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过后西藏补齐绿色清洁工业短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20-11-12毛阳海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短板西藏工业

毛阳海,苏 婕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20年春季,中国和世界都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即世卫组织命名的“COVID-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掀起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到5月15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新冠确诊病例已降至百例以下(89例),中国成了世界上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国度;在做好防抗疫的同时,中国自2020年2月中旬以来迅速掀起了复工复产热潮,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8.6%,到4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8.5%。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含复商复市)的“双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显示了富强起来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

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总体成绩是举世瞩目,地区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东部发达省市,不仅能快速应对本省市较重的疫情、快速支援湖北,在后来的复工复产中也走在全国前面,并能迅速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这得益于其先进的制造业体系、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基础。西部一些后发展省区,在复工复产和支援湖北方面,就显得相对滞后和单薄一些。尤其是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口罩生产能力的省区,尽管疫情轻微,但是到3月23号,规模以上工业及涉农企业的开工率仍只有74%左右、产能恢复率尚不到70%,[1]旅游、餐饮等营利性服务业的产能恢复率偏低。而发达省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上海市早在2月29日就达到了94.5%;到2月25日,浙江超过了90%,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也超过了80%。[2]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地区差异,给后发展地区带来更多的反思。就西藏而言,危机过后首先要反思制造弱小之痛!工业的弱小,使得西藏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不能自给、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低下、生财能力弱小、人才等优质要素难以集聚。在“岁月静好”之时,有国家转移支付和全国对口支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西藏自产和生财能力不足的弱点,一旦国家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或特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西藏制造”弱小的缺憾就显露无遗。因此,疫情过后,西藏更要重视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

一、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的必要性和意义

西藏由于历史、生态、区位等多种原因,工业一直是产业体系中的短板。到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只有7.75%;工业从业人员数只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3%。由于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加之改革开放前曾有过盲目发展工业的失败教训,故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工业在西藏的产业布局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自本世纪初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西藏开始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的地位才有所提升。我们一直主张西藏应适度发展工业,走适度的、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根据西藏的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等实际情况,也不主张补齐工业体系短板,而是主张只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这里所说的绿色清洁工业主要相当于西藏“七大产业”中的绿色工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一)稳增长和优结构的需要

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总体及各地区经济都呈现增长放缓趋势,特别是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使得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工业和服务业,西藏则有所不同,主要依靠服务业和建筑业。2018年,西藏建筑业、服务业、工业、农牧业(即农林牧渔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4%、26.7%、7.4%、4.5%,西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只有7.4%但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4.5%,且其中的建材工业对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建筑业有重要支撑作用。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低,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和结构不协调的表现,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的自生能力、使得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国家投资拉动,不利于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提升抗风险能力。西藏受建筑业快速增长的影响,第二产业近年来呈现稳步提高趋势,其增加值2018年占到西藏GDP的42.5%,首次超过4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8%,使得西藏的产业结构摆脱了“扁平”结构、呈现出比较理想的“上坡型”结构形态,但由于工业占比过低,建筑业受国家投资变化影响大,西藏二产占GDP的比重仍不稳定,2019年又回落至37.4%。①

(二)提高经济效率和惠民生的需要

工业的经济效率比农业高是不争的事实,“配第定理”早就揭示了这一点,普通民众都知道“无工无商不富”的道理。从数据上看,2018年西藏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0.18万元,仅次于建筑业的人均12.85万元,居各产业门类第2位,是农林牧渔业的7.4倍、服务业的1.6倍。且工业劳动生产率2018年比2011年增长49.7%,其增速超过同期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速23.9%的1倍以上。土地生产率更加明显,总规划面积只有5.46平方公里(且目前只建成了A区)的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62亿元、实现税收收入75.24亿元,而西藏80多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2018年创造的畜牧业增加值也只有70多亿元,也就是说一个几平方公里的拉萨经开区的产值能抵得上消耗8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畜牧业的产值、税收接近西藏税收总额的一半,而内地发达省市几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产值更是能超千亿,几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生的产值、利税足以抵得上几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产生的产值、利税(当然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农牧林渔业对于保障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毋庸置疑。

工业在惠民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是各产业中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率较高的产业,其对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居各产业前列。二是工业具有较高的要素报酬和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对于城乡居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工业企业和建筑业、服务业企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且大多数采矿业、制造业和能源工业等的就业门槛并不高,可以给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在西藏,建筑业、建材工业就是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大户,目前其年人均薪资水平大致在6万多元,除了金融企业、党政机关、教育等事业单位外,在非金融企业中能达到中等水平,比农牧民的年人均纯收入高出几倍。正是西藏工业的弱小,才使得西藏的城镇化率偏低,农牧民转移就业、大学生非政策就业变得相当困难。三是工业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的食品、饮用水、服装鞋帽、日用品、生活燃料、药品等,大部分不是来自农业和服务业,而是来自食品工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轻纺工业、能源工业、药品加工业等工业行业,解决安居问题关键要靠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工业。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工业,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今年的新冠疫情让人们再次看到了食品、饮用水、口罩等防护用品、消杀用品等加工业是多么的重要,即便是疫情最吃紧的时候,这些行业也不能停工停产。

表1:西藏42个行业中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处于前24位的产业部门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包括的六大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便是“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在本世纪之前,西藏的产业结构长期属于第一、三产业占比偏高,第二产业占比偏低的“凹型”结构,本世纪以来,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二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才超过一产,西藏产业体系逐步摆脱了空心化的扁平结构。尽管如此,西藏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弱小的状况长期没得到改善,201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只有7.8%。西藏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就必须补上绿色清洁工业等实体产业短板,只有这样才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延一接二”“接二连三”,发挥产业关联效应,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如果西藏制造弱小的局面不尽快改变,西藏的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也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西藏经济难以培育出造血功能,自生能力难以增强。缺少强大制造业支撑的产业体系绝不是现代产业体系,不仅不能帮助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只会使西藏与内地省市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四)促进产业关联和延长价值链的需要

产业关联度是感应度系数(反映前向关联效应)和影响力系数(反映后向关联效应)之和,按照关联效应理论,关键产业或主导产业应选择具有较大产业关联度的产业。我们依据《2012西藏投入产出表及课题汇编》②的数据,将42个行业中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或者其中某个系数大于1且排名较靠前的产业部门综合起来,编制出产业关联度较大的24个行业,如表1所示。

表1中产业关联效应系数排名第1、2、3、7、9、10、13、14、15、18、20、21 的产业部门都是工业部门,也就是说位于42个行业位次的中位数之前的21个行业中有一半以上属于工业部门;该系数大于2的17个产业部门中,有9个属于工业部门,位列前三的都是工业部门。这些部门大多是自然资源加工、能源、农牧林渔产品及其加工业、轻纺制造、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其中的能源、农牧林渔产品及其加工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在西藏无疑属于绿色清洁工业。

按照政府产业规划常用的分类并参照上述数据也能看出,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组成部分的绿色优势矿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业、天然饮用水产业、民族手工业等工业行业,产业关联度较大。显然,加快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有助于提升西藏产业体系的关联水平。

其次,从价值链角度考察,我们仍依据西藏投入产出表(2012)的数据,按照Antras(2012)用上游度来确定各行业价值链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计算了西藏42个行业的上游度。我们计算时按照开放式经济要求,对“省外流出”和“省内流入”进行了处理,并剔除掉了存货投资的影响。我们找出了西藏42个行业中的上游度排在前20位的行业,如表2所示。

这20个行业的上游度排名超过了中位数,尤其是前17个行业的上游度超过了42个行业上游度的均值(42个行业上游度均值为2.434),其中排在第1、2、3、4、6、7、8、10、11、12、14、16、17位的都是工业部门(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中工业占8个),可见将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有利于延长产业价值链。把这些产业适当归整成特色产业群,则绿色优势矿产业、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环保产业(含废品废料)等工业部门,从延长价值链角度看应该作为“补短板”的对象。

表2:西藏42个行业中上游度处于前20位的产业部门

(五)支撑西藏重大战略的需要

按照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确立的“两屏五地一通道”战略定位③;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要求,以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13对关系”(其中包括“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2018年提出的“十大工程”和“七大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思路,西藏补产业短板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建设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固边稳藏,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离不开绿色优势矿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清洁能源产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产业、天然饮用水产业、其他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业等绿色清洁工业的支撑;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必然包括边贸物流通道、能源通道建设,西藏要有自营产品(包括绿色清洁加工产品、清洁能源等)参与其中方能获得更多利益,如果缺乏自营产品,只是充当转口贸易通道,那对西藏自身的发展就发挥不了重要拉动作用。“十大工程”中的创新引领工程、基础促进工程、产业富民工程的推进离不开绿色清洁工业的支撑;“七大产业”中的绿色工业、清洁能源产业本身就属于绿色清洁工业,高原生物产业、高新数字产业也必然与农畜产品加工业、藏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工业行业有密切联系。可见,西藏只有补上绿色清洁工业短板,做大做强“西藏制造”,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二、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的可行性与目标设想

发展绿色清洁工业,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本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国发〔2015〕28号),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加重视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而在西藏,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历史上发展工业曾遭遇的曲折,对于西藏发展工业仍存在一些疑虑和争议,澄清误解、统一认识仍是需要做的工作。笔者在上面已经阐述了西藏发展绿色清洁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下面再谈谈其可行性。

(一)西藏发展绿色清洁工业具备足够大的空间

一个地方能不能搞资源开发和发展实体产业,不是想当然拍脑袋就能下结论的,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判断。按照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全自治区确实有大约95%的区域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仅占国土总面积的5.02%。但是西藏土地面积有120万多平方公里,5.02%的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也达6.04万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区分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和自治区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两个层次,共计11个县、27个镇;限制开发区域是保障西藏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两个类型,农产品主产区为32个县(均为自治区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共31个县。[3]显然,重点可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的32个县,是可以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清洁工业等实体产业的。即使是6.04万平方公里的重点开发区域,相对于只有350万人口的西藏而言,发展包括绿色清洁工业在内的实体产业的空间其实是很广阔的,要知道人口近4000万的陕西省的重点开发区域的面积才4.1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的湖南省的重点开发区域的面积才4.02万平方公里。可见,西藏发展绿色清洁工业的空间容量是完全足够的。

(二)西藏重点发展的绿色工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属于清洁、低耗产业

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大、资源耗费较高的工业是那些相对传统落后的产能,如石化、煤炭、焦炭、钢铁等金属冶炼、塑料制造、造纸、水泥等建材、火电、印染等重化工业。据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2007年6月开展的中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结果,2007年第1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要占到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4]西藏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处理好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看作与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三条底线,禁止了钢铁、冶炼、化工和造纸等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提出“决不能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和转产。[5]西藏的能源产业属于水电、地热电、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水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向绿色环保建材转型,矿产通过建绿色和谐矿山,以及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环评和达标排放等法规制度,能够达到环境准入和环境监管标准;绿色食饮品、天然饮用水、民族手工、藏药等绿色工业,本身就属于清洁低耗产业,对环境资源基本不构成威胁。综合而言,西藏重点布局的绿色工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能够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标准。西藏仍然是全国空气、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三)西藏具备发展绿色清洁工业的资源要素条件

一是水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西藏好水”资源量巨大,冰川和地下水平均年径流总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0%,冰川面积约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一半,冰川矿泉水资源量居全国首位。西藏的天然饮用水水龄长、分子团小、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无污染、纯天然,其安全高品质、清洁无污染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二是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西藏是全国著名的牧区和林区,在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着66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近800种野生脊椎动物,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量均居全国前列。三是清洁能源蕴藏丰富。西藏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约占到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总量的30%,居全国首位;地热资源发电潜力超过100万千瓦,地热能、太阳能总量均居全国首位,风能总储量居全国前列,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四是优势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西藏已发现矿藏102种,铜、铬、硼、锂、铅、锌、菱镁、砷等12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5位,尤其是铬铁、锂、铜、硼砂等矿藏储量居全国第一。④西藏这些丰裕、优质、独特的自然资源,受工业弱小的影响,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其潜在价值巨大。五是要素条件基本具备。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西藏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西藏拥有中央财政巨额转移支付和专项投资、全国对口援藏、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有利政策环境;青藏铁路正在向西藏边境地区延伸,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2021年即将通车、雅安至林芝段2020年即将开工建设,西藏已彻底告别缺电历史且已实现“藏电外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已得到极大缓解。当然,西藏的企业家、科技、市场中介等人才仍比较缺乏,科技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偏弱,工业原材料、在制品和半成品的自我供应规模较小,这些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实体产业、科教事业和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等举措来补短板。综合而言,西藏已基本具备发展绿色清洁工业等实体产业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条件。

表3: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的目标行业

(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已经相当重视绿色清洁工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西藏就比较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西藏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二产占GDP总量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提出,“二产”年均增速要达到20%以上,到“十二五”末(2015年)二产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要达到40%。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壮大二产”,提出聚力发展“七大产业”,其中就包括属于工业门类的绿色工业、清洁能源产业,以及列入生物产业中的藏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文化产业和高新数字产业中也离不开相关产品制造业的支撑。可以说,“七大产业”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行业属于工业门类中的绿色清洁工业。由此可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于绿色清洁工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虽然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西藏的工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还只有7.8%左右,显得比较弱小,但随着二产在GDP中占比的逐步提高,七大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西藏的绿色清洁工业也一定会形成“快速发展”“规模发展”“壮大发展”的趋势。[7]

那么,在生态十分脆弱又处于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的西藏,需要补齐哪些绿色清洁工业的短板呢?笔者认为,首先西藏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和资源要素条件决定了不可能、也没必要补齐所有工业短板;其次绿色清洁工业在西藏整体上属于短板,但也要明确发展重点。与建设“两屏五地一通道”的战略定位相适应,参照西藏“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产业分类标准,以及西藏的环境资源和要素条件,我们对于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提出重点发展的目标行业(见表3)。

最后,需要强调,西藏毕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具有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地位的高原地区,在这里补工业短板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适度发展等原则,不必要也不可能补齐所有工业类别短板,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要坚持环评一票否决制和全过程监管,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在西藏落地。西藏补绿色清洁工业短板要凝练西藏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把特殊性和先进性统一起来。

[注 释]

①西藏2018年的数据来自《西藏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2019年数据来自《西藏自治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tjgb/26xz/36383.html,2020-04-24。一些相对数如“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系笔者计算的结果。下同。

②西藏2012年首次开展投入产出调查,目前只有2016年编印的《2012西藏投入产出表及课题汇编》。

③“两屏”是指构筑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五地”是指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主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一通道”就是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

④西藏铬、铜保有储量位列全国第一[EB/OL].新华网,2010-12-03.关于西藏“七大产业”的内涵和发展定位,可参见2018-2019年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猜你喜欢

短板西藏工业
都是西藏的“错”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