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恕心能及物
——评杨树军长篇小说《滴滴香》

2020-11-12李建军

连云港文学 2020年5期

李建军

一、历史与虚构

杨树军会讲故事。

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作料须知”有这么一段话: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于是,作家杨树军把袁枚先生请了过来,洋洋洒洒地演绎了小说《滴滴香》的第一回《天池书院,汪恕有初识袁贵人》。袁先生造访板浦镇,这个头开得好,开得妙。袁先生一出场,名人效应有了,这部小说的层次、板浦醋的档次都提起来了。

调门提起来了,难度系数也提高了。《滴滴香》的定位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给这部小说的写作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难度系数。难怪他在后记里写道:我越写越觉得这个题目太难,几度想放弃,又几度觉得不舍。既然已经开始写了,那就硬着头皮先把它写完吧。

实际上,清末小说家吴趼人早就说过,“作小说难,作历史小说尤难;作历史小说,而欲不失历史之真相尤难;作历史小说不失其真相,而欲其有趣味,尤难之又难。”

山西评论家王春林《历史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一文写道:历史小说会有两种面对历史的不同方式。一种方式是,尽管在内容上是对某段历史真实的描写和表现,但所有的人物、故事却全部都是虚构出来的。……这些属于一种“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自由的小说创作;另外一种历史小说,除了要面对真实的历史史实,还要面对一群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更进一步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艺术加工、虚构和想象,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康熙大帝》、唐浩明的《张之洞》《曾国藩》《杨度》等。毫无疑问,后一类历史小说,有着更大的写作难度。某种意义上,可以用“带着镣铐跳舞”来看待评价这一类型的历史小说创作。

袁枚吃过板浦汪醋是肯定的,否则他不会把板浦醋与镇江醋、浦口醋作比较,不会高调地、旗帜鲜明地夸板浦醋为醋中第一。袁枚来没来过板浦,却没有明确记载。但这并不重要,杨树军小说里写他来到板浦,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想象和虚构,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虚构和想象。况且,在板浦及汪醋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袁枚到过板浦的说法。

小说《滴滴香》里,袁枚第一次到板浦时的身份是沭阳县令(史料记载,袁枚在沭阳县令的任上是乾隆八年至乾隆十年,即1743 至1745 三年时间)。他手拿纸扇,身着白衣长衫,下了马车后,步行走进城门。夕阳余晖下的板浦镇“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临街店铺繁多,叫卖声此起彼伏……国清禅寺门前广场上……聚集着一群孩童在玩耍。踢毽子、丢荷包、跳皮筋的都有。还有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唱着童谣:讲古讲古,讲到板浦……”袁大人禁不住感叹:“板浦,还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此时的海州为直隶州,统州治和沭阳、赣榆二县,地盘相当于如今的连云港市区、赣榆区、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可想而知,沭阳县的县太爷是何等威风的角色。但袁大人这次板浦之行却很低调,他在镇长侍启明的家里品尝了地道的板浦美食,尤其是吃了过寒菜烧豆腐;在天池书院,为板浦学子传道解惑;到汪家醋铺,拜访汪醋传人,品尝汪醋,并要买两罐醋带回江宁孝敬父亲。

最关键的是,袁枚与小说主人公汪恕有第一次见了面。而且“恕有”这名字就是袁枚的父亲当年给他起的。

也正因为袁枚的这次板浦之行,让汪恕有终身牢记了他的两句话,“先做强,后做大。”“好好传承汪家的祖业,认认真真干下去,必能干出一番伟业。”

小说《滴滴香》里,袁枚的第二次板浦之行,是在海州地震之后。据史料记载,海州在1731 年(清雍正九年十一月八日)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地震。袁枚出生于1716 年,1739年(清乾隆四年)考取进士,1742 年外放江南做县令,先后于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任县令七年。按说这次海州地震时,袁枚才十五岁,不可能当县令,也不可能到板浦来。但小说中安排了袁枚的板浦之行。他是随朝廷钦差大臣到地震灾区视察的,同时,因为汪醋在地震后捐醋给沭阳灾民作消毒之用,他是借此机会向汪家道谢的。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根据故事发展和情节需要而构思的,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袁枚只当了三年沭阳县令,但小说里可以让他当十年县令,甚至更长时间;历史真实情况是,袁枚为官时,勤勉理政,廉洁自律,淡泊功名,且能体恤民情,爱民如子。那么小说里安排一次地震灾情,让汪醋在灾后抗疫中发挥作用,让袁大人亲赴板浦道谢,这有何不可?——这就是历史与虚构的结合。于是,有了下一次再下一次的虚构。

袁枚第二次来板浦,恰逢板浦镇即将举办美食大赛。在侍镇长、姜会长等人挽留下,“对美食比对做官有兴趣”的袁大人欣然答应留下观赛。当比赛达到白热化之时,袁大人竟暗自下到厨房,用汪恕有滴醋做了一盘最美味的糖醋鲤鱼,击败了两位高手,事实上拔得头筹,让汪醋大出风头。

接下来,为了酿制新醋,汪恕有带伙计小勇第一次到沭阳买小麦,因为带的银子不够,被粮行周掌柜误会,准备绑了他俩到县衙告官。情急之下,汪恕有想到沭阳县衙有个“朋友”,便让周掌柜容他让小勇出去朝这个“朋友”借钱。

不承想,汪恕有的这位“朋友”正是县令袁枚。袁大人闻讯赶来,告诉周掌柜,被他扣留的人正是半年前给沭阳城捐醋抗灾消毒的恩人。周掌柜大为惊讶,给汪恕有深深鞠了一躬,当即答应以进价赊账将小麦卖给汪恕有,并达成了在沭阳城专卖汪醋的双赢合作。这是小说中汪恕有与袁枚的第三次见面。

袁枚在书中第四次出现,已是数年之后,也是本书的收尾篇章。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在海州地界停留一晚。晚宴的安排非常重要,而板浦美食闻名遐迩,海州府方大人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板浦镇侍镇长。侍镇长提议将已经辞官回江宁的袁枚请来出谋划策,得到方大人的首肯。

1751 年是乾隆六下江南的头一回。袁枚是1749 年辞官做随园主人的。那么,要让袁枚出场,必须去江宁小仓山请他。小说里的时间节点与史实吻合。看来,作者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描写并非信马由缰,而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虽是“戴着镣铐跳舞”,但“舞技娴熟”,“舞姿优雅”。

这一次,袁先生亲尝新法制成的汪醋三年陈酿,确认这就是失传已久的滴滴香。于是,在觐见乾隆皇帝的时候,袁枚向皇上推荐了汪恕有滴醋:“吃板浦的菜,必须配板浦的醋,那才对味。”于是,一小罐汪醋呈了上来,“袁枚亲自打开封口,一股香气立马就弥漫开来。”“乾隆轻轻抿一点在口中游动一下,顿时满口生津,味蕾大开。咽下口中香醋,感觉酸醇爽口且回味悠长。乾隆禁不住连说两声:美哉!美哉!”继而夸道:“板浦虽小,却也藏有此等盖世工匠。”

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这次觐见却没有留下乾隆皇帝夸赞汪醋的墨宝,让袁枚懊悔不已。突然,一个念头划过脑海,袁枚在他的新作《随园食单》里写下了重重一笔: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这是回归历史真实的一笔。这是中华美食史上特别精彩的一笔。

历史与虚构,传说与虚构,在此完成了有机而美妙的结合。

二、生命与灵魂

《滴滴香》以板浦汪恕有滴醋的传奇历史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汪恕有滴醋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书中主要以清朝初年汪醋第三、第四代传承人的曲折奋斗经历,展示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其家训“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的深刻内涵。

小说的主人公汪恕有,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形象。老实说,在阅读《滴滴香》之前,我吃了几十年的“汪恕有”滴醋,一直以为汪恕有是个人名,因为用人名作品牌的非常之多(如张小泉剪刀、王致和腐乳、王守义十三香等)。但是,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同时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这才知道,汪恕有原来并不是人名,“恕有”二字出自汪氏族谱里苏东坡的诗句: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恕有”是汪家起的店号,是汪醋的品牌。这句诗到底是不是苏东坡写的,我无法考证,但诗中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值得推崇的。“恕心”即仁爱之心、悲悯之心;“有道”是做人之道与做事之道,在汪家则是三百多年来坚守的酿醋之道。

作者把汪家传承三百多年的做人之道、酿醋之道凝聚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汪恕有。

书中第三回,有一段汪恕有父亲汪怀仁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醋是有生命的东西。在整个酿制过程中,她不停地发酵、变化……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她的变化。但用心可以感悟到,因为她还有灵性。醋像人一样,你对她好,她会感觉到……她会通过她的灵性反馈给你,回报给你。所以酿醋人最先应该学习的,就是对醋的尊重。”

第十二回,汪怀仁的一段心理描写同样精彩:他知道,一粒高粱成为一滴香醋,要经过碾压、蒸煮、发酵、上淋、暴晒,再到长时间的沉淀。他觉得汪家的男人就应该像汪家的醋一样,这个过程必须经历。

开始,汪恕有并不以为然,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教诲。直到第十七回,他跟醋工伙计们说了两段话:“现在我明白了,醋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醋,她每时每刻都在生长都在发生变化,她也有孩童、少年、壮年到老年的过程,每个过程的醋味都有所不同。我们要善待她,善待她的每一个生长阶段,就像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兄弟、父母,要用心。可能大伙一下子体会不到,不过没关系,这个过程我们一起体会,慢慢领悟。”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很感动。实际上,这就是《滴滴香》这部书的主题。汪恕有是人,汪恕有是醋,酿醋即做人;要想酿出好醋滴滴香,就要先制成红心大曲;要想事业的成功,就要先做人!红心大曲的制作过程,尤其能够体现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理解了这些,这本书的故事架构、故事情节,作者所有的用心用力之处就很容易解读了。

《滴滴香》这部书一共二十四回,从主人公汪恕有求学,到被动接受汪醋传人的重任;从潜心研究家传的酿醋技艺,再到大胆启用新法酿醋。其间有到山西偷艺、向钱庄借款、去东北购高粱等情节,可谓困难重重,历经磨难。全书的架构合理,线条清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描写委婉细腻,既有纯洁美好的爱情,又有波谲云诡的商战。

本书的矛盾冲突、剑拔弩张始于第二回汪醋的开坛仪式。汪家的对立面庄崇礼和姜云甫按捺不住,最先登场。宝露号醋铺掌柜庄崇礼是个奸商,视汪醋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从根本上打垮汪醋,独霸市场;板浦商会会长姜云甫老奸巨猾,一直惦记着汪家最珍贵的《汪醋秘籍》,想要据为己有。这两人一拍即合、狼狈为奸,利用汪家醋坊伙计大牛给老娘医治眼疾急需用钱这一软肋,花言巧语,施以利诱,让大牛朝汪醋里下巴豆,败坏汪醋声誉。开坛仪式上,多人饮醋中毒,现场大乱,汪家长子汪洋摔下戏台意外身亡,汪醋的传承到了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汪家与对立面的矛盾冲突、良善与邪恶、光明磊落与阴谋诡计的斗争由此展开。接下来,姜云甫的儿子姜子扬、板浦盐课司李大使,也先后登场。汪恕有与他们的对手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不断,贯穿全书。

书中很多故事情节的设计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效果,环环相扣,独具匠心。

汪恕有到山西学艺取经,在平遥梁坡底村找到了梁耀庭。原来,这个老爷子就是当年奄奄一息病倒在板浦街头、被汪恕有太祖汪一愉搭救的那个山西人后代,当年,正是梁耀庭的爷爷教会了汪家“固态酿醋法”。这个渊源找到之后,梁老爷终于把制作红心大曲的技艺教给了汪恕有。

在山西学艺期间,汪恕有还发现了庄崇礼的秘密。庄崇礼原是山西清源县宝露醋铺的伙计,后与老掌柜的填房夫人勾搭,奸情败露后,两人将老掌柜塞进醋缸里,一路向东逃至板浦,竟然还敢假冒宝露店号开设醋铺。汪恕有在清源县城无意中看到了“宝露醋铺”的招牌,见到了被庄崇礼栽进醋缸、大难不死的孟老掌柜,由此揭开了庄崇礼的真实面目。这一节,也为庄崇礼最后的疯狂暗设了铺垫。

汪恕有带着吴郎中及大牛、小勇闯关东买高粱,遭遇离奇,险象环生。在紧要关头,大牛为汪恕有挡刀,丢了半截胳膊,不仅完成了自我救赎,得到了汪恕有的宽恕和谅解,还得到了为老娘医眼所需珍贵的熊胆。吴郎中用醋疗治好灵芝痛不欲生的妇科毛病,崔大牙兑现承诺,硬把妹妹灵芝许配给了吴郎中。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更有不少鲜活自然、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比如,汪恕有第一次琢磨酿醋技艺,高粱要用磨盘碾碎。碾好一小碗,汪恕有拿到爹的床前。爹闭上眼睛用两个手指轻轻一搭,开口说:“粗了。”汪恕有返回,将碎高粱放入磨盘中继续碾压。再拿到爹跟前,爹看了眼,碰都没碰,说:“细了。”第三次,爹看了看,又用两指揉搓几下,脸上露出了微笑。回到磨坊,汪恕有仔细数了数,每粒高粱四到六瓣。……接下来,汪怀仁给儿子讲了陈醅的用途:“陈醅可以促进发酵速度,更重要的是,她就像人的血脉。陈醅是代代相传下来的,酿醋人每季都要留一点醋醅晾干,当作来年的陈醅。汪家的醋,必须用汪家的陈醅,否则,酿出来的醋就不叫汪醋了。”

汪恕有去山西学艺时,先是到处碰壁,后来因为听不懂山西话,让人误以为是哑巴,歪打正着,被录用了。他在大曲坊偷偷记了三本笔记,被工头老刁查获,关进了小黑屋。为了活命,汪恕有靠吃老鼠肉,撑了七天七夜活了下来。其中活吃老鼠的细节颇为惊悚,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汪恕有从山西回来前,嫂子吴玉琴吃饭时筷子突然掉到地上。小铁头说,娘,家里要来客人了。这一细节,契合了当地的民间说法:筷子掉,客人到。果然,吴玉琴出门一看,这哪里是来客,是家里那匹马,把虚弱不堪、骨瘦如柴的汪恕有拖回家了。

书中第十回描写了盐课司李大使锤杀小猴子及吃猴脑的细节,其歹毒残暴让狠心肠的姜会长都看呆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想,世上如果真有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那就是眼前的这位李大使了。”

书中几段情感故事写得曲折委婉,令人感叹。这其中包括汪恕有与侍严月、姜海棠的故事,汪小米、小彩蝶与小曲堂堂主赵正春的故事,还有吴郎中与崔灵芝的故事。

汪恕有与侍镇长女儿侍严月、姜会长女儿姜海棠是天池书院的同窗。小说第一回就写到,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都喜欢上了“白面书生”汪恕有,只不过姜海棠是大胆表露,侍严月则把爱放在心里。而汪恕有只喜欢侍严月,婉拒了不顾一切向他表白的姜海棠;姜海棠爱恨两清,被迫无奈做了李大使的小妾。侍镇长打算把女儿嫁给南城武财主家的公子,侍严月却专情于汪恕有,与父亲的意见不可调和,快到了闹僵的地步。而此时的汪家为了新法酿醋,已是山穷水尽,根本无力娶亲。侍严月将南城武家送的珠宝细软彩礼偷偷拿出来,送给到处筹钱的汪恕有;当汪家被人逼债、汪恕有身陷牢狱之时,侍严月含泪答应父亲,嫁给南城武公子,但唯一的条件是,让武家出六百两银子作为聘礼,为的是给汪恕有还债,“屈嫁救情郎”。

侍严月对汪恕有的深情厚谊天地可鉴,动人心弦。当汪恕有将一罐酿好的“滴滴香”新醋送到南城,准备送给他最应该感恩的那个人时,他看到一位在丫鬟搀扶下的贵妇人已经身怀六甲,步态蹒跚……此刻,汪恕有内心的海洋一定是五味杂陈、波涛汹涌!

相比较侍严月、姜海棠、汪小米、小彩蝶、崔灵芝等女性角色,书中对汪恕有、吴郎中、大牛等男性角色内心世界的情感描写及剖析有些不足。有些人物形象没有脱离似曾相识的“脸谱化”。

三、民俗与特色

翻开《滴滴香》这部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元素——板浦元素、海州元素。这些元素换一种说法,就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滴滴香》叙述的是清朝乾隆年代的故事,距今已近三百年的历史。书中描述的民俗文化至今流传兴盛于板浦乃至整个“海属”地区(海州作为直隶州时的区域范围)。这些民俗风情能够历久弥新、传承至今,无疑表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同寻常的人文价值。

作者杨树军出生于海州古城,对海州、板浦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有一种天然的偏爱。他在本书后记里写道:我是听着板浦的故事、吃着板浦的醋长大的。后来写小说,心里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老板浦的书,其中当然要加入我的许多儿时的回忆。当他开始动笔后,他又对板浦往事和汪家的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是从姚祥麟老先生的地方史记《板浦春秋》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我以为,杨树军对海州和板浦的情结,也就是沈从文之于湘西、汪曾祺之于高邮、贾平凹之于商州的乡土情结。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这里的文化基因、民风民俗已经融入他的生命。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酸排在第一;美味佳肴的烹饪,离不开醋,醋是主要作料。写板浦醋,岂能不写板浦美食?

于是,“吃板浦、穿海州”这句民谚在书中反复出现,过寒菜、海英菜、凉粉、香肠、脆饼、大糕、豆腐脑、大刀面、烧小鸟、糖醋鲤鱼、鸡火干丝、沙光鱼汤、大白菜烧豆丹……这一应板浦美食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书中开篇的板浦童谣,“讲古讲古,讲到板浦”,唤起人们童真的回忆;薛仁贵东征、板浦地名传说、白虎山传说一直为民众津津乐道;小曲堂里演唱的五大宫调,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虎山庙会、舞龙表演、斗鸡游戏、过年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不衰;小儿夜啼帖、倒药渣这些习俗今天也还常见于民间……

将地方文化、民风民俗融入小说,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典型环境里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厚重。

杨树军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又风情浓郁的民俗画卷。应该说,《滴滴香》是近年来连云港市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可喜可贺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