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美食匠人
2020-11-11江帼涓
江帼涓
“南宛北季”的烤肉、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鸿宾楼的红烧牛尾……提起咱京城老字号的这些“看家菜”,很多老饕如数家珍,从食材的选择、刀工的讲究到烹饪的火候,无一不是美味的要点。其实,老字号众多菜品中,不仅镇店名菜里饱含着烹饪大师的用心,即便“不起眼”的美食,也可能满是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它们也许是小吃店外卖窗口的一只扒鸡,也许是应季热销美食——冷面的一碗汤,甚至是“反季”不冷的羊肉泡馍里售价仅一元的白馍。
神秘“一半配方”互不相见
每天清晨7点来钟,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的外卖窗口总是人头攒动,不知原因的行人经过都纳闷得很:“这是抢购什么呢?”凑近一看会发现,排着队的大爷大妈都在买扒鸡。如果好奇心驱使下也“买一只回家尝尝吧”,保证您不后悔。不仅因为好吃,而且是“赶上了”。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经理石毅告诉笔者:“不到中午,每天新出锅的100只扒鸡就会售罄,特别是周五,想吃这口儿一定早点来。”
老字号护国寺小吃拥有50多家连锁店,但唯独地安门店的扒鸡最受欢迎,好多忠实顾客反映:“真的不一样,这儿的特别好吃。”
据石毅透露:“配方不一样,这里是已经消失的‘白塔寺扒鸡店的老方子。”
原来,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公私合营刚刚开始。石家庄没有正宗好吃的烤鸭,就向首都北京学习烤鸭技术。作为回馈,石家庄马家扒鸡的“秘方”送来了北京。有了这张扒鸡“秘方”,才有了白塔寺扒鸡,当时也是受到很多消费者喜爱、热销不衰的扒鸡店。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白塔寺扒鸡店腾退,这一只好吃的扒鸡,就走进了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
地方变了,味道没有变,扒鸡“秘方”代代相传。有意思的是,这不是一张“秘方”,而是两张“一半配方”,分别保管在专门负责烹制扒鸡的张云喜师傅和地安门店的会计手里。作为该店经理,石毅却完全不知道“秘方”里有什么,可见被两位“传人”保护得有多好。
张云喜说,每次他和会计会分别配足40天用量,为了不透露秘方内容,还会分开几家店采购。笔者见到了包装好的配料包,询问可否看看配料包的内容,还以为师傅会一口回绝,没想到石毅经理苦笑着说:“没事,能看,都打成粉末了,我看完都不知道有什么。”
张云喜憨笑着说:“虽然配方早烂熟于胸,但每次配料进货时,还是会带着,因为一克配比都不能错。”而张师傅对扒鸡的认真,配料进货只是个开始。
每天下午1点,他就开始烹饪第二天要卖的扒鸡了,将两斤三两至两斤半的半散养鸡一只只洗净、撒盐,还要“盘鸡”,過油炸之后,放进特制的大锅,锅里正是“秘方”调配好的老汤。大火煮开后,要小火炖七八个小时,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关火。但扒鸡不出锅,要在这个有保温功能的锅里闷至第二天清晨6点。每天6点前,张师傅就要上岗,将锅里的100只50摄氏度左右的扒鸡一只一只捞出,放在干净的餐盘里,就可以上架销售了。
如果您清晨7点左右来买扒鸡,还是带着余温新鲜出炉的,怪不得老顾客都在这个时段来买扒鸡。
不过张师傅认为它美味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锅老汤。“我16岁来地安门店,跟着师傅做扒鸡,就是这锅汤,从来没换过,只是每天加清水和配料,这锅汤比我的工龄还要老。”
石毅经理还强调,为了健康,店里扒鸡一点防腐的添加剂都没有,买回家一定要当天品尝,不然味道和口感就会打折扣。
一滴酱油与75年味道传承
京城又到了骄阳似火的月份,西四北大街181号的华天延吉餐厅西四总店又排起了长队。队有多长?从最里面收款台排到门外那么长。“每天下午3点,午饭高峰才算过去。”经理李福如是说。一碗冷面到底要多美味,才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1980年来到延吉餐厅的李福,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9年。去年年底,他和一众老顾客共同庆祝了华天延吉餐厅75岁生日,听着老顾客讲对延吉冷面的喜爱,让他开心也更觉责任重大。
很多老顾客说吃了几十年,味道没有变。但李福总是实在地说:“是基本没有变。”75年间,各种食材更新换代,要保持原来的味道,需要一个个“校准”。而大碗冷面18元的平民价格,又要求控制好成本。为了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光是酱油,李福不仅跑遍京城,甚至祖国各地。
李福告诉笔者,延吉冷面讲究“一口三味”,即酸、辣、甜,还要有“三色”——红、黄、绿,分别是辣酱、面和菜。冷面汤既包含了三味,也影响着三色,决定了冷面好吃与否的大半,冷面汤里的酱油更是重中之重。
他清晰记得:“1997年,酱油味道突然不对了。”为此,他找到离得最近的位于德胜门附近的酱油三厂,发现由于榨油工艺的提升,原来酿制酱油的原料——榨油后剩下的豆饼,变成了如今的豆粕。说白了就是,可利用榨油的部分变多了,剩下酿酱油的部分变少了,而且是少了好多,那酱油味能不变吗?
李福不甘心,又去了几家酱油厂,最后甚至找到了位于双井的酱油总厂,一位姓张的副厂长告诉他,过去运豆饼都用大卡车,现在运豆粕就来辆小面包,总厂也如是。
“那我们自己‘改造酱油。”为了保持冷面汤的美味,延吉餐厅自己炒出香喷喷的黄豆,倒进酱油缸里,浸泡超过24小时,来增加酱油的香味。这个费工费料的“笨办法”,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其间,李福还去过外省市找酱油,在山东终于找到了豆饼酿造的酱油。
最近几年,在不断与酱油生产商的沟通之下,终于有了突破,咱北京的金狮酱油有了符合华天延吉餐厅需求的品种,不用再炒黄豆或者到外省市跑货源了。但李福“不敢放松”的习惯改不了,依然隔三岔五就要尝尝冷面汤,品品冷面的面条。
普通白馍标志的卖相
“天热去老西安吃泡馍是不是能没人?”答案是否定的。夏至前一天,笔者在午饭时间来到位于新街口南大街的老西安饭庄,不仅电烤羊肉串的外卖窗口排着大队,一层散桌也是座无虚席。排队在柜台买上一碗羊肉泡馍,发现柜台还贴着“温馨提示”:单买馍不外卖。
老西安饭庄经理白穆沙透露,馍不贵,一元一个,但是供不应求,所以才谢绝外卖,总有客人问,干脆贴出“君子协定”。
您别小看一个馍,虽然老西安招牌菜泡馍更多的滋味来自泡馍的汤,但这只含面粉和水,没有任何其他成分的白馍全部出自手工。即便吃泡馍的“淡季”,每天也要烤制七八百个,而且个个长得标志——“金圈、虎背、菊花芯”。
专门负责烤馍的老师傅宋繁荣告诉笔者,做馍的面要“半烫面”,既不是凉水和面,也不是开水,而是七八十度的热水。多年来每天和馍打交道,宋师傅几乎凭手感就能分出一个個大小均匀的面团,擀成面饼,整齐码在操作台上。入烤箱前还要在每个面饼的中心戳一下,防止烤制过程中饼内空气膨胀。这样放入烤箱后,和烤盘接触的面会有“金圈”。另一面由于手工制作,每个凹凸纹理都不一样,焦黄色随机出现,神似“虎背”。而入烤箱前在饼中央戳的那一下,就是“菊花芯”。
老师傅透露,冬天是吃泡馍的“旺季”,每天烤馍超过1000枚,“就这还是因为食客普遍饭量小了,一般一碗只泡一个馍,过去几乎都是一碗两个馍,烤馍工作量更大。”
刚烤好的馍还不能立刻上桌,不仅烫手不好掰,即便掰出来泡馍也不好吃。所以老师傅每天早早上岗做馍,烤好还要晾凉,让每天第一位顾客就能吃到高质量的泡馍。
自然,好馍要有好汤泡。后厨煮汤的这口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锅里,仍然是2010年3月12日老西安饭庄重装开业后的那一锅老汤,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每天早晨,专门负责熬汤的传承人梁瑞强师傅会将前一晚熬好的汤盛出一部分,再加清水、羊棒骨和作为传承人才能知道的配料加进锅里一起炖煮,下午再将早上取出的汤加回锅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傍晚7点左右下羊肉入汤,煮一个半小时关火,还要焖半小时,大约9点左右把肉取出来。也就是说,第二天早上的汤是“肉汤”,取出部分,下午再加回“骨汤”,能让泡馍汤保持一整天味道基本一致。而晚上9点取出的炖好的羊肉,会在第二天早上切好备用,也正是羊肉泡馍碗里的羊肉。