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考
2020-11-12宋西玄
宋西玄
在一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教材中,“秋千”一词被归入到双声联绵词,例如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年)、唐健雄《现代汉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年)、孙汝建《现代汉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哈森《现代汉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年),均把“秋千”列为双声联绵词的代表。张玉金《古代汉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年)、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年)和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 年)也把“秋千”列为双声联绵词的代表。在一些工具书中,也多把“秋千”认定为一个单纯词。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秋千: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或铁架上系两根长绳,下面拴上一块板子。人在板子上利用脚蹬板的力量千后摆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秋千”被认为是单纯词。但通过追溯“秋千”的历史及分析含义,可以确定“秋千”是一个合成词。
一、“秋千”的历史
崔健林指出:“秋千,自春秋时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最早是部落的生产用具,借助荡起而采摘野果之用,后被齐桓公北征发现并带入中原。”指出了秋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生产工具来使用,它最原始的作用是借助荡起这一动作来釆果和捕猎。上古时期,祖先们为了生存,必须上树摘果和打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常抓住粗壮的植物,依靠藤条的来回摆动,上树或跨越沟壑,以获取食物,这应该是秋千的雏形。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秋千最突出的特点是来回摆动,荡起。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方言对“秋千”这一特点进行证明。在河北方言中,“秋千”称之为“悠千”,这里的“悠”即为“悠荡”的意思,即“秋千”最主要的特点为“来回摆动”。
二、“秋千”本为“千秋”
“秋千”本作“千秋”,在很多文献中可以发现。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并序》:“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在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二》中也有提及:“千秋戏,徐铉云:‘案词人高无际《秋千赋序》云,秋千,武帝后庭之戏,本云千秋,语讹转为秋千。’”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指出:“秋千,《古今艺术图》曰‘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能,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系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一云正作‘秋千’字为‘秋迁’,非也。本出自汉书祝寿词也,后世语倒为‘秋千’耳。”由以上记载可知,汉武帝时期,宫内盛行秋千的游戏。因为汉武帝以“千秋万寿”作为祈福祝寿的话,取“千秋万寿”之意。此后为了避忌讳,将“千秋”(表示一种游戏)两字倒转,写作“秋千”。下文所述“千秋”均表示“多次飞翔”之义,并非表时间长久之“千秋”。
此外,《汉语大词典》也说:“‘千秋’即‘秋千’,清代吴景旭《历代诗话·千秋》:山谷诗:‘穿花蹴蹋千秋索,挑菜嬉游二月晴。’余按:此出自汉武宫中,本云千秋祝寿之词,王延寿作《千秋赋》指此。盖正作‘千秋’字,后世倒其语为‘秋千’,易其字为鞦韆,皆俗讹也。”通过《汉语大词典》中的例证,可以得知“秋千”本为“千秋”。
“千秋”一词即指“秋千”这种游戏,在很多诗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例如:北宋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其一》:“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这句诗写清明之前,系“千秋”的习俗。根据语境,系在桑树下的“千秋”,就是现在所说的“秋千”。明代陈子龙《属玉堂集》:“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后半句指出在后宫又有新的游戏,叫做“千秋”,即我们所说的游戏“秋千”。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方言来证明“秋千”本为“千秋”。例如,许志安演唱的粤语歌曲《未签收》(2000 年)中有一句歌词:“不可以伴你又再荡千秋。”可以证明在粤语中,将“秋千”叫做“千秋”。同时,也可以发现广东话中将“荡秋千”写作“荡/打千秋”。方言从南到北体现了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通过粤语歌曲及方言可佐证“秋千”本为“千秋”。
三、“千秋”为合成词
通过上文对“千秋”历史的探讨,可以得知“千秋”最主要的特点是在空中来回摆动。因此,“千秋”两字的意思析言谈之,可做如下分析:
1.“千秋”之“千”为语素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指出:“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单位”。“千”字有诸多字义,《汉语大字典》给出了“千”的五个义项,分别是:数词,十百为千。表示多。田间南北小路,后作“阡”。今为“韆”的简体字。姓。在一些古籍中“千”表“多”义很常见,如《文选·陆机》:“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李善注:“千眠,光色盛貌。”这里的“光色盛”即“光色多”,表示“千”有“多”义。《后汉书·班彪传上附班固》:“周卢千列,缴道绮错。”李贤注:“千列,言多也。”一些词语也保留“千”释为“多”的义项,例如:千里马、千军万马、千钧一发、千变万化、千锤百炼。由以上史料可知,“千”解释为多比较常见。
在“千秋”一词中,“千”应释为“多”。解释为“多”有以下两点原因:1.秋千的特点是反复摇荡摆动,反复,即有“多”义。2.从意义角度来说,“秋”为“飞貌”,从“千”的五个义项,运用排除法,可以确定“千秋”之“千”只可解释为“多次”,其余几项无法修饰“飞貌”。
2.“千秋”之“秋”为语素
《汉语大字典》给出了“秋”的十五个义项:庄稼成熟。秋天成熟或秋天播种的作物。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农历七月到九月。年。日子,时期。悲愁。飞貌,腾跃貌。五色以白为秋。五行以金为秋方位以西为秋。五音以商为秋。方言。略货。通荻,蒿草。鞦的简体字。姓。
根据对“秋千”形制和特点的分析,可知“秋千”的特点是在空中来回摆动。因此“千秋”中的“秋”应表示“飞貌,腾跃貌”之意。“秋”的这一意义见诸于文献。
(1)“龙秋”之“秋”为语素
《汉书·卷二十二》:“飞龙秋,游上天。”苏林曰:“秋,飞貌也。”这句话可解释为“驰骋的飞龙,在上天巡游。”“飞”用来修饰“龙”,去掉这一修饰语,“龙秋”这一合成词可解释为“驰骋的龙”。这一用法文献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唐代刘禹锡《祭虢州杨庶子文》:“席势驰声,龙秋鸟屳。”明代卓明卿《卓氏藻林·卷八》:“龙秋,秋,飞貌,言驾马腾骧秋秋然也。”明代凌迪知《两汉隽言·卷九前集》:“龙秋,又飞龙秋,苏林曰:‘秋,飞貌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龙秋”是一个合成词,语素“秋”解释为“飞貌”。
(2)“千秋”之“秋”为语素
由上文可知,“千秋”一词中,“秋”是一个独立的语素,可以解释为“飞貌”。“秋千”为“千秋”之倒语,由此可知“秋千”之“秋”亦为语素。
同时,语言研究中的“普方古民外”理论也可以为本文的观点提供一定佐证:台湾高山族人称秋千这一游戏为“渺绵”,是“飞天”意,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相同。通过高山族人与汉族人在这一事物认知上的同一性,可证明“秋千”之“秋”应解释为“飞貌”。
3.“秋千”为合成词
由上文可知,“秋千”本作“千秋”。“千秋”之“千”也为一个独立的语素。“千秋”之“秋”通过一系列分析例证,可知也为一个独立的语素。因此“千秋”一词中含有两个语素,分别为“千”“秋”,所以“千秋”一词为合成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千”字在“千秋”中解释为“多”。“秋”字在“千秋”中解释为“飞貌,腾跃貌”。因此“千秋”可直译为“多次腾跃”。后倒转为“秋千”,故“秋千”也解释为多次腾跃。在文献中可见用例,韩愈撰、文谠注《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九》:“那论彩索飞。”注释:“秋千也,《岁时记》曰:‘毎春节悬长绳于高木上,士女咸集,袨服靓妆坐立其上共推,引之以为戏名,曰秋千。’”注释指出“彩索飞”即为“秋千”,“秋千”在这里取多次腾跃之义。后“秋千”引申指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例如苏轼《蝶恋花·春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金元好问《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在这里“秋千”即为一种游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千秋”为合成词,故“秋千”为合成词,本为“多次腾跃”义,引申为“多次腾跃的游戏”。
四、误将“秋千”认定为联绵词的原因
长期以来,“秋千”之所以被误认为联绵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由于后人在研究词汇结构时缺乏历时眼光。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指出:“连绵字是由只代表音节的两个汉字组成的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节词。”由于后人不知“秋千”本为“千秋”,所以无法将“秋千”两字拆开解释,认为分开后两字意思均发生变化,所以认为“秋千”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节联绵词。
二是受词义使用频率的影响.“秋”字常用义项为“一年中第三季”,“秋”字解释为“飞翔的样子”的义项使用频率较低,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消失。导致后人对“秋千”一词进行分析时,无法将“秋”的“飞翔”之意义与“秋千”一词联系起来,所以导致后人认为“秋”“千”两字只有合在一起才可以表示多次飞翔的游戏,分开来说无法解释。
三是习惯所致。联绵词依据语音来分类,其中有一类为双声联绵词。在合成词的结构分析中,主要依据意义来分类,只有重叠式合成词跟语音有关,几乎不提双声的合成词。而双声联绵词经常提到,在频率上占优势。从音韵学角度来看,在“秋千”中,“秋”字“清母”,“千”字也为“清母”,很明显“秋千”为双声关系,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双声联绵词。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双声词都是联绵词,复合词中也有很多双声合成词例如:改革、尺寸、买卖、火红、火花、到达、新型、新兴、棒冰、税收等。但是从未被系统整理分类,故导致将“秋千”分析为联绵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