是“华合”参加世界合唱比赛的首秀作品。圣乐作品在西方合唱作品中占比最大,也是中国当代合唱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朝圣方向。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圣乐组别大奖往往由西方国家参赛队伍包揽,但在2015年“希腊KALAMATA国际合唱比赛”和“西班牙卡莱亚国际合唱比赛”中,首次出征国际比赛的“华合”便一举以最高分夺取圣乐组金奖。以中国人的声音和理解,演绎西方圣乐作品并获得高度肯定,着实不易,想必背后下了不少的功夫。
现代合唱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大胆前卫,往往伴随着多样的调式调性和复杂的织体结构,而且作品植入了作曲家赋予的独特思维,驾驭它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求合唱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艺术处理上进行个性化表达,其难度让很多团队望而却步。“心声音乐会”第一季中,“华合”演绎了斯洛文尼亚先锋作曲家洛耶兹·莱彼茨(Lojze Lebic)的作品《冬》(Zima),这是一首具有东方文学色彩的西方现代合唱作品。作曲家使用先锋音乐的创作手法,表达对描述冬天的日本俳句意境的理解,以此表达对时间飞逝的感慨和对冬日、对大自然的敬畏。作者对演唱音响效果要求极高,甚至把自己对作品演唱的要求仔细地标注到谱面上(见图1),五个段落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手法,但这些似乎都被指挥苏严惠老师的双手和团员们牢牢地掌握—段落间的音色对比,乐句间的气息把控,快速清晰的吐字,情绪的递进,甚至把观众的心跳都拿捏得严丝合缝。如此高难度的作品,从弹幕间,就能感受到“华合”老团员们对这首《冬》的难忘!以上几首外国作品的演唱,不仅展现了“华合”的技术实力,更是体现了团队发展理念的国际高度。
登上越多的国际舞台,就越想把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带给世界,这是每一个中国合唱人迫切的心愿,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亦是如此。每一次踏足国际合唱比赛舞台,他们总以为世界带去中国的合唱作品为使命担当,当中包括多元风格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作品。近年来,“华合”不仅携手刘晓耕、曹光平、甘霖等资深作曲家,演绎他们所创作的多元化中国民族风格作品,如音乐会中播放的曹光平的《卓鲁—西藏牧歌》、刘晓耕的《撒里罗》等;还连续三年作为主办方,于每年4月“心声音乐会”前夕,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中国合唱新作品创作与推广研讨会”,不仅为潘行紫旻、曹冠玉、刘晔、夏炎彬、温雨川等中国新生代作曲家及他们的合唱新作品提供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还积极倡导与推动中国民族母语语汇与现代创作相结合的无限可能性。每一季的“心声音乐会”,“华合”总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表现;作为推广表率,“华合”三年间累积演唱过50余首来自研讨会上的新作,并把当中的大量作品带上了“心声音乐会”的舞台。本次线上音乐会,这些新作品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当中有反映人文风情的民族风格作品,如刘晔的《萨》;有满载古风的诗词作品,如温雨川的《踏莎行》、夏炎彬的《苏幕遮·怀旧》;有富含哲学思考的现代作品,如潘行紫旻的《云中》;还有地域特色突出的方言作品,如曹冠玉的《金锁银锁》、何崇志的《乐韵共流》等。作为一支立足国际高度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唱团队,“华合”始终不遗余力地用行动支持着中国作曲家和中国合唱作品创作。除了对这个能挑战如此大曲目量,作品类型、风格如此丰富的合唱团表示“服气”外,更要对艺术总监苏严惠的高瞻远瞩表示钦佩。这不仅是对“华合”的多维度提升,也是为中国合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助力,更是推动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它超越了传承,上升到了“传、帮、带、推”的思想高度。
从本次线上音乐会对“华合”过往几年现场演出的回顾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优秀团队的建团轨迹。
第一,稳定的合唱团梯队。常理上,大家都认为大学合唱团最不缺人,音乐学院组个合唱队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事实是,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决定了大学生合唱团人员必然的流动性,容易有“青黄不接”现象的循环。另外,学生对合唱艺术向往程度不一,会对团队凝聚力带来莫大的影响。从“华合”的团队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核心(总监、指挥)—骨干—团员”的三层架构,骨干力量包括本科、硕士都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读的学生,他们可利用在校在团时间长的优势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学习、排练效率。同时,“华合”在华师学子的心目中,早已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长期处于“高光”位置的它成为很多学生的向往。笔者甚至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才能加入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
第二,高素质的合唱团员。华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而合唱团的学生团员们更是深谙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或即将成为合唱指挥的新生力量,加上长期高水平的训练、比赛和大师课的“加持”,团员们大多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第三,顶配的合唱形式。十年前,在各类合唱比赛或展演舞台,观众的印象总是“华师女声合唱团”的青春靓丽,那时的“华合”没有男声团,混声团也鲜少出现在比赛舞台。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华合”Stars青年男声合唱团在孙歆然指挥的带领下,正式组团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世界合唱舞台。随之,“华合”混声团强势登场,在2019年“哥德堡世界合唱大奖赛”中一举夺得青年混声组金奖。几年间,“华合”便实现了合唱声部最完整的顶尖配置。
第四,明确的核心理念。团队高度的凝聚力,离不开团队核心—指挥的引导,苏严惠指挥除了是对待作品严谨的苏老师之外,也是大家生活中亲切的“苏妈妈”,更是带领团队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领袖。她倡导“我们—相信”的团队精神,使大家领会并牢记只有团结、凝聚,声音才是最美、最有力量的!
蓄势待重聚,“后浪”再出发
疫情造成的全球性停摆,各地的阻隔举措,在阻止疫情蔓延的同时,也让人们“自由”惯了的身躯困在家中,在经历各种烦躁与无奈后,有的人逐渐适应,甚至对这种足不出户的安逸有些上瘾,这种被惰性支配的习惯是危险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疫情虽困住了脚步,却也给人难得的休整、思考沉淀与安静学习的机会,利用好这个时机,便可以超越并成就全新的自己。我们看到,疫情期间的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虽开展不了正常的排练,但在苏严惠指挥的组织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线上活动。在“B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笔者看到了苏老师担任主讲为合唱团开的“一周一网课”,其中就包括了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发展历程的回顾、一周一首合唱作品的指挥处理等丰富的课程,平时紧张忙碌的合唱排练转换为“内功”修炼,既阻止了惰性的侵蚀与蔓延,也为合唱团员们的复排积蓄了更深层次的内在实力和期待情绪。
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
除了保持合唱团的内在动力外,“华合”还不忘推动合唱艺术的年轻化普及。与西方具有合唱传统不同,中国合唱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助力,他们是最具可塑性和创造力的驱动力,当青年人、学生都开始喜欢合唱,中国合唱便拥有了千千万万的生力军。因此,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一直是中国合唱界努力的方向。“B站”作为拥有大量年轻粉丝的大流量平台,是当代年轻人文化交流、创作、展示的重要阵地,选择这里作为音乐会的直播平台,便是合唱与中国青年人的一次同维度交流。比起音乐厅,这里的观众人数从不设限,但交流却更自由、直观,观演中的有感而发只需弹指间,弹幕飘出,直抒胸臆!有趣的是,“华合”团友们的线上集合和各种排练“回忆杀”弹幕,竟然也渲染出在音乐会现场的氛围。可见,现实中空间的阻隔,阻挡不住“爱”在网络世界中的交融,这时代的全新交流模式在疫情期间被发挥到了极致,人隔千里,也不再依靠明月寄相思。
音乐会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中国合唱新生代的集结,屏幕上刷过不少“XX合唱团发来贺电”的弹幕,这当中不乏来自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广州小海燕合唱团、各高校合唱团的赞美和祝福。他们既是合唱舞台上的对手,也是进军国际的中国最强团队的集合,包含了小学生到大学生等各年龄段的年轻合唱队员,让人不禁对这群“后浪”的力量和未来充满期待。既不局限于地域、空间,又不失音乐会传统的仪式感,这样的直播方式值得在同类型的其他音乐会来学习、推广。
谁也不曾想高速运转的世界也有被按下“暂停键”的可能。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合唱团运作的影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团体想尽办法开展线上排练,最终均因为客观因素无奈叫停。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作为华南地区高校乃至全国合唱团的标杆,它“停排不停练”的模式与做法为其他合唱团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意识到合唱团保存实力的方法除了练和唱之外,更可以转化为内在的积蓄和动力。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和充电后,我们有理由期待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与其他合唱团的“满血复活”,更胜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