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唱片?
2020-11-12张可驹
文/ 张可驹
当下,不少乐迷对唱片已经意兴阑珊。可听了盛原采用羽管键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我在激动之余,也深感这样的演绎问世,正体现出我们依旧需要新唱片的原因。这是一款真正不容错过的演绎。
说是好,那么又好在哪里呢?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专家之演”;第二,它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演出。提到学者型演绎,人们偶尔会有风格板正的误解。事实上,真正的专家之演是指演绎者对作品的难度和特点有深入理解,又能用充分的技巧将其表现。巴赫音乐中每个层面的内容都实在丰富,尤其考验演绎者的底蕴,《哥德堡变奏曲》更堪称代表。时下众多个性演绎倒是蔚然成风,但其中许多根本就不能入耳。究其原因,无非是演绎者的表现手法并非根据原作的特点来构思,而是单纯表达自我。
目前这种情况渐呈泛滥之势,许多演绎者自己很投入,但实则听得人毛骨悚然。在此背景下,盛原版《哥德堡变奏曲》的可贵也更直接鲜明了。这部杰作集中展现出巴赫关于复调结构、舞曲风格、旋律表现及技巧展示的不同层面,实为集大成者。
羽管键琴本身比钢琴更擅长呈现清晰的声部结构,盛原所做却远不仅是将线条梳理得清楚,更进一步赋予不同声部以生命:在多线并行的过程中,让不同线条各自有微妙的脉动,整体又自然统一。《哥德堡变奏曲》的多种舞曲因素,正是这位巴赫专家的胜场。处理偏重技巧性的变奏,盛原弹得并不炫目,而是通过清晰的跑动配合从容的节奏感,将它们融于全曲宏观的视野。
这样的视野是最可贵的。不自然的个性往往缺乏宏观,此处的演奏则相反—乍听之下,毫无当前某些本真演绎所谓“摇滚精神”的节奏,细细品味,却发现真是每个层面都那么经得起推敲。正如他弹的装饰音,也总是让我感受到整体表现的合理性。如此多维的千锤百炼完成后,自有一个大境界留给听者去发现。其中特别让我佩服的一点,可能是盛原对于旋律的表现。
人们通常强调巴赫纵向的声部结构,但无论如何,当时的作品首先给人留下印象的,还是横向的旋律进行。仅是在巴赫的手中,我们听到的旋律本身,已经是那种立体感高度综合之后的产物。以作品开头的《咏叹调》为例,演奏者如此细心地揭示着人们容易忽视的声部,旋律的蜿蜒却又拥有宛如人声的强烈表达性,分句错落,却极为自然。又譬如在第4变奏中,演奏者对于重音的强调近乎执拗,却仅是为节奏感赋予某种棱角,绝对没有切断旋律进行,将其整合为一连串舞步的愿望。
在关键性的第25变奏中,演奏者对每一句的塑造都如此凝练,将它们首尾相连时,又令整段变奏呈现宽阔无碍的长气息、大线条。这是相当有深度的演奏,然而跳脱那样的结构观念与控制力,深度的表现也无从谈起。总之,这张《哥德堡变奏曲》非常耐听,在这个阶段的巴赫演绎历史中,当占一席之地,绝非听过一次便可束之高阁的那种新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