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则“朋友圈”引发的教学思考

2020-11-12邢东旭

钢琴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朋友圈弹奏声部

文/ 邢东旭

最近,笔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长在听了某直播课后的有感而文:“记得孩子在跟之前钢琴老师学钢琴的时候,老师都要求左右手分开练。后来去某音乐学院教授那里学钢琴,老师知道后问了几个问题—左右手分开练?你抓筷子是一根一根练的?你骑自行车是一只脚练熟再练另一只脚的?”

首先,我们并不了解这位学生上课时弹的具体是什么作品,也并不清楚具体是在什么情况下教授才如此比喻。这位家长只是陈述了一个现象,也并未表达任何观点与态度。但这位家长所提出的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有关钢琴教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钢琴交叉学科领域所应研究的课题。钢琴练习与我们吃中餐学习如何“抓筷子”是否相通呢?钢琴教学与体育运动学科的训练方式方法及训练理念是否完全相通呢?恐怕未必吧。作为钢琴教师,我们为了启发学生,常常会在钢琴课堂上拿一些事例来打比方。可我们打比方的这些例子与我们想说明的问题是否存在必然关联?用在这个教学点上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呢?我们对钢琴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是否有足够而深入的研究呢?各学科之间都有很多可融通的点,可又不是什么点都可以随便相通的。

钢琴演奏教学与物理声学、运动力学、体育运动学、医学、人体结构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美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深度相“通”。与钢琴相关的学科交叉领域在国外有些部分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得到行内和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所以音乐学院也从未设置此课程。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广,对各学科的研究还需非常精深,此方面的研究需要有导师引领方向,既要大胆探索相通的领域,又要注意不要胡乱“通”。学科之间有些表面看似是相通的,实际上不通;有些学科表面看不通,实则本质相通。

琴童家长的发文,我们深入分析会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练习与演奏方式,相同作品中不同音乐性格的技术片断也往往需要先分出技术类型,然后用不同且更多样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练习。根据学习钢琴的孩子所处的不同习琴阶段,教师对孩子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位教师所给出的某个教学要求,往往仅限于阶段性地解决学生某些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一个教学要求用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节点,或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效果都会大相径庭。这就像中医诊断患者病情,肯定会给不同的病人开出不同的药方。同一位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患的不同的疾病,也需要不同的药方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无论是“分手练”还是“合手练”,都只是药方中的一味“中药”而已,这味“中药”既可是救人治病的良药,也可能是耽误病情害人的毒药。在不同医师手中、在不同的药方里往往会起到不同的药效,如何运用才是关键。

分手练,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学琴自始至终每个阶段都单一地一直分手练,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过多的、无针对性的分手练习,也会导致学生练习效率低下,进入漫无目的的无脑低效练琴模式。那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手练习呢?值得每位教师与学生深思。学生拿到一首新作品,是一上来就分手练吗?分手练习就是从头到尾一遍遍地“顺”,左手练几遍、右手跟着练几遍吗?分手练习的总量是左右手一样多吗?分手练习如何与合手练习进行有效结合?是否还需要分不同速度进行分手练习呢?在分手练习中需要分块练吗?……我想这些问题都要结合练习的实际情况,答案往往也都没有定论。是分手还是合手?有没有必要分声部练?关键看指导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练的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为什么分?又为什么合?是否在该分手练的时候分了,在该合手的时候合了。而分手后是否又合手?合手后是否又分手练了?其根本在于是否在对的节点上,使用了对的练习方法。

钢琴演奏中虽然都有两只手同时以同样的弹奏动作弹奏同样的技术类型,但更多时候需要同时做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两只手有着不同的运动轨迹、不一样的弹奏方式,甚至有时一只手也要能控制好完全不同音乐性格、音响层次的两个声部。不分手、分声部练,这些怎能做到?钢琴是多声部复调化乐器,弹奏复调音乐常常需要同时表现出两个甚至多至五六个声部。几个声部既要有各自特色的音乐性格,又要有各自独立的发展与走向,还要掌握好各声部间的平衡与最终在作品艺术上的完美统一。何况几个声部还会出现相互交织、模仿、移位、重复等更多更复杂的关系。作为交响化的乐器,钢琴要模仿不同声部、不同音色的乐器组产生有特色而独立的音乐性格,以达到最终立体多层的音响效果。每个声部都需要通过独特的触键方式来实现,不分手、分声部练习又怎能练到位呢?在此我们还尚未讨论钢琴弹奏中双手与双脚、眼、脑、耳的协调问题。可见弹琴这项运动要比单手夹菜或双脚骑车复杂得多。如果让一个四五岁从未经过训练的小朋友两手同时操作,一个画圆、一个画方?大家觉得可能吗?咱们成年人试试就会明白,而弹琴不比这个简单。

弹琴需要两只手既要具备出色而独立的工作能力又要具备极其协调的合作能力。在练琴中合手练是必然的,合手是分手练习效果的检验与升华,只有练习好合手,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曲家所想要呈现出的完整音乐意象。但何时合手、如何合手又蕴含着很多值得探讨的课题。而在看似分手的练习中也可以通过“反唱”练合手的意识,在看似合手的练习中也可以单独注意倾听单手的部分,来检验分手的练习效果,进而做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合也只是问题的表象,关键还看在分手或合手中练什么、怎么练,如何与其他多种练琴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只有动态掌握好练习的每个环节,平衡好各练习要素之间的关系,把各练习点真的练到位,才能保证合手后两只手各自即独立又高度协调统一。

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如果那位学生上课时所弹的作品或者某些技术段落根本就没有分手练习的必要,那这位教授如此回答就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这样比喻也是非常恰当的。在我们的练习中,有些作品段落本身就是一体的,无论从音乐还是技术角度看都不能分开练,分开练习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导致更低效的练习、更错误的练习方向。所以这也提醒我们遇到问题要学会多思考、多动脑分析,学会分情况、辩证地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结合练习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在不甚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时,只需暂时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医嘱”,待以后在学习中不断消化领会。当然,这位教授的教学意图同时也可能是在激发孩子更深层次的潜力与勇气,有些作品就是要让学生敢于一上手就合手弹,所以老师所说的话就看听者如何领会了。在合手练习中,高级阶段的演奏者可以做到把注意力向需要更多关注的单手部分或独立的某个声部倾斜,他们在合手中同样可以针对性地对分手的部分进行有效的练习。所以无论拿到什么类型的新作品,一开始练就合手,更多情况是针对曾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演奏级的学生或钢琴家,而演奏级别越高,上手就越能把控得更好。弹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演奏水准,有些程度相对较浅的作品确实可以不必练或只是偶尔练练分手或分层。因为演奏者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心里如何想,两只手自然而然就知道如何去协调、平衡,就直接知道如何去弹奏,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的技术。可如果遇到技巧难度更大、更复杂的多声部作品时,我想无论哪个程度的习琴者,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去分手练、分声部练、分技术类型练,灵活采用各种练习手段,这样才能使练琴更高效,使演奏的作品尽可能达到自己追求的最佳演奏状态与更高艺术层次。

猜你喜欢

朋友圈弹奏声部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弹 奏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