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自身因素分析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教学效果①
2020-11-12刘艳君邱钰晖侯晓睿
吴 砂 周 嘉 刘艳君 余 潇 邱钰晖 侯晓睿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515)
自2019年12月起,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为避免疫情扩散,教育部紧急通知全国各类高校延期开学,同时有效进行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本教研室作为“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第一批)”授课部门,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紧跟进展、思政引导、专业科学”原则,通过“课前统筹安排-课中多元教学-课后积极跟进”全程规划与监控,通过统筹安排人员录制视频、在线网络视频授课、在线答疑、定期平台小测试、在线期末考试等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居家学习成为主要授课形式,学生更多依靠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其自身因素对教学效果极为关键。 本文从专业、性别、自学能力、学业成绩等自身因素着手,对医学免疫学网络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学生自身因素对网络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教师提升网络教学质量及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为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为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校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的2018级临床医学(涉及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麻醉、口腔等)、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1 393人,经统计学处理后样本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我校搭建了基于MOODLE系统的爱课教学支持平台。教师利用平台上传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学音视频),并通过在线平台测试活动。QQ群、留言板及电子邮件答疑等多种方式开展授课、测验、讨论、留作业等活动。
1.2.2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以无记名网络问卷形式发送评价表,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性别(男、女)、自学能力自评(很差、差、一般、较强、很强)、学年绩点(GPA)(<2.5、2.5~3.0、3.0~3.5、≥3.5);二是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学习情况,包括网络教学效果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网络教学影响因素(网速、家庭干扰、课件质量等)、最难章节(绪论、抗原、抗体等)、新冠肺炎最感兴趣知识(免疫学机制、检测、预防、治疗)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393份,回收1 393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专业、性别、GPA、学生自学能力对网络课程总体评价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效果持肯定意见(表1),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网络教学效果评价最高;而学生自身的背景,包括专业、性别和成绩对网络课程的接受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自学能力强、GPA高的同学更容易接受并认可网络教学。说明学生自身因素差异影响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接受程度,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2.2不同专业、性别、GPA、学生自学能力对网络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影响 上述研究显示学生专业、性别、自学能力及GPA影响其对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教研室根据学生反馈意见,针对可能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里干扰多、时间管理能力弱”被所有学生认为是最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此外,结果显示自学能力强、GPA高的同学要求更好的客观教学条件,如视频与PPT制作质量、校内数据库网速等,但专业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表明全体学生认为时间与进程管理能力缺失是影响其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提示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对于自身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更好的外界教学条件可促进其教学效果的提升。
2.3学生对新冠肺炎相关章节兴趣度 教研室增设新冠肺炎相关板块,调查分析不同专业、性别、学习能力、 GPA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结果见表3。
表1 不同专业、性别、自学能力、GPA对网络教学评价的影响
表2 不同专业、性别、GPA、自学能力对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影响
表3 不同专业、性别、GPA、自学能力对学生新冠肺炎知识兴趣度的影响
不同专业、性别、自学能力及GPA的学生,对以上章节内容的兴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学、药学专业学生最关注“免疫学机制”,预防医学最关注“免疫学预防”,基础医学最关注“免疫学治疗”,护理学专业关注度最高的是“免疫学机制”与“免疫学治疗”。男、女学生均最关注“免疫学机制”,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关注“免疫学预防和免疫学治疗”。在自学能力与GPA分类中,各组均高度关注“免疫学机制”,但在“免疫学预防”部分差异较大,GPA高者更关注免疫学治疗,GPA低者则较多关注“免疫学预防”。说明通过精心选择及教授后,学生对“免疫学机制”的兴趣提升,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疫情紧密结合,分析新冠病毒免疫学机制,讨论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分析细胞因子阻断疗法在新冠病毒重症治疗中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构建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提高其学习效率,“免疫学机制”虽然难度大,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较高。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同,引发其关注点有所差异,因此在授课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异。
表4 不同专业学生对章节内容难易接受程度
表5 学生自我评价对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影响
表6 GPA对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影响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对我国教育系统的巨大挑战,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疫情的创新之举和有效策略。教师线上授课、学生居家学习是在线教学的主要方式[1,2]。网络授课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且对于课程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反复听讲,对教学效果起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本研究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绩点对网课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学生专业的不同对网络课程内容设置的难易接受度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采用网络授课时,教师更应注重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3.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底层因素对学习效果产生根本影响[4,5]。网络授课不同于传统的现场授课,处于空间分离状态,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异地异步的教与学。居家学习没有教师现场指导、没有同学陪伴督促,学习背景不同的学生将遇到家庭环境扰乱、平台操作不熟练、学习方式不适应、课程内容深奥不易懂等问题,势必会导致其分心、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专注力、时间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搜索与筛选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成为关键。教师在开课前,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平台的培训,让学生充分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同时发放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学生了解整体课程内容。
另外,依托平台随时搜集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便于掌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更新与优化。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告知学生本人,有助于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等,找准自己的定位,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制定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更新课堂资料,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以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相较于学校以群体学习为主的大环境,在家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易受内外因素干扰,从而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有效筛选关键影响因素,针对性排除干扰因素,有利于提升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3.2优化课程内容设计,针对难点重点分析 医学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学科,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与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渗透,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对于刚从形态学学习经历中过渡而来的学生而言,普遍反映内容烦琐、生涩难懂、理解困难。医学免疫学重点内容有补体系统、细胞因子、CD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适应性免疫应答及超敏反应,其中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的难点,学生普遍难以理解,与本研究结论一致[6]。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适当引入不同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浅入深,层层剥离,让学生更易掌握。
3.3紧跟疫情研究进展,课程思政紧密结合 作为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学生对疫情相关内容密切关注,在网络课程的设置当中,教研室引入了新冠肺炎相关免疫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新冠疫情的了解。在内容选择时既保证其科学性,又保证其与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我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疫苗及免疫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均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疫苗研究,将相关内容客观全面地教授给学生,树立“科学抗疫”的基本信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7]。
4 结语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快速地融入学习中,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生的自身因素显著影响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也可能是潜在影响因素。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线上教学会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