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电路板化学镀铜中钯的催化机理与溶液管控
2020-11-12陈金文
陈金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8)
0 前言
我公司的生产特点是印制板品种特别多,每个品种印制板少则几块,多则几十块,化学镀铜工序每日的连续生产时间较短,平均为3~4 h,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沉铜槽并不是很稳定。本文重点在分析沉铜反应的钯催化机理,旨在找到合适的措施,使化学镀铜槽在当前产量模式下能稳定生产。
1 化学镀铜中钯催化机理分析
1.1 化学镀铜溶液主要成分
目前行业内多采用甲醛为还原剂的碱性化学镀铜溶液,印制板基材表面经调整、活化后,在基材表面产生钯催化层,铜离子首先在这些钯催化层上被还原成铜原子而键入钯的晶格中,然后这些铜晶粒又成为新催化层,使铜离子在新铜晶粒表面继续还原成铜原子,因此详细分析钯层对整个反应的催化机理至为重要,这对理解整个沉铜反应原理和溶液管控都有好处。
我公司化学镀铜溶液中主要成分有:铜盐:CuSO4;络合剂:EDTA·2 Na;还原剂:甲醛;pH调节剂:氢氧化钠;稳定剂。
下面分别对主反应和副反应的电子转移机理进行分析。
1.2 主反应机理
化学镀铜溶液中,主反应的化学式如下:
在钯催化下,主反应中电子转移机理为如下四步。
(1)甲醛强烈吸附于钯上(见图1)。
图1
(2)醛键被激活而断键(见图2)。
由于甲醛中氧原子的两对(或一对)孤对电子与钯形成了配位,电子云偏移向钯原子轨道,致使氧原子核对碳氧共用的两对电子吸引加强,造成碳原子异常活跃(得电子云/电子需求强烈),表现在碳氧双键异常不稳定,对电子的需求强烈,在OH-根存在的情况下,碳氧双键迅速发生了还原断键(得电子云/电子)。首先OH-根中氧的孤对电子与C分享,C对碳氧双键的吸引弱化,双键中的一对电子直接转移至氧原子轨道,碳氧双键变为单键共价结合。
图2
(3)氢取代氧与钯配位(见图3)。
显负电性(一个电子e)的氧原子对邻近两个显正电性的H原子同时发生了静电吸引,由于H-的直径较甲叉二醇根要小的多,其中一个氢原子得到氧的一个电子形成H-,H-与钯形成了比氧更稳定的配位,甲叉二醇根从钯上被替代解离下来。从下式可知,产物甲酸依然会与钯形成配位,因此甲酸的累积会对背光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控制产物的累积量。
图3
(4)铜离子得电子还原(见图4反应式图)。
随着H-在钯面上的累积,钯面上形成双电层,累积至铜离子放电的电势时,便发生了铜离子得电子还原反应,铜原子键入钯原子的原始晶格中,铜金属沉积出来。
图4 反应式图
1.3 副反应机理
甲醛参与的副反应的化学式如下:
2Cu2++HCHO+5OH-→Cu2O+HCOO-+3H2O
Cu2O+H2O→2Cu++2OH-
2HCHO+NaOH→HCOONa+CH3OH
从副反应可知,在溶液中一旦累积Cu+,便会发生Cu+的歧化反应产生Cu分散在溶液中,这些游离的铜颗粒都具有催化性,在其表面开始了滚雪球式的化学沉铜反应,最终导致溶液迅速分解。
这些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即使在没有钯、铜等配位金属存在的情况下,仅溶液中游离态的甲醛,其本身在碱性条件下,也会由于醛键中共用两对孤对电子;而使氧原子和碳原子均表现出缺电子的状态,易发生得电子还原反应而断键,只不过是没有铜、钯等配位激活的情况下,醛键活性相对低些,反应速率相对慢些,但却是造成槽液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HCHO与OH-的反应机理如下:
(1)醛键被OH-激活而断键。
醛键中两对电子对偏向于氧,因此OH-中氧的电子对还是首先与C共享,过程(见图5)。
图5
(2)游离态H-的产生与影响。
显负电性(一个电子e)的氧原子对邻近两个显正电性的H原子同时发生了静电吸引,其中一个氢原子得到氧的一个电子,形成游离态H-。
游离态的H-是真正的还原剂,导致了游离态甲醇、Cu原子、Cu+离子的产生(见图6)。
图6
2 化学镀铜溶液管控提升
从主反应和副反应的机理分析可知,在无钯、铜等配位金属催化下,游离态甲醛的碳氧双键在OH-存在时,发生得电子还原反应而产生游离态的H-是造成槽液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为了控制槽液的稳定,就必须抑制游离态甲醛还原而产生游离态的H-。
我公司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主反应能顺利进行,随之而来的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公司沉铜槽每日连续生产平均时间才3~4 h,其余约20 h停产过程中对副反应的抑制,是控制沉铜槽液稳定的关键。我公司所采取的措施均是直接/间接控制游离态H-的产生。
措施(1):停产时将沉铜槽温度速降至25℃以下。在电镀工序增设一台冷冻机,控制冷冻水出口温度15 ℃,在沉铜槽的副槽壁双面增设冷却盘管,盘管布满侧壁。日常生产过程中该盘管关闭,在生产结束后关闭加热,全开盘管,沉铜槽液从42.5 ℃降至25 ℃以下,约30 min~40 min,低温环境迅速的降低了游离态甲醛的碳氧双键活性,极大的抑制了游离态H-的产生。
措施(2):调整生产与停产沉铜槽的打气量
不再固定沉铜槽的打气量,在生产过程中,以适当的打气量,确保沉铜槽整个液面能均匀搅拌即可,但在停产后适当开大沉铜槽的打气,促进游离态甲醛从槽液中溢出,如此可提高沉铜槽液停产后稳定性,这项措施需要与抽风(废气处理)系统配合,否则会恶化操作环境,对员工身体健康不利。
措施(3):停产后将加热管移出沉铜槽销铜。
将原先固定的加热管改为可移动的,每次停产后即将加热管从在用的沉铜槽中移走,将加热管上的铜销尽。在整个沉铜槽中,最容易产生铜沉积的是加热管表面,每次生产后都对加热管进行销铜,在停产后加热管与沉铜溶液分离,断绝了铜对溶液的催化作用。
措施(4)降低副产物甲酸、甲醇的累积。
从本文对主反应和副反应的机理分析可知,槽液中累积的副产物甲酸、甲醇均能与甲醛竞争和钯形成配位,会对背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管控甲酸、甲醇的累积。
我公司一直用沉铜槽液密度来管控副产物,将槽液密度控制在小于1.12 g/mL时,认为副产物累积可接受,然后固定每月更换一次沉铜全槽液,在一个配槽周期内,每周倒槽1~2次。这样就算副产物累积一个月时间,也没有发现槽液密度大于1.12 g/mL的情况。
从机理分析可知,应当尽可能实时的降低副产物的累积,而不是用一个标准值来容忍副产物。因此转变了副产物管理的思路:固定每周倒槽两次,依然监控槽液密度,但不再每月更换一次全槽,而是每周在周一倒槽时,将沉铜槽的副槽放空,排放体积为总体积的1/3,然后配制沉铜副槽,这样槽液更新的速度比每月配槽一次要快的多,且未增加配槽成本。
调整后,沉铜溶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活性变的较之前更为稳定,通常在拖缸的第二挂次,就可使背光达到9~10级,总共拖缸为四挂次,以前均在第四挂次背光才能达到9~10级。
措施(5):减少稳定剂的添加总量。
在化学镀铜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稳定剂,稳定剂中含有部分亚铜离子络合剂,对溶液中Cu+离子有强的络合能力,而对Cu2+没有络合能力,因此它们能有选择性地捕捉溶液中的Cu+,使Cu+的氧化电位变低,不能产生歧化反应。另外,稳定剂中含有部分高分子化合物,掩蔽新生的铜颗粒,使之失去活化能力。
由于我公司沉铜槽停产时间较长,一直以来为了控制停产后沉铜槽的稳定性,比正常的稳定剂量多加了约100 mL稳定剂,虽然能控制停产时槽液稳定性,但是造成生产中沉铜活性偏低,拖缸量变大,经过措施①~措施④的落实,不需要额外增加稳定剂的总量,沉铜活性稳定,背光均能保持在9~10级。
3 结论
通过对印制板生产中化学镀铜槽主、副反应的机理分析,确定了沉铜溶液不稳定的根源,针对我公司化学镀铜槽“生产时间短,停产时间长”的特殊情况,围绕沉铜液不稳定的根源,提出了五项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实现了“生产中沉铜背光稳定保持在9~10级,停产后槽液组分基本无损失”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