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1-12林耀
林耀
关键词:疫情背景;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计量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gkt202011)阶段性成果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的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疫情的出现也再次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仅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更需要塑造“科学生态人”。
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杭州市Z高校18个学院的师生中抽取8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和高校开展生态观教育现状两个方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观的状况,为高校有效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结果与分析
(1)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水平总体上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生态文明认知缺乏,78.8%的大学生不了解生态文明的具体含义,仅25.6%的大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一方面生态文明情感薄弱,64.4%的大学生认为剩饭剩菜是普遍现象,有25.6%的大学生对于水电浪费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行为落后,76.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袋子,69.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环保实践活动(见表1)。
表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表
(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表现:第一,生态观教育力度小,86.5%的大学生没有在学校上过有关生态文明的课程,但是78.3%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学校设置生态观教育相关课程;第二,生态观教育渠道少,上过相关课程的46.6%的大学生表示主要是在思政课程上接触过生态文明知识;57.8%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很少举办环境保护的相关实践活动;第三,生态观教育内容欠缺,94.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偶尔才会开展生态常识的教育活动;98.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生态法制教育活动(见表2)。
表2 高校开展生态观教育调查表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讨论
高等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主导作用缺失。高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第一,高校生态文明物质文化落后,无论是教学资源,软件设施还是硬件平台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物质支持。第二,高校生态文明精神文化匮乏,校园环境虽然越来越好,但是并没有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从精神上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助力他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第三,高校领导层没有打造生态文明的制度文化,无法从规章制度上促使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此外,高校的教育者本身生态文明知识的储备也不足,主动传播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性较低。
学习个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主体地位缺席。一是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认知就欠缺,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更关注的是自己专业的提升与未来职业的发展,并不太在意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独生子女被万般宠爱,形成了我信我素的性格,缺乏集体观念,个人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方不方便”“自己开不开心”。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不容乐观。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并没有树立坚实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活中习惯“大手大脚”地使用一些物质,“不由自主”地浪费一些资源,这些陋习日积月累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
教育影响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桥梁作用缺欠。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全不深。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即便是开展过相关的教育也都是通过其他课程渗透,无法系统性地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即便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也没有专业的教师资源和形成科学化的课程制度,教育内容相对零散,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无法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生之心。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手段落后,渠道欠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正式课堂途径较少,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但收效甚微。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主题活动零碎化,没有形成一套项目化内容,很难促使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生态文明的宣传手段更多是顯性化,力度较弱,忽略了隐性化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思考
强化高校文化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高校在美化学校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打造绿色校园,宣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在物质文化中融合生态文明内涵,在教学楼、宿舍、食堂三点线上树立醒眼的生态文化标语,润物细无声,处处散发生态文明的气息。“无规矩不成方圆”,打造校园制度文化也不容小觑,举办生态文明主题活动,讲座和班会,应以制度化的形式呈现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全面打造生态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激发学生个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疫情过后,应该有所认识,缺乏的生态文明知识要补足,欠缺的生态文明情感要培养,薄弱的生态文明意志要加强,不容乐观的生态文明行为要修正完善。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同时参加各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思行统一。爱护生态环境,从自己本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绿色消费,节俭节约,将生态文明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外化成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促进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的四者統一。
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拓宽生态文明教育手段。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中,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促使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渗透化。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常态化,应该设置专门的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系统化地进行教学,有效地讲授生态哲学知识,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等。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传授的手段和渠道应该实现多样化,现代化,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学校常规化地开展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树立互联网+思维,在疫情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线上平台,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可以开设一个生态文明的教育专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地方式传播生态文明常识和理念。
每一次疫情都应该看作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警告,每一次疫情过后,我们都应当对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建设者,更应该拥有科学的生态知识,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魅力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霞.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引导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2-97.
[2]胡晓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8):113-114.
[3]毛启刚.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其建议[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5):129-131.
[4]张晓芳.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