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线上钢琴教学探索
2020-11-12文/刘畅
文/ 刘 畅
一场特殊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很多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由于既需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减少疾病感染风险,又不能因疫情影响教学进度,要“停课不停学”,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一度由线下的传统教学转为了网络的线上教学。这对于较为依赖“面对面”甚至“手把手”的钢琴传统教学是一个挑战。怎样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使线上教学平稳过渡,不与传统教学形成较大落差,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更好地发挥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从中汲取灵感应用于传统钢琴教学中?这是高校钢琴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直播课—线上教学的“软着陆”
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历来以面对面授课为主,无论是一对一的专业小课还是较多人的钢琴集体课,都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教学创新似乎更多在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上,但面对面授课的基本方式不会被撼动,也很少被想到需要撼动。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直接撼动了这个方式,带来了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线下转为了线上,实体课变成了“云端”教学。
直播课是最接近于传统面对面钢琴教学的线上教学方式,从理论上讲可以几乎还原真实的课堂情形,减小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落差,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顺利过渡。学生演奏、老师指导,虽然隔着屏幕,但如果镜头拍摄的角度合适,传输的音质较好,则可以既展现出演奏细节也能够体现出整体风貌,对学生回课、老师示范,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有很好的呈现。
但在实际教学中,在线直播有时较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通信设备、应用软件、网络传输的某些制约,不仅人们聆听到的演奏音质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而且在线画面或声音可能出现卡顿或延迟,致使直播中的音乐或通话不够连贯,影响师生间交流。这就要求师生熟悉适合线上教学的应用软件,使它们优势互补,发挥所长,提高教学效率。
“一起练琴”“腾讯会议”“瞩目”“Zoom”和微信等是高校专业小课教师直播常用的App。“一起练琴”针对器乐教学做了一定优化,音质较好,但功能较为单一,稳定性有待提高。其他几款主要是社交软件,除了广泛的社交功能外,也可以用于直播教学。它们音质也许没有那么好,但是功能较全,稳定性较好,使用便捷。
在笔者的教学中较常使用“一起练琴”“腾讯会议”和微信,这三款App各有千秋:“一起练琴”对器乐小课的音质优化做得较好,能够较为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演奏和教师的示范;“腾讯会议”的屏幕共享和在线文档功能,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分享乐谱、笔记等资料,同步板书,提高教学效率;微信作为在线沟通的良好助手,可以起到与学生实时交流、传输音频、视频等讯息的作用,丰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直播方式。如当“腾讯会议”的直播音质不太理想时,可以切换到“一起练琴”上课;当要给学生看自己在乐谱上做的标记,像写板书一样现场书写和标记时,则可切换回“腾讯会议”,屏幕共享功能让学生紧跟老师的笔触,思维同步;微信语音、图片信息和收藏的链接等可以随时对教学进行补充。
例如,在教格林卡的《夜莺》时,为了给学生比较形象地展现作曲家变奏的方式,我启用“腾讯会议”的屏幕共享功能,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平板电脑中的乐谱,用不同颜色的笔触划出基本主题的不同段落旋律线条,分析和标记富有特点的结构与和声。之后开始变奏的探索,询问和启发学生每个变奏的特点与变奏方式。当学生困惑于主题线条发展的隐没,仿佛弹着弹着就追寻不到踪迹时,我用对应于基本主题同样段落、同样颜色的笔,分别进行变奏的主题线描画。它有时在左手,有时过渡到右手,有时保留了所有旋律音,只是中间加入了其他修饰而模糊了形象(如变奏一);有时由于改变了性格、情绪和表达方式,虽然旋律历历在目,却仍会令人感到一定的陌生,如果演奏者不能辨出其内含的线条,突出掩藏的旋律,就可能真的演绎出“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变奏二的第一部分)。
变奏不是刻板的,未必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随着变奏次数的增加,它的形式会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变奏幅度也会加大,具有新的特点,甚至在总结回顾的尾声中继续推进、变化和升华。但为了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使形散而神不散,主题的精髓时时贯穿。像天上放飞的风筝可能时远时近,有时似乎只剩下一个飘缈的点,不知到了哪里,但只要能抓住曲子的基本结构与旋律骨干,不管它怎样尽兴发展,风筝的线就在手中,它终会回到你的面前,完满结束。
当学生看到屏幕上蔓延开来的彩色线条,跟着它们追寻不同的发展变化轨迹,他们心中的音乐轮廓会一点点清晰起来,这充满趣味和思辨的过程也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流动与起伏。这首变奏曲的四个变奏加上尾声,虽然变化幅度不算很大,却有着飞扬的灵魂,如夜莺般精致、灵动。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把握住了基本的线条脉动,就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形象,胸有成竹地舒展变奏。
二、录像点评课—线上教学的“潜力股”
录像点评课是不同于直播课的另一种常见线上教学形式,它体现教师工作方式改变的同时,带来更多思维模式的变化。学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录好回课演奏视频,通过网络提交录像资料(如发至教师的电子邮箱),老师在一定时间内查看、点评,对学生进行指导。比起直播课的即时沟通,录像点评课是事后点评,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固定周期(如一周)才能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1.教学内容更全面
在线直播课中,由于既受限于每节课的时间,又要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师对学生曲子的讲解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学生需要回课的作业较多,教师往往重点讲解几首作品或者分析作品的某些部分,其余的下次再讲。而在录像点评课中,由于不需要学生当即做出反应(学生可以回听语音和回看录像,慢慢理解与体会),省却了现场纠正的磨合过程和可能在某个难点上由于学生一时难以领会而耽误过多时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对学生回课作业的详尽指导。这其实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学生能吸收到更多知识。
2.激发学生的独立性
线下钢琴课上,师生间互动较为便利,学生无形中会比较依赖于老师的引导,老师也习惯于“手把手”教学生。如果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问题,老师往往会用各种方法启发他(她)更快地懂得如何去弹。这固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也可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依赖的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的动力。而在录像点评课中,由于师生在线的不同步,形成“教”与“学”交错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细致地讲解,但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对作品的改善,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例如,在教李斯特的《爱之梦》时,我让学生自己聆听演奏家的录音,选择喜欢的在课上与老师分享。学生选择了阿劳和郎朗的,她喜欢他们的演奏,模仿他们演奏中主题的拉宽与高潮后华彩的慢处理,但自己的实际演奏效果不太理想,音乐显得有些刻意、拖沓。我听了之后说:为什么演奏家的拉宽听起来自然,没有让你觉得慢了很多?为什么华彩即使不太快,也充满光彩和吸引人?那是由于他们的音乐本身具有张力。张力传递过来得慢,会比较自然,好像此时就需要这样的音乐效果,因为它的张力达到了,音乐是饱满和有味道的。如果演奏中缺少这种张力,仅仅只是模仿了慢的速度,就缺少了信服力。没有上下文的铺垫衔接,没有前因后果,此处的慢就缺少了逻辑,听众不知道为什么要慢。你看到了阿劳音与音之间的拉宽,但也要看到其整体长线条的张力勾画;你注意到了郎朗华彩速度的稍慢,但更要注意到那包括了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化在内前后贯通的逻辑。他的华彩中有慢也有快,有弱也有强。他的弱能够那么弱,仿佛要消失在尘埃里,但一下又能从尘埃里开出花。他强调的细微处,字字珠玑,给人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他的所有音乐是一个整体,在浪漫而缜密的逻辑里收放自如。若看不到演奏家不同音乐表现背后的逻辑,没有学他们对音乐构建的整体张力和对手指精细的控制能力,只模仿表面的慢或快,就可能只学了皮毛,未能把握真正的要义。
学生在启发下思考、琢磨怎样在演奏中更好地凸显音乐的张力,如何在张力的支撑下把握音乐的快与慢、强与弱、舒缓和灵敏……当她通过慢慢探索、尝试,终于取得了突破时,她对音乐处理的体会要比单纯的老师“手把手”教她一句句怎样处理要深刻得多。在遇到类似的聆听录音学习时,会更注意探寻不同处理背后的逻辑与机理,做出合适的音乐选择。
3.实战状态的历练
如果说直播课像平时的上课,那么录像点评课更像模拟考试、实战演习;如果说直播课上的回课是在老师面前弹一遍作业,那么录像点评课则是他们慎重交出的一份成品,多了一种仪式感。笔者所在音乐学院的“云端”期末考试要求学生提交演奏视频录像,于是线上课程的后期,学生们在录像点评课的每次回课,都会模拟考试程序报自己的序号、学号、曲名,按规定的曲目顺序演奏,用手机一镜到底进行竖屏拍摄,无形中经历了考试的心理体验和演奏历练。
镜头前的录像,如同万众瞩目下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更专注,也更要放松。它的考察更全面,可能会放大演奏中的缺点与瑕疵,所以要求演奏者精益求精。例如,手有多余的动作可能破坏音乐的长线条,弹时或许不觉得,但在录像中会比较明显。要想经得起录像的审视,演奏者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再通过录像把关。经学生们反馈,他们提交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录像作业,往往是花了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录成的。这漫长的磨合过程,也是他们更多地练习、思考的过程,促进了演奏的成熟。
当学生离开了传统教学的“舒适区”,逐渐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独立性增强,积极性被调动,潜力被激发,会取得令人惊讶的进步。
三、借鉴与思考—线上教学的启发
根据直播课和录像点评课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它们适用于线上教学的不同阶段。直播课即时沟通、更善于处理细节的特点,使它可以贯穿整个学期。它与线下教学的诸多共同点也使其可以用于学期的前半阶段,形成与传统钢琴教学的良好衔接。录像点评课着眼整体、以临战角度观摩的特点,更适合于学生的作品已基本成型,但仍处在加工阶段。学生需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与钻研能力,否则可能会感到吃力。它也可以与直播课相间进行,互为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线上课程的不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1.录像的借鉴
学生在录像点评课中录回课视频,可以有更灵活的运用。如果仅给老师回课时才录像,往往效果不佳:录像中教师之前批评过的问题通常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由于学生练琴时较难从自己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以为练好了,其实不然,所以常出现回课中重复错误的情况。即使在录完回课视频回看时发现了问题想改,也已经错失了一周的时间。临时练习补救,耗费时间多,效果也难保证。但如果将录像用于日常练琴中,练好的片段录下来,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弹奏,就比较容易觉察出演奏中的不足,继而改进。
当学生对照老师的点评,练习、录像、回看,再与之前给老师提交的对比,看是否有进步,他们的听辨能力和审美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整体状态与演奏细节会有更客观的认识,逐渐培养出的自省与分析能力会将他们带入良性循环的学习轨道。
2.现象的思考
由笔者所在学院期末考试的视频录像显示,学生们的期末考试表现总体不错,体现出较好的线上教学效果,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
(1)学生考试录像呈现效果与线上课程表现基本成正比
线上课程表现较好的学生,考试录像的效果也往往较好;而录像效果一般的学生,线上课程的表现也通常并不突出。可见,学生对线上教学的适应程度、对上课内容的领悟与吸收程度,直接影响其进步程度,并在最终考试中得以呈现。大多数以往表现较好的学生,线上教学中也能紧跟老师步伐,调整学习方法与状态,更上一层楼;有的主观能动性较弱,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不足,便会在这一阶段落后。而有些以往表现平平的学生,迅速适应线上教学节奏,学习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激发出灵感与动力,反而能够稳步前进,取得较大进步。
(2)线上教学的理解误差依然存在
虽然占比不大,但个别学生对线上课程的内容理解出现一定偏差,使考试录像出现音乐处理的不妥,这或许揭示出“云端”教学的瑕疵。虽然有传统钢琴教学不具备的优点,但它自身仍有一定的局限:缺少当面的即时沟通,存在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时“隔靴搔痒”的无奈;隔着屏幕或收听语音,又增加了误解的可能。面对面的交流都有可能产生见解的误读,线上教学就更需要教师敏感的体察、更清晰明了的表达和细致的教学跟进。
学生们的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开朗善谈,有的内向寡言,有的喜欢提问,有的可能不善沟通。教师需判断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上课内容,当发现学生回课出现问题时,要引起重视,提醒学生及时改正,帮助学生规范认知与理解。如果教师只止步于告诉学生哪里弹得不好、需如何改正,而不能及时跟进、督促和检验改进的情况,就可能把握不住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老师在敦促学生改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使他们逐渐提高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线上教学成为钢琴教学的主流,但它仍不能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而应与后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结构。线下钢琴教学以其独有的亲和力和现场感,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理解与互动空间,彰显了钢琴艺术身临其境的魅力;而不受地域限制、时间和方式更为灵活的线上钢琴教学,终将和着科技的脉动,在这个网络时代乘风破浪,引领新的教学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